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灵芝的形态特征

一、灵芝属灵芝亚组中的种

该组中包括的种类较多,现仅将其中常见的12种形态特征介绍如下:

(一)灵芝

拉丁学名: Ganoderma lucidum ;异名: Polyporus japonicus 。别名:赤芝、红芝。子实体一年生,木栓质,有柄。菌盖肾形、半圆形或近圆形,大小12cm×20cm,厚约2cm;盖面黄褐色至红褐色,有时向外渐淡,盖缘淡黄褐色,有同心环带和环沟,并有纵皱纹,表面有油漆状光泽,盖缘钝或锐,有时内卷。菌肉淡白色或木材白色,近菌管处常呈淡褐色或近褐色,木栓质,厚约10mm。菌管淡白色、淡褐色至褐色,长2~10mm,管口初期白色,后渐变为淡褐、灰褐至褐色,有时呈污黄或淡黄褐色,每毫米间有4~5个。菌柄侧生或偏生,罕近中生,近圆柱形或扁圆柱形,直径2~4cm,长10~19cm,与菌盖面同色,或呈紫褐色,具光泽。孢子卵形,或顶端平截,双层壁,外壁无色、平滑,内壁有小刺,淡褐色至黄褐色,有时内含一油滴,(8.5~11.2)μm×(5.2~6.9)μm。菌丝近无色至带褐色,有分枝,多弯曲,直径1.5~6μm,壁厚,无隔膜,罕见锁状联合。

多生于柞、栎等阔叶树伐桩或倒木上,偶见针叶树伐桩、倒木上。分布于北京、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海南、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四川、吉林、云南、陕西、贵州等地。

说明:灵芝是我国目前人工栽培最多的一个种(彩图3-1),常被用于制作保健品和药品。对其的研究也比较详细。

(二)松杉灵芝

拉丁学名: Ganoderma tsugae 。别名:铁杉灵芝、木灵芝。子实体一年生,木栓质,有柄。菌盖肾形、半圆形或近扇形,(5~9cm)×(7~13.5cm),厚1~3cm,盖面红褐色或污红褐色,有时呈紫褐色,具漆样光泽,无环带及环沟或具不明显的环带,边缘薄或钝。菌肉多汁水,白色或灰白色,近菌管处呈淡褐色,厚5~15mm,干后质轻,盖面有纵皱纹。菌管淡黄褐色或褐色,长5~15mm,管口近圆形,每毫米4~5个,管口面淡白色,后渐变成与菌管同色,新鲜时受伤后呈深锈色。菌柄粗而短,侧生,与菌盖的界线不清,常呈水平状钝角着生,柄长4~5cm,直径2~3cm,紫黑色,具漆样光泽。孢子卵形,顶端平截,9~11μm×6~8μm,双层壁,外壁无色、平滑、内壁淡褐色至褐色、有小刺。菌丝无色至淡褐色,直径1.7~4μm,有分枝,壁较薄,无隔膜,罕见锁状联合。

生于落叶松等针叶树的树干基部或伐桩上。分布于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甘肃等地。

(三)薄树芝

拉丁学名: Ganoderma capense 。别名:薄盖灵芝。子实体一年生,木栓质,无柄或有柄。菌盖半圆形、肾形或扇形,(9~17)cm×(6~11)cm,厚1~2cm,表面黑褐色或紫红色趋向边缘色渐淡,有似胶样物质致使菌盖特别光亮,无环纹和环带,有明显纵皱,光滑或有小疣粒,盖缘微带黄褐色,薄,完整。菌肉木材色,较硬实,有明显的轮纹,厚约1.5cm。菌管淡褐色至肉桂色,长约5mm,管口污黄色,受伤后变淡褐色,每毫米4~5个。菌柄短而粗,长约3.5cm,直径约4cm,侧生,与盖同色,有光泽。孢子卵形或长卵形,有时顶端平截,(7.5~9.7)μm×(5.7~6.9)μm,双层壁,外壁无色、平滑,内壁淡褐色或稍带褐色、有不明显小刺(顶端平截者都有小刺)。菌丝无色至带褐色,直径1.2~6.9μm,有分枝,壁厚,偶有隔膜,罕见锁状联合。

