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肝体阴而用阳

肝作为五脏之一,其功能既贮藏有形之血,又疏泄无形之气,维系着生命所赖以维持的基础——气血运动。肝体阴用阳是根基于中国哲学,以阴阳学说为理论基础,以整体观念为主导,在藏象学说指导下归纳出来的生理病理特点,是对肝的生理和病理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体用”本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人们通常把本体和现象的关系称作体用关系,用它来直接回答世界的最高本体、本原和纷繁复杂的事物和现象的关系问题。体的本义是指主体、本体或实体,用是指作用、功用或用处。它被引入中医学领域,始于《内经》及《难经》等古籍,至明清时期才开始以“体用”“阴阳”说明人体脏腑的生理特点。“肝体阴而用阳”首见于《临证指南医案·肝风》华岫云的按语:“故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宫敦阜之土气以培之,则刚劲之质得为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何病之有?”

(一)肝体阴而用阳的含义

“肝体阴而用阳”中的“体”,即实体,是指肝的本体;“用”,即功能,是指肝脏的功能活动。脏为阴,腑为阳,肝为五脏之一,且位居下焦,故其体属阴,又因肝属藏血之脏,血属阴,肝为刚脏,非柔润不和,必赖阴血之滋养方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故肝体为阴。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内寄相火,主升主动,故肝用为阳。肝易于阳亢,易于动风。肝病常表现为肝阳上亢和肝风内动,引起眩晕、肢麻、抽搐、震颤、角弓反张等症状。气为阳,血为阴,阳主动,阴主静,因而称肝脏“体阴而用阳”。

基于肝脏体阴而用阳的特点,临床上治疗肝病,《类证治裁》认为“用药不宜刚而宜柔,不宜伐而宜和”。治疗时往往用滋养阴血以益肝或用凉肝、泻肝等法抑制肝气肝阳的升动过度。

1.体阴的含义 肝体属阴,是由于藏血功能决定的。肝藏血始见于《内经》。《灵枢·调经论》曰“肝藏血”。《素问·六节藏象论》指出“肝者,罢极之本……以生血气”,唐代王冰在注释“人卧血归于肝”时指出:“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也?肝主血海故也。”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等功能。

(1)贮藏血液:肝贮藏一定的血液,以供人体活动所需,发挥其濡养脏腑组织、维持相应功能的作用。如《素问·五脏生成》云:“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2)调节血量:肝贮藏的血液,可根据生理需要调节人体各部分血量的分配。调节血量是通过肝的藏血和疏泄功能合作而实现的。当机体活动剧烈或情绪激动时,肝脏就通过肝气的疏泄作用将所贮藏的血液向外周输布,以供机体的需要。当人体处于安静或情绪稳定时,机体外周对血液的需求量相对减少,部分血液便又归藏于肝。

(3)收摄血液,防止出血:肝藏血能使血液收摄于经脉之中,不致溢出脉外而出血。《傅青主女科》曰:“夫肝本藏血,肝怒而不藏,不藏则血难固。”肝主凝血以防止出血。明代章潢《图书编》说:“肝者,凝血之本。”

(4)濡养肝及筋目:肝贮藏充足的血液,可养肝脏及其形体官窍,使其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肝脏有病,贮藏血液减少,可出现肝血虚亏,濡养功能减退的病变。如肝血不足,不能濡养目,则两目干涩昏花,或为夜盲;若不能濡养筋,则筋脉拘急,肢体麻木,屈伸不利。

(5)为经血之源:肝贮藏充足的血液,为女子月经来潮的重要保证。肝藏血而称为血海,冲脉起于胞中而通于肝,与女子月经来潮密切相关,也称为“血海”。女子以血为本,肝藏血充足,冲脉血液充盛,月经才能按时来潮。肝血不足时,可见月经量少,甚则闭经。

2.用阳的含义 肝用为阳,是由于主疏泄功能决定的。肝主疏泄始见于元代医家朱震亨的《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等作用。

(1)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代谢有赖于气机的调畅。若气机郁结,则血运不畅,血液瘀滞停积而为瘀血,或为癥积,或为肿块,在女子可出现经行不畅、经迟、痛经、经闭等。若肝气上逆,迫血上涌,又可使血不循经,出现呕血、咯血等出血,或女子月经过多、崩漏不止等症。气能行津,气行则津布,故说肝的疏泄作用能促进津液的输布代谢,使之无聚湿成水生痰化饮之患。若气机郁结,会导致津液的输布代谢障碍,形成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出现水肿、痰核等病证。因此,疏肝理气是治疗瘀血内阻和痰饮水湿内停的常法,而相对于健脾升陷是治疗下出血的常用方法,平肝降气是治疗上出血的首要方法。

