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肝主情志

情志是中医学的专有名词,情志的概念源自《内经》五脏分属五志的理论。情志由五脏精气化生,以气血阴阳为基础,正常的情志活动须依赖于气机调畅,气血通达。而肝通过调畅气机,从而调节精神情志。

肝主疏泄是中医藏象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指肝脏具有维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的功能。疏,即疏通;泄,即生发,发泄。肝气疏通,气机调畅,则脏腑经络之气通畅无阻,升降出入运动协调平衡。肝主疏泄这一理论通常追溯到《内经》,然《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所说的“发生之纪,是谓启陈,土疏泄,苍气达”属于运气学说,讲的是“土”疏泄而不是肝疏泄,这与肝的功能无关,同时《内经》在论述肝的功能时也未提到“疏泄”这一功能。知识考古学的研究认为,肝主疏泄理论最早见于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朱震亨的《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书中曰:“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二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此虽非专门论述肝的功能,但是书中肝“司疏泄”这一理论首次将“肝”与“疏泄”联系在了一起,极大地影响了肝主疏泄的发展。在陈梦雷撰写的《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中,首次独立提出了“肝主疏泄”,兼备描述了肝的条达和疏泄之性。张锡纯又将其应用于对气机的疏泄,使肝主疏泄的理论内涵得到了更多的补充。直到民国时期,汇通学派著名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说到“诊其脉左关微弱,知系怒久伤肝,肝虚不能疏泄也”,才将“主疏泄”与“肝郁”联系起来,首次提出肝主疏泄,调畅情志的思想。时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肝主疏泄这一理论在学术界的看法逐渐趋于统一,并将其与肝藏血、调节情志、调节消化等一同作为肝的生理功能列入教材。

《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人体就能较好地协调自身的精神、情志活动,表现为精神愉快、心情舒畅、理智灵敏;疏泄不及,则功能低下,临床表现为委顿、抑郁、多愁善虑、沉闷欲哭、嗳气太息、胸胁胀闷等。此种表现主要因肝脏生发不足,不能舒展,气血阴阳失调等导致。《金匮钩玄》中描述为:“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疏泄太过,则肝脏功能亢进,表现为逆的病理状态,临床上表现为脾气暴烈、性情刚强、烦躁易怒、头晕胀痛、失眠多梦等。此种表现主要因肝阳亢盛、情志刺激等所致。

1.肝辅心 《灵枢·平人绝谷》言“血脉和利,精神乃居”。心藏神,主血脉,主司人的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是与情志关系最密切的器官。《灵枢·本神》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情志所伤伤心神。而《明医杂著·医论》中讲:“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者畅达气机,气行则血行,血液能正常运行,即肝辅心同样起到了调畅情志的作用。若肝失疏泄,一表现为肝气郁结,疏泄失职,情志抑郁,气血不通,发为血瘀、血行不畅等;二表现为肝气亢逆,疏泄太过,怒气盛或血随气逆,发为急躁易怒、咯血甚至昏厥。《素问·玉机真脏论》说“太过则令人善怒,忽忽眩冒而巅疾;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怯满”,即为此形容。

2.肝与魂 肝魂是五神之一,是非本能性的、后天的、较高级的精神活动,如《灵枢·本神》曰“随神往来者谓之魂”。情志活动是人体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是依赖于五神的基本功能而产生的。五神是情志的基础,情志是五神的外在表现。故《白虎通》中把感情、情志等活动归为魂的功能,张景岳也把“精神共识,渐有所知”等类似思维、决断、情感意志等视作魂之用,所以肝魂与情志有直接的作用关系。但肝魂的存在及其作用的发挥却依赖于肝血,正如《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上卷》中所言:“魂者阳之精,气之灵也。人身气为阳,血为阴,阳无阴不附,气无血不留。肝主血而内含阳气,是之为魂。”故唐容川认为当肝血虚时,就容易出现虚烦不眠、骨蒸梦遗等血不敛魂的症状,治疗就用四物汤加味,以敛戢肝魂,滋养阴血。这也是“肝藏血,血舍魂”之内涵所在。

3.肝与怒 肝者将军之官,喜条达而恶抑郁是其生理特性之一,若遇屈辱则易生怒气,故肝气实则怒。《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怒伤肝,指大怒导致肝气上逆,血随气而上溢,故伤肝,症见面赤、气逆、头痛、眩晕,甚则吐血或昏厥猝倒等。在病理情况下,怒的产生与肝的功能失调之间互为因果。其病机变化有虚有实,其中以实证居多,因实致虚。一方面肝郁不解,失其条达之性,气机阻滞导致津停、血瘀,日久耗伤肝阴肝血。另一方面暴怒盛怒,肝气上逆,升发失常、升动无制导致血随气逆则见呕血、暴厥等症,如《素问·举痛论》云:“怒则气逆,甚则呕血……”肝体阴而用阳,怒伤肝,大怒伤阴,使得阴血亏虚,肝阳上亢,出现气逆或出血等病证;郁怒伤肝,肝气郁结,肝失疏泄,可影响脾、肺的功能,产生一系列病证,临床极为常见。

4.肝与情志病 气机郁滞或不畅会导致全身气机运行不利,气血失和,脏腑功能不能正常发挥,肝失所养,无法正常地调畅情志,导致肝气郁结不舒,情志抑郁而导致情志病的产生。王履在《医经溯洄集》中记载:“凡病之起也,多由乎郁,郁者,滞而不通之意。”中医学历来重视情志对于疾病的影响,如《医碥》记载:“百病皆生于郁……郁而不舒则皆肝木之病矣。”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六郁》中提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张仲景认为在治疗情志病时应重在调理气机。我们现在临床上常用的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知柏地黄丸等方剂多是遵循仲景所创的四逆散、小柴胡汤、百合地黄汤等而立。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对于情志病的治疗注重调理脏腑的气血阴阳,因“百病生于气也”,他认为情志病的产生是机体气机失常的结果,而情志病又会加重气机失调,因而影响脏腑的正常功能,产生其他疾病。故有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虚,气滞则血瘀,气逆则血逆的表现。在治疗时,应以疏肝理气,调畅气机为重点。此外,刘启泉教授在长期的临床诊疗中发现,情志对病情的影响非常明显,情志病多由情志不畅而发,进一步影响心主神明、肝主疏泄、脾主运化之功,最终导致气血失调,百病丛生,在临床治疗时多用甘麦大枣汤以养心调肝。 bJANuF6pNAeYGb3a9yvrRFzI7F6KIdnDo3nvrQfeFdGBrMo4kYO3dTFjryqdlE1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