生于桥梁下及阴暗处的各种木材上。分布于云南、海南省。

(四)喜热灵芝

拉丁学名: Ganoderma calidophilum 。子实体一年生,木栓质,有柄。菌盖近圆形、半圆形、近扇形,或不规则形,(2~2.7)cm×(2.4~4.5)cm,厚0.5~1.5cm,表面红褐色或紫褐色,有时呈黑褐色,有似漆样光泽,有同心环沟和环纹,并有纵皱,盖缘钝或呈截形。菌肉两层,上层木材色至淡褐色,近菌管处淡褐色至暗褐色,厚0.1~0.3cm。菌管长0.3~0.5cm,褐色,管口近圆形,白色或淡白色,每毫米4~6个。菌柄背侧生或背生,长5~12(24)cm,粗0.4~0.7(0.9)cm,通常呈紫褐色或紫黑色,有光泽,粗细不等并多弯曲。孢子卵形,少数顶端平截,双层壁外壁无色,平滑,内壁小刺清楚,淡褐色到褐色,[10~12(13)]μm×(6.2~8.7)μm。菌丝无色至黄褐色,稍有分枝,直径2~4.5μm,无隔膜,无锁状联合,通常壁厚。

生于林中腐木上。分布于江苏、福建、广东、江西、云南、湖南、海南等地。

(五)黄灵芝

拉丁学名: Ganoderma luteum 。子实体一年生,木栓质至木质,无柄。菌盖龟裂状,近圆形,9cm×12cm,表面有褐色和土黄褐色相间的宽环棱和环带,稍有似漆样光泽,盖缘波状,钝。菌肉厚约5mm,上层淡黄褐色,下层褐色或深褐色。无柄,但在菌盖与基物连接处,有极短的柄基。孢子宽卵圆形或近椭圆形,双层壁,外壁无色,平滑,内壁有明显的小刺,淡黄褐色,(7.8~8.7)μm×(5.7~7)μm。细菌丝淡白色至淡褐色,有分枝,菌丝多弯曲,直径1.5~5.7μm,厚壁,无隔膜,无锁状联合。菌管褐色,长约0.9cm,管口黄褐色,管壁稍厚,每毫米4~5个。

生于腐朽木上。分布于海南、云南等地。

(六)海南灵芝

拉丁学名: Ganoderma hainanense 。子实体一年生或多年生,木栓质,有柄。菌盖半圆形、近圆形或近肾形,有的较扁或近马蹄形,(1.5~5.5)cm×(1.5~4.5)cm,厚1~2.2cm,盖面红褐色至黑褐色、紫红色至紫褐色,具漆样光泽,有明显的同心环沟,纵皱不明显,盖缘钝或稍尖锐,完整。菌肉分层不明显,近表皮层木材色、黄褐色或淡褐色,近菌管处褐色,厚1~3mm。菌管长3~6mm,分层不明显,褐色,管口近圆形或圆形,污白色、淡褐色或褐色,每毫米4~6个。菌柄背生或背侧生,不规则圆柱形,粗细不等,有时有分枝或呈念珠状,长4~15cm,近柄顶处直径0.3~1cm,与菌盖同色,但颜色较深。孢子卵形,或顶端平截,双层壁,外壁透明无色、平滑,内壁淡褐色、有小刺或小刺不明显,(8.7~10.4)μm×(5.2~6.9)μm。菌丝无色至淡褐色或褐色,有分枝,直径2~5μm,无隔膜,有或无锁状联合。

群生于阔叶林中的倒木、伐桩上。分布于海南、浙江、云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七)黑灵芝

拉丁学名: Ganoderma atrum 。子实体一年生,木栓质,有柄。菌盖半圆形或近圆形,(2~4.5)cm×(2~6.5)cm,厚0.8~2cm,扁平或近小马蹄形,表面乌黑或乌红黑色,无或稍有似漆样光泽,同心环沟有或不明显,常有轻微纵皱,盖缘较厚或稍呈截形。菌肉厚2~10mm,近表皮层木材色或淡褐色,近子实层为褐色。菌管长约3mm,淡褐色至褐色,管口近圆形,管壁较薄、污褐色,每毫米5~6个。菌柄背生或背侧生,长10~23cm,直径3~7mm,圆柱形,弯曲,常粗细不等或近似念珠状,与菌盖同色。孢子卵形,多一端圆钝,有时顶端平截,双层壁,外壁无色、平滑、内淡褐色、有小刺,(8~10.5)μm×(5.5~7.5)μm。菌丝无色至淡黄色或褐色,有分枝,直径1.5~6μm,无隔膜,壁厚,无锁状联合。