(2)促进脾胃的运化和胆汁分泌排泄:脾气以升为健,胃气以降为和。脾胃的运化功能体现在脾胃之气的升降相因,平衡协调,这与肝气的疏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土得木而达”,因为肝气疏泄,调畅气机有助于脾胃之气的升降,从而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另一方面,食物的消化吸收还要借助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因为胆汁是参与饮食物消化和吸收的“精汁”。胆汁乃肝之余气所化,其分泌和排泄受肝气疏泄功能的影响。肝气的疏泄功能正常发挥,全身气机调畅,胆汁才能够正常地分泌与排泄。如果胆汁不能正常地分泌与排泄,可导致胆汁郁滞,影响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临床可出现食欲减退、口苦、黄疸、厌食油腻、腹胀、腹痛等症。正因为肝的疏泄作用与脾胃的运化功能及胆汁的分泌排泄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肝病常影响脾胃及胆的功能,出现肝木乘土及胆汁郁滞不畅的病变。若肝病以影响脾土为主的,多称为“肝脾不调”或“肝脾不和”,导致脾失健运,谷食不化,可出现胸胁胀满、腹胀腹痛等症;若引起脾气不升,“清气在下,则生飧泄”,可出现肠鸣、腹泻等症。治宜疏肝健脾,肝脾同调之法。若肝病以影响胃土为主的,多称为“肝气犯胃”或“肝胃不和”,导致胃失受纳和降,可出现胸胁脘腹胀满或疼痛、纳呆等症;导致胃气不降,“浊气在上,则生䐜胀”,可出现嗳气、恶心、呕吐、泛酸等症。正如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所言:“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治宜疏肝和胃之法。若肝病影响胆腑,胆汁排泄失常而出现郁滞,则见腹痛腹胀、饮食不化等症,重者可见高热、潮热、腹部绞痛;胆汁郁滞日久,则易生结石。临床常用疏肝理气的柴胡、佛手、香橼等中药,皆能顺应肝之条达之性,畅达中焦脾胃的气机,以助肝脾生血。

(3)调畅情志:肝气的疏泄功能可调畅气机,因而能使人心情舒畅,既无亢奋,也无抑郁。情志活动分属五脏,但由心所主。心之所以有主神志的功能,是与心主血脉密切相关的。而血的正常运行又要依赖于气机的调畅,因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所以肝具有调畅情志的功能。《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肝气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心情舒畅,情志活动正常;若肝气的疏泄功能不及,肝气郁结,可见心情抑郁不乐,悲忧善虑。如《妇科玉尺》云:“稍有不遂,即为忧思;忧思之至,激为怨怒。”《临证指南医案》云:“女子以肝为先天,阴性凝结,易于怫郁,郁则气滞血亦滞。”若肝气郁而化火,或大怒伤肝,肝气上逆,常见烦躁易怒,亢奋激动。反之,情志活动异常,又多导致气机失调的病变,如《素问·举痛论》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由于情志异常与肝气的疏泄功能失常有密切关系,故治疗情志病时应着重调理肝气,如赵献可《医贯·郁病论》说:“予以一方治其木郁,而诸郁皆因而愈。一方者何?逍遥散是也。”肝气的疏泄功能失常可引起情志活动的异常,而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亦可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导致肝气郁结或肝气上逆的病理变化。

(4)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女子的排卵与月经来潮,以及男子的排精等,均与肝气的疏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说:“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指出男子精液的贮藏与施泄是肝肾二脏之气的闭藏与疏泄作用相互协调的结果。肝气的疏泄功能发挥正常,则精液排泄通畅有度;肝失疏泄,则排精不畅。女子的按时排卵也是肝气疏泄和肾气闭藏功能相互协调的体现。气机调畅又是女子行经能否通畅有度的重要条件,因而亦受肝气的疏泄功能的影响。肝气的疏泄功能正常发挥,则月经周期正常,经行通畅;若肝失疏泄,气机失调,则见月经周期紊乱,经行不畅,甚或痛经。治疗此类病证,常以疏肝为第一要法。由于肝气的疏泄功能对女子的生殖功能尤为重要,故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肝为血海,任主胞胎。

(二)肝体阴而用阳的临床意义

肝藏血与疏泄功能相辅相成。肝藏血,体得阴柔而用能阳刚;肝疏泄,用能阳刚则体得阴柔。肝阴肝阳对立统一,消长平衡则肝不偏不倚,不亢不卑,肝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1.肝藏血功能失常 肝脏之所以能保持肝气、肝阳不致亢旺,全赖阴血的涵养柔润。若阴血亏虚,不能濡润肝木,则易热生阳升风动,出现种种病变。林珮琴《类证治裁》言:“大抵肝为刚脏,职司疏泄,用药不宜刚而宜柔,不宜伐而宜和,正仿《内经》治肝之旨也。”因此我们在治疗肝病时不可一味地伐肝,要考虑肝“体阴而用阳”“质柔而性刚”的特性,给予补血养阴柔肝之法。

