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肝恶抑郁

“肝恶抑郁”理论源于《黄帝内经》,但其只是对肝的阴阳五行以及功能有所阐述,并没有明确的“喜条达”“恶抑郁”等字眼。“肝恶抑郁”是后人对其理论的深刻理解而总结出来的,从先秦开始至后世医家均有论述。梳理历代医家相关“郁”的论述,总结起来,郁乃郁滞不通,滞而不得发越之义。从不同角度,“郁”可分为以下几方面。第一,脏腑之郁。《黄帝内经》提出五郁之说,后世医家总结五脏本气自郁和五郁相因为病。第二,气血之郁。朱丹溪以气血为纲,明确提出了气郁、湿郁、热郁、痰郁、血郁、食郁六郁病证。六郁以气血怫郁为病机关键。六郁相因为病以气郁为先,治疗以顺气为要。第三,情志之郁。情志之郁是气的升降开阖枢机不利,病始在肝,治疗以疏肝为主。

生理上肝的特性本喜条达舒畅,所以恶抑郁。肝气条达有助于他脏功能的发挥,同时也依赖于他脏功能的正常。在病理状态下,肝气抑郁可致其他脏腑功能失常而变生多种病证。明代孙一奎在《赤水玄珠·郁证门》首先提出了“肝郁”一词:“肝郁者,两胁微膨,嗳气连连有声。”其在《医旨绪余》中将木郁达之之理详加阐述:“《内经》曰:木郁达之。木郁者,肝郁也。达者,条达、通达之谓也。木性上升,怫逆不遂则郁。故凡胁痛耳鸣,眩运暴仆,目不识人,皆木郁症也。当条而达之,以畅其挺然不屈之常。”说明五郁之木郁即是肝郁木之属,其生长之势无不喜枝条舒展顺畅,若肝失条达则疏泄无权。

1.冲和失条而易抑郁 《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肝者……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肝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其根本在于疏泄,肝之疏泄又赖于气血冲和。人体的情志活动离不开肝的疏泄、调控以及分布全身的气机,当肝主疏泄功能正常时不只是气机调畅,更重要的是经络通畅,肝喜条达的特性得以满足,则气血在没有亏耗的情况下便可调和。肝脏维持正常的疏泄功能,不但可以使气机舒畅,气血冲和,经络通利,人的精神意识活动正常,而且可以控制七情的变化。若疏泄有常则表现出精神情志愉悦,反之当肝主疏泄受到影响时,首先是肝气受到郁滞,气机便会被打乱,破坏脏腑之间的平衡。肝气不得舒违背了其喜条达而恶抑郁的特点,《医碥》中也有“郁而不舒则皆肝木之病矣”,故冲和失条而易抑郁。

2.气血瘀滞而抑郁 气血乃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和动力,借经络运行周身,以供应机体的需要和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其气端,其性随,其用曲直,其化生荣,其类草木,其政发散,其候温和,其令风,其脏肝,肝其畏清。”由此可以看出肝之本性和特点与肝喜条达而恶抑郁的关联,条达通畅是木所具有的本性和特点,而肝五行属木亦符合这一特点。疏泄与升举并重指的是肝得条达之后所产生的生理功能,但若肝失条达而产生抑郁则气机升降失常,疏泄功能失调。而肝之“郁”虽然看似繁多,但其根本无外乎情志以及气血之郁。《丹溪心法·六郁》指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人体睡眠的产生依赖于天人相应的结合,而肝五行属木,喜条达而恶抑郁,七情致病首先伤肝,王孟英曾言“七情之病,必从肝起”,因此情志失调必然会影响人体作为一个整体与自然界这个整体的融合而产生七情妄动,七情妄动则睡卧不安而发为失眠。

3.女子以阴血为本,易致郁 郁证是指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阻塞等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徐春甫在吸收前辈医家有关“郁”的认识上,提出“郁乃七情之病”,指出情志不舒为郁证主要病机。女子以肝为先天,以阴血为本,《灵枢·本神》中提到“肝藏血,血舍魂”及“随神往来者谓之魂”,说明肝中之血乃魂所居养之地。而在五志当中,与情志最为密切的便是神与魂,神为心所藏,魂为肝所舍,魂是神的基础,神是魂的指引,只有当魂随神昼动而夜安,方能神魂安宁、气血冲和。《内经》中将人的不同情志状态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情志可分为七情,而七情在人的正常情绪范围内属于自然存在的感情。人的情志由心来主导,同时也需要肝来调节,肝气舒畅,气血周身运行正常,神魂安宁,情志便可乐观;反之,肝失疏泄,气机逆乱,则产生不愉快的情志,如忧心忡忡、忧心如焚、愁眉苦脸等。又因女子更依赖阴血调养,故更易抑郁。

综上,由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导致的肝脏病变,常常引起肝脏疏泄功能的失常,从而出现各种病证。肝脏疏泄功能失常可分为疏泄太过和疏泄不及两种。疏泄太过,是由于各种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肝脏疏泄功能亢进,从而引起精、血、津液外泄的病理改变。肝主疏泄功能应随机体所处的不同环境、不同状态而维持其适度。如大怒之下,肝气上逆或肝火暴盛,或兼夹风邪,或阴虚阳亢,皆是肝脏气机过于升发而呈疏泄太过的状态。疏泄不及,是由于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肝气郁结,气机升发受阻的病理改变。其形成多由情志不遂、抑郁或忧思多虑等导致肝失条达,肝气郁结,疏泄无权,气机不畅。如肝不疏土,气机郁滞,肝气横逆犯脾则可导致肝脾不和,脾失健运。如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导致肝胃不和,胃失和降。如肝气郁滞,疏泄不及亦可影响冲、任,症见月经不调、经行腹痛、乳房胀痛、经量减少等。此外,肝气郁结有寒热之分。肝郁偏寒者,寒邪凝滞,经脉收引,气机郁结。肝郁偏热者,多由感受外邪,郁久化热或肝气郁结日久化火而形成。另有肝气郁结,日久及血导致气滞血瘀时,可表现为肝气郁结与血行瘀滞同见。

“肝恶抑郁”理论的重要治疗大法是疏肝解郁法,而且应用广泛,涉及内、外、妇、儿、五官诸科,西医学的消化、呼吸、心血管、神经、内分泌、营养代谢、生殖等系统的疾病治疗辅以疏肝解郁法均可取得很好的疗效。因郁致病者极为常见,如《丹溪心法》认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张氏医通》认为:“盖东方生木,木者生生之气,即火气附于木中,木郁则土郁,土郁则金亦郁,金郁则水亦郁,五行相因,自然之理,惟其相因也。”《景岳全书·杂证谟·郁证》谓:“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生存压力的加大,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与“郁”相关的疾病越来越多。临床上许多疾病都兼有情志和气机失常,而二者又可以相互影响而形成恶性循环,治疗上必须首先疏达气机以解郁。不管哪种情志失常,最终均可导致气机紊乱,首当其冲的是肝之气机运行失常,所以疏达肝气是首要的。在各科疾病中,无论情志失常为因还是为果,疏肝解郁都是第一大法。 laDjYuVPnh2a2tsk2/fMgLPe/M+q82k+gPTlHuGpT4aUb/yTTv2FCCb1ZM6VVYJ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