生于林中阔叶树倒木、树桩上。分布于海南岛、贵州。

(八)无柄灵芝

拉丁学名: Ganoderma resinaceum 。别名:树芝、树灵芝。子实体一年生,木栓质,无柄。菌盖半圆形或近扇形、覆瓦状,最小的为9cm×10cm,最大的26cm×35cm,基部厚的可达9cm,盖面红褐色至黑褐色,有的具土褐色和土黄色相间的环带,有似漆样光泽,基部色较深,盖缘薄、色淡。菌肉近表层淡木材色,近子实层褐色至肉桂色,厚5~8mm,有环纹。菌管长5~8mm,淡褐色至褐色,管口近圆形,与菌管同色,每毫米4~5个,管壁较厚。无柄或粗而短的柄,柄黑褐色有光泽。孢子卵形或顶端平截,双层壁,外壁无色、平滑,内壁淡褐色、有小刺,有时内有油滴,(7.8~10.4)μm×(5.2~6.9)μm。菌丝近无色至淡褐色,直径1.5~4.3μm,有分枝,壁厚,无隔膜,无锁状联合。

生于阔叶树腐木上。分布于湖北、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九)鹿角芝

拉丁学名: Ganoderma amboinense 。别名:安倍那灵芝。子实体一年生,木栓质有柄。菌盖半圆形或近匙形,(1.5~2.5)cm×(1~2)cm,厚7~8mm,盖面红褐色,有似漆样光泽,有时呈紫褐色;边缘淡黄褐色,钝,下面不孕。菌肉木材色。厚3~8mm。菌管带褐色,也有呈木材色,长约5mm,管口污黄色,近圆形,壁较厚,每毫米4~5个。菌柄平侧生,有分枝,呈鹿角状,粗细不等,近似念珠状,红褐色至紫褐色或黑褐色,有漆样光泽,总长可达42cm,主枝粗约1cm,分枝略扁平。孢子卵形,双层壁,外壁无色、平滑。内壁淡褐色、有小刺,(8.7~10.4)μm×(5.2~6.9)μm。菌丝淡白色到淡褐色,有分枝,直径1.7~5.2μm,壁薄至厚,无隔膜,无锁状联合。

生于林中腐木上。分布于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十)紫光灵芝

拉丁学名: Ganoderma valesiacum 。子实体一年生,木栓质,无柄。菌盖半圆形或近圆形、贝壳状,也有不规则形,(5~7)cm×(4~11)cm,厚0.5~1cm,盖面紫褐色至褐色,有似漆样光泽,有环棱和环纹,并有纵皱,皮壳容易与菌肉分离,盖缘圆钝。菌肉分两层,上层白色,下层深褐色,厚0.3~0.5cm。菌管褐色至深褐色,长约0.7cm,管口淡褐色至栗褐色,管壁较厚,每毫米4~5个。孢子卵形,顶端圆钝或平截,双层壁,外壁无色,平滑,内壁稍粗糙,近无色到淡褐色,(9.5~12.1)μm×(6.1~6.9)μm。菌丝无色到淡白色,有分枝,直径1.5~5.2μm,壁厚,无隔膜,无锁状联合。