(1)养阴柔肝:若肝阴亏虚失其柔润导致肝络不疏,则会出现肝区急迫不舒、胁肋隐痛、目涩畏光、视物昏花、咽干口燥、头昏、面潮红、舌红少津、脉弦细;若导致肝体急迫,克犯脾胃,则出现胃痛、食少、腹痛、脉弦、舌干红等。治疗时当用养阴柔肝之法,即以滋养阴液为主,使肝阴足而化刚燥为柔润。若此时误用辛燥疏肝之法,病非但不愈,反而会耗动肝阴致使病证加剧。因“乙癸同源”“水不涵木”,故治疗时应同时滋补肝肾。柔肝常以甘味药和酸味药相配伍,以达酸甘化阴的目的。如《伤寒论》芍药甘草汤,芍药味酸性寒能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甘草味甘性温能健脾益气、缓急止痛,二药酸甘化阴能调和肝脾,有柔肝止痛之用。因郁热伤阴,阴虚可生内热,故养阴柔肝常和清肝法配合应用。

(2)补血养肝:若肝血不足,不能滋养于目,则两目昏花、干涩、夜盲等;不能濡养筋脉,则筋脉拘急、屈伸不利、肢体麻木;不能充盈冲、任,则月经量少,甚则经闭。治疗当以补血养肝,常用方有四物汤、养肝汤、人参养荣汤等。因肝阴肝血同源,临床血虚常伴阴虚,因此补血药需配合养阴药,如生地黄、白芍等;又因血赖于脾气的健运生化,脾气虚衰则化源不足,肝血亦亏,因此肝血虚时还应补脾益气,如归脾汤。

2.肝疏泄功能失常 一为肝气的疏泄功能不及,常因抑郁伤肝,肝气不舒,疏泄失职,气机不得畅达,形成气机郁结的病理变化,称为“肝气郁结”,临床表现多见闷闷不乐,悲忧欲哭,胸胁、两乳或少腹等部位胀痛不舒等。二是肝气的疏泄功能太过,常因暴怒伤肝,或气郁日久化火,导致肝气亢逆,升发太过,称为“肝气上逆”,如《格致余论·疝气论》中讲“大怒则火起于肝”,多表现为急躁易怒,失眠头痛,面红目赤,胸胁乳房常走窜胀痛,或使血随气逆而吐血、咯血,甚则猝然昏厥。如《素问·调经论》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怒伤肝,悲胜怒”。《素问·脉解》云:“所谓少气善怒者,阳气不治,阳气不治则阳气不得出,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

(1)疏泄不及:肝气郁结可由肝气虚衰疏泄不及,亦可由痰湿、瘀血阻滞,影响其疏泄所致。肝气虚衰疏泄不及临床可见疲劳、情绪低落、悲观、恐惧等症,肝气疏泄被阻则见郁闷不舒、胸胁胀满、嗳气、善太息等症,而夹痰湿则兼有身重、便溏、舌胖大等症,夹瘀血则兼有舌有瘀斑瘀点、经色暗黑有血块等症。治疗方面,肝气虚衰、疏泄不及以张锡纯的升陷汤为主方,肝气疏泄被阻则以柴胡疏肝散或逍遥散为主方,夹痰湿者加二陈汤,夹瘀血者选用血府逐瘀汤。因柴胡具有升发的特性,故肝气疏泄太过应不用或少用柴胡,肝气疏泄不及则首选柴胡。另肝气郁亦可化火上逆,丹栀逍遥散主之。

(2)疏泄太过:肝气上逆主要表现为急躁易怒。气有余便是火,如果气火上逆则演化为肝火上炎,在肝气上逆症状的基础上出现口苦、目赤、耳聋、颊肿等症。肝气上逆多因肾水亏虚水不涵木,不能涵养肝气导致阳亢于上所致。肾水亏极则肝阳上亢,出现头胀、头痛、腰膝酸软等症;阳亢无治则肝阳化风,在肝阳上亢的基础上出现眩晕、震颤等症。治疗方面,肝气上逆宜平肝降逆,药用生白芍、川楝子等;肝火上炎宜清肝火,龙胆泻肝汤主之;肝阳上亢与肝阳化风宜平肝潜阳、滋水涵木,镇肝熄风汤主之。

基于肝体阴而用阳的特性,现代医家在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月经病、慢性乙型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失眠、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老年性耳聋等疾病时,往往从肝论治,且临床都有很好的疗效。 84oL5aPZxIDaG1z0T3k3qMHvmqESiAOkpa8h5DLZYtKFe1cjb97I+p+nouQMCuO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