生于腐木上。分布于福建、海南等地。

(十一)密纹薄芝

拉丁学名: Ganoderma tenue 。子实体一年生,木栓质,有柄或无柄。菌盖半圆形或近扇形,基部常连结在一起,(5.5~7.5)cm×(3.5~6)cm,厚2~4mm,盖面紫褐色或黑褐色,近边缘处稍呈红褐色,有似漆样光泽,有显著的轮纹,靠近边缘轮纹更稠密,基部纵皱显著;盖缘薄而锐,多向内卷,呈波状。菌肉淡白色至木材色,厚1~2mm,菌肉中有较多的球形或近球形的腹生孢子,直径10~14μm,粗糙,淡褐色至褐色。菌管长1~1.5mm,淡褐色,管口圆形或近圆形,污白色至污黄色,每毫米5~6个。菌柄圆柱形,粗细不等或稍扁,有时近念珠状,侧生或稍呈背侧生,与菌盖接触处凸起,与菌盖同色或较深,有光泽。孢子卵形或顶端平截,双层壁,外壁无色,平滑,内壁小刺不明显,淡褐色至褐色,(8.7~10.4)μm×(5.7~6.9)μm。菌丝无色到淡白色,稀分枝,直径1.5~6μm,粗菌丝有时顶端尖细,无隔膜,无锁状联合,通常壁厚。

生于木上。多为人工培育,主产于北京、河北等地。

(十二)弯柄灵芝

拉丁学名: Ganoderma flaxipes 。子实体一年生,木栓质有柄。菌盖匙形或近小马蹄形,(0.6~1.6)cm×(0.5~1.5)cm,厚0.5~1.3cm,表面红褐色,有显著的同心环沟,有似漆样光泽;边缘钝或呈截形。菌肉深木材色至淡褐色,分层不清楚,有时上层色较淡,下层色较深,厚1~2mm。菌管褐色,长3~5mm或背生,长3~11.5cm,粗2~5mm,有光泽,紫褐色或紫黑色。孢子卵形或顶端平截,双层壁,外壁无色,平滑,内壁小刺不清楚或无小刺,淡褐色或颜色更淡,(8.7~10.4)μm×(5.2~6.2)μm。菌丝淡白色到淡褐色,有分枝,直径1.2~5.2μm,细菌丝多弯曲,厚壁,无隔膜,无锁状联合。

生于林中腐木上。分布于海南岛等地。

二、灵芝属紫芝亚组中的种

该组中包括的种类也较多,现将其中常见的11种形态特征介绍如下:

(一)紫芝

拉丁学名: Ganoderma sinense 。异名: Ganoderma lucidum Ganoderma japonicum ;别名:木芝。子实体一年生,木栓质至木质,有柄。菌盖半圆形、近圆形或近匙形,(2.5~9.5)cm×(2.2~8)cm,厚0.4~1.2cm,盖面紫黑色、紫褐色至近黑色,具似漆样光泽,有明显或不明显的同心环沟和纵皱,盖缘薄或钝,常近似截形,色稍浅或呈黄褐色。菌肉褐色至深褐色,厚1~3mm。菌管长3~10mm,褐色、深褐色或灰褐色,管口面污白色、淡褐色至深褐色,每毫米5~6个。菌柄侧生、背侧或偏生,圆柱形或略扁柱形,长7~19cm,直径5~10mm,与盖同色或更深,具漆样光泽。孢子卵形或顶端平截,双层壁,外壁无色、平滑,内壁淡褐色、有明显的小刺,(9.5~13.8)μm×[6.9~8.1(8.7)]μm。菌丝无色至深褐色,有分枝,直径1.7~5.2μm,无隔膜,罕见锁状联合,通常壁较厚。

生于林中阔叶树或针叶树伐桩或木桩上。分布于河北、山东、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海南、广西等地。

(二)硬孔灵芝

拉丁学名: Ganoderma durpora 。子实体一年生,木栓质至木质,有柄。菌盖略圆形,中央下凹似漏斗,17cm×18.5cm,表面紫黑色或深黑色,有强烈似漆样光泽,有明显或不明显的环棱,并有显著的放射状纵皱和皱褶,通常凹凸不平,盖边缘稍薄或锐,略向内卷,波曲状。菌肉深褐色,厚约1.5cm。菌管深褐色,长约5mm,管口紫褐色,管壁厚,每毫米5~6个。菌柄中生,圆柱形,与菌盖同色,长约17cm,直径1.5~2cm。孢子卵形,双层壁,外壁无色,平滑,内壁有显著的小刺,黄褐色,(12~13.8)μm×(7.8~8.7)μm。菌丝淡褐至深褐色,细菌丝常色淡,有分枝,直径1.5~6.9μm,粗菌丝顶端有时稍大,壁厚,无隔膜,无锁状联合。

生于枫树朽根或其他腐木上,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海南、浙江、贵州等地。

(三)黄色灵芝

拉丁学名: Ganoderma luicomarginaium 。子实体一年生,木栓质至木质,有柄。菌盖半圆形、略圆形或近扇形,有时呈匙状,薄,(3~4.4)cm×5.5cm,厚5mm,表面黑褐色或暗褐色,有似漆样光泽,有纵皱,同色环纹不显著,盖缘薄,黄褐色,下边孕。菌肉褐色或深褐色,厚1~4mm。菌管长1~4mm,淡褐色、灰褐色或褐色,管口近圆形,污白色至污褐色或褐色,每毫米4~6个。菌柄背侧生或侧生,下部渐粗,长6~19cm,粗0.5~1.1cm,与菌盖同色或几乎呈黑色,有光泽。孢子卵形或顶端平截,双层壁,外壁无色,平滑,内壁有小刺或小刺不明显,淡褐色,(8.7~10.4)μm×(5.2~7)μm。

生于林中阔叶树桩上。分布于海南岛。

(四)黄褐灵芝

拉丁学名: Ganoderma fulvellum 。别名:褐肉树芝、黄绿灵芝。子实体一年生或多年生,无柄,木栓质到木质。菌盖半圆形、扇形或贝壳形,大的有(7~9)cm×(5.5~8)cm,最小的仅2cm×1.5cm,新菌盖可从老菌盖上生出,形成覆瓦状或连结在一起,表面红褐色至黑褐色,有似漆样光泽,有不明显的同心环纹,盖缘薄或钝,呈淡黄褐色至黄褐色。菌肉棕褐色、褐色至深褐色,厚0.3~1.5cm。菌管单层,有时多层,褐色到深褐色,长约1cm,管口近圆形,幼时米黄色,老后深褐色到茶褐色,每毫米4~5个。无菌柄或有柄基。孢子卵形或顶端稍平截,双层壁,内壁有微小的刺,淡黄褐色或淡褐色,(8.7~10.4)μm×(5.2~6.9)μm。菌丝淡褐色到深褐色,细菌丝无色,有分枝,粗菌丝顶端有时稍尖,直径1.5~6.9μm,壁厚,无隔膜,无锁状联合。

生于腐木或倒木上。分布于福建、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五)伞状灵芝

拉丁学名: Ganoderma subumbraculum 。子实体一年生,木栓质至木质,有柄。菌盖圆形,宽约14cm,上面凸,下面凹,中央部分具脐状突起,表面黑色,有似漆样光泽,有稀疏的皱褶和浅轮沟,并有放射性状的皱,盖缘薄,锐,稍向下弯曲。这个种的特点是菌肉分三层,上层肉桂色,厚1~1.2cm,中层污白色,厚1~2mm,较硬,与菌柄组织相连,下层褐肉桂色,厚2~5mm。菌管长约1cm,褐肉桂色,管口与菌管同色。菌柄中生,直立,圆柱形,6cm×1.8cm,与菌盖同色,有光泽,硬,皮层厚2~3mm。孢子卵形,顶端圆钝,(11~12)μm×(7~7.5)μm,双层壁,外壁无色,平滑,内壁有小刺,黄褐色,(8~9)μm×(6~6.5)μm。

生于腐木上。分布于天津。原产于日本。

(六)背柄紫芝

拉丁学名: Ganoderma cochlear 。别名:匙状灵芝。子实体1~2年生,木栓质至木质,有柄。菌盖近圆形或圆形,(6~9)cm×(8~10)cm,厚1.5cm,表面紫黑色至黑色,有似漆样光泽,常有辐射性皱纹和不明显的同心棱纹,盖缘钝或截形。菌肉深咖啡色,厚约1cm。菌管长3~5mm,与菌肉色相似,管口近白色或黄色,圆形或近圆形,壁厚,每毫米4~5个。菌柄背生,有的短粗,长4~5cm,粗1~2cm,有的长达20cm,中部扁平,宽约4.5cm,与菌盖同色,有光泽,与基物接触处多膨大成较大的基部。孢子卵形或顶端平截,双层壁,外壁无色,平滑,内壁有小刺,淡褐色到褐色,(10~14)μm×(5~8.7)μm。菌丝淡褐色到褐色,细菌丝常无色而弯曲,直径1.2~4.5μm,有分枝,壁厚,无隔膜,无锁状联合。

生于林中的倒木上。分布于云南。据资料,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是普通种。

(七)无柄紫芝

拉丁学名: Ganodermamastoporum 。别名:圆孔灵芝。子实体木栓质至木质,无柄。菌盖略圆形、近扇形或贝壳状,(4.5~5.5)cm×(6.5~9)cm,表面紫褐色至黑褐色,也有部分呈土褐色,有稠密的同心环纹,纵皱不显著,有轻微的似漆样光泽,盖缘钝。菌肉深褐色,厚2~3cm。菌管长3~6mm,深褐色,管口深褐色,管壁厚,每毫米5~6个。无菌柄或在菌盖基部有狭窄的柄基。孢子长卵形,少数顶端平截,双层壁,外壁无色,平滑,内壁小刺不明显,淡褐色,(8~10.4)μm×(4~6)μm。菌丝淡褐色至褐色,细菌丝近无色,多弯曲,有分枝,直径1.5~5.2μm,壁厚,无隔膜,无锁状联合。

生于阔叶树腐木上。分布于海南、云南等地。

(八)拱状灵芝

拉丁学名: Ganoderma fornicatum 。子实体一年生,木栓质至木质,有柄。菌盖略圆形或近肾形,(1.5~5)cm×(1.2~8)cm,表面紫褐色至深褐色,厚2~3mm,有较显著而稀疏的同心环棱,稀有光泽。菌管和菌肉同色,长3~5mm,管口褐色至深褐色,每毫米4~6个。菌柄背侧生,长1.5~3.5cm,粗0.7~1.5cm,与菌盖同色,有光泽。孢子卵形,或顶端平截,双层壁,外壁无色,平滑,内壁有明显小刺,淡褐色,(8.7~10.4)μm×(5.2~7)μm。菌丝淡褐色到褐色,有分枝,细菌丝多弯曲,厚壁,直径1.5~6.9μm,通常无隔膜,粗菌丝有时有隔膜,无锁状联合。

生于陆均松和其他腐木桩上。分布于台湾、海南等地。

(九)热带灵芝

拉丁学名: Ganoderma tropicum 。子实体一年生,木栓质至木质,有柄。菌盖半圆形、近扇形、近肾形或近漏斗形,常呈不规则形,有时有小菌盖,(2.5~8.5)cm×(4.5~15)cm,表面红褐色、紫红色至紫褐色,稍有似漆样光泽,向外颜色渐淡,盖缘黄白色或淡黄褐色,薄,宽0.5~2cm。菌肉褐色,厚0.5~1.9cm。菌管长1~2mm,褐色,管口形状不规则,污白色、淡褐色或稍带褐色,每毫米4~5个。菌柄侧生或偏生,也有无柄,长1.5~6cm,粗1~4cm,紫红色或紫褐色,有较强的光泽。孢子卵形或顶端平截,双层壁,外壁无色,平滑,内壁有小刺,淡褐色,有时含一大油滴,(8.4~11.4)μm×[5.2~6.9(7.2)]μm。菌丝淡褐色到褐色,细菌丝色淡而多弯曲,有分枝,直径1.7~6.9μm,壁厚,无隔膜,无锁状联合。

生于相思树、合欢树根部或其他腐木上。该种原产于爪哇岛,在亚洲热带分布较广,喜生热带豆科植物上。在我国分布于福建、台湾、海南等地。

(十)闽南灵芝

拉丁学名: Ganoderma austrofujianense 。子实体一年生,木栓质至木质,有柄。菌盖半圆形或肾形,(1.5~4.5)cm×(3~6)cm,厚0.5~1.5cm。表面黑色、黑褐色,或稍带黑色,具污白色和褐色相间的环带,环纹不显著,但清楚,有似漆样光泽;边缘薄或锐,有污白色带,下边孕。菌管长3~4mm,褐色,管口圆形或不规则形,灰白色或淡灰褐色,每毫米4~5个。菌柄侧生,长6~7cm,粗0.7~1.5cm,圆柱形或稍扁平,粗细不等,多弯曲,顶端分枝形成两个菌盖,黑色,有似漆样光泽。孢子卵形,顶端很尖,双层壁,外壁无色、平滑,内壁有小刺,带褐色,[5.7~10.4(12.1)]μm×[3.4~5.2(6.9)]μm。菌丝淡黄褐色到黄褐色,细菌丝上分枝多,直径1.7~5.2μm,薄壁到厚壁,无隔膜,无锁状联合。

这个种的特点是菌盖边缘有污白色带,下边孕;孢子较小而端尖;管口污白色。它与紫芝的区别为后者菌盖为均匀的褐色;孢子较大而顶端多呈截形,管口褐色。它与黄边灵芝的区别为后者菌盖薄,边缘呈黄色;孢子内壁小刺不显著。

生于松树桩上。分布于福建省。

(十一)黄边灵芝

拉丁学名: Ganoderma luteomarginatum 。子实体一年生,木栓质至木质,有柄。菌盖半圆形、略圆形或近扇形,也有呈匙状,薄,3~4.4cm×5.5cm,厚约5mm,表面黑褐色或暗褐色,有似漆样光泽,有纵皱,同色环纹不显著;边缘薄,黄褐色,下边孕。菌肉褐色或深褐色,厚1~4mm。菌管长1~4mm,淡褐色、灰褐色或褐色,管口近圆形,污白色至污褐色,每毫米4~6个。菌柄背侧生或侧生,不等粗,下部渐粗,长6~19cm,粗0.5~1.1cm,与菌盖同色或几乎呈黑色,有光泽。孢子卵形或顶端平截,双层壁,外壁无色,平滑,内壁有小刺或小刺不明显,淡褐色,(8.7~10.4)μm×(5.2~7)μm。菌丝无色到深褐色,稀分枝,直径1.5~5.2μm,薄壁到厚壁,无隔膜,无锁状联合。

这个种的特点是菌盖薄,边缘呈黄褐色,下边孕;孢子较小,内壁有小刺或小刺不明显。它与紫芝和闽南灵芝的区别已记载在闽南灵芝的介绍中。

生于阔叶树桩上。分布于海南省。

三、灵芝属树舌亚组中的种

该组中包括的种类也较多,现将其中常见的8种形态特征介绍如下:

(一)树舌灵芝

拉丁学名: Ganoderma applanatum 。别名:平盖灵芝。子实体多年生,无柄,木栓质到木质。菌盖半圆形、近扇形或不规则形。6~16cm×9~23cm,厚3~4cm,表面灰白色、灰褐色或锈褐色,无似漆样光泽,有同心环沟和环带,边缘薄或圆钝。菌肉棕褐色至深褐色,厚0.3~3cm,有轮纹。菌管褐色,有时有白色菌丝填充,一至多层,每层长0.3~2.5cm,管口灰褐色或近黄色,每毫米4~5个,无菌柄。孢子卵形或顶端平截,双层壁,外壁无色、平滑,内壁淡褐色或褐色、有小刺,[7~9(10.4)]μm×[4.3~6.2]μm。菌丝淡褐色到褐色,细菌丝常无色而弯曲,直径1.5~6.9μm,有分枝,壁厚,无隔膜,无锁状联合。

生于阔叶树树干、木桩或木材上。这个种是重要的木材腐朽菌,在全世界分布很广。我国分布于河北、山西、内蒙古、黑龙江、吉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海南、广西、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

(二)树舌有柄变种

拉丁学名: Ganoderma applanatum 。别名:有柄树舌。子实体有柄,木栓质至木质。菌盖半圆形或近扇形,26cm×15.5cm,厚约2cm,表面锈褐色、污黄褐色或土黄色,有较稠密的同心环纹,皮壳不很坚硬,用手指可压破,有时有龟裂,无似漆样光泽,盖边缘圆钝。菌肉浓褐色或深棕褐色,厚0.5~1cm。菌管深褐色,长0.5~1cm,管口污白色或白色,近圆形,每毫米4~5个。菌柄短而粗,侧生,长约8cm,粗约9cm,基部更粗,与菌盖同色。孢子卵形或宽卵形,双层壁,外壁无色,平滑,内壁小刺显著,淡褐色,(6.9~8.7)μm×(5~5.2)μm。菌丝褐色至深褐色,细菌丝有时无色,直径1.5~5.2μm,有分枝,壁厚,无隔膜,无锁状联合。

生于阔叶树的腐木及树干上,或屋内腐朽木材上。分布于江西、海南、云南等地。

(三)南方树舌

拉丁学名: Ganoderma australe 。别名:南方灵芝。子实体多年生,无柄,木栓质至木质。菌盖半圆形,6.5cm×9.5cm,厚约4cm,表面黑褐色或灰褐色,无似漆样光泽,有显著的环棱和环带,皮壳坚硬,有龟裂,盖缘圆钝。菌肉棕褐色或肉桂色,硬,厚约2cm。菌管褐色至深褐色,成层,每层长5~7mm,管口略圆形,淡黄色,每毫米4~5个。孢子卵形或顶端平截,双层壁,外壁无色,平滑,内壁小刺清楚,淡褐色至褐色,(7.8~8.7)μm×(4.9~5.2)μm。菌丝淡褐色至褐色,有分枝,厚壁,1.5~5.2μm,无隔膜,无锁状联合。

生于腐木上。分布于台湾、海南等地。

(四)硬皮树舌

拉丁学名: Ganoderma tornatum 。别名:硬皮灵芝。子实体无柄,木栓质到木质。菌盖半圆形、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剖面几乎呈三角形,(7.5~13)cm×(4.5~10)cm,厚约3cm,表面污褐色、褐色或锈褐色,无似漆样光泽,有同心环棱和环带,皮壳坚硬,盖缘圆钝。菌肉棕褐色至深褐色,中央部分厚2~5cm。菌管深褐色,有白色物质填充,长0.5~3.5cm,管口近圆形,污褐色,褐色或黄褐色,每毫米5~6个。孢子卵形或顶端平截,双层壁,外壁无色,平滑,内壁有微小刺,淡褐色,(5.7~8.7)μm×(3.5~5.7)μm。菌丝淡褐色到深褐色,直径1.5~4.3μm,细菌丝常无色,粗菌丝有时有隔膜,有分枝,壁厚,无锁状联合。

生于阔叶树腐木上或榕树的基部。分布于浙江、江西、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五)白皮壳树舌

拉丁学名: Ganoderma leucophaeum 。子实体无柄,木栓质至木质。菌盖半圆形或扇形,(13~14)cm×(20~22)cm,厚1.5~4cm,表面灰色或灰褐色,无似漆样光泽,有同心环沟,盖缘圆钝。菌肉棕褐色或肉桂色,较硬,厚0.8~1.5cm,有胶质层。菌管分层不明显,褐色,长0.5~2.5cm,有白色菌丝填充,管口略圆形,淡褐色至褐色,或黄色到黄褐色,每毫米4~5个。孢子较大,卵形或顶端平截,双层壁,外壁无色,平滑,内壁无小刺,淡褐色,(7.9~10.4)μm×(4.5~6.9)μm。菌丝淡褐色到深褐色,细菌丝常无色,有分枝,直径1.5~5.2μm,壁厚,无隔膜,无锁状联合。

生于腐木上。分布于福建、海南等地。

(六)层迭树舌

拉丁学名: Ganoderma lobutum 。别名:层迭灵芝。子实体无柄,木栓质至木质,每年的新菌盖生于老菌盖的下侧,可连续生长2~3年。菌盖略圆形、稍扁平,(14~17)cm×(9~13.5)cm,小菌盖4cm×3.5cm,表面灰色或浅褐色,有时呈锈褐色,有同心环带,无似漆样光泽,盖缘圆钝。菌肉淡褐色或淡栗褐色,厚约1cm。菌管单层,长1~2cm,深褐色至栗褐色,管口略圆形,白色、淡黄色至污灰色,每毫米4~5个。孢子卵形或顶端平截,外壁无色,平滑,内壁有小刺,[7~9(10)]μm×(4.3~6)μm。菌丝淡褐色至深褐色,细菌丝常无色而多弯曲,直径1.5~5.7μm,壁厚,有分枝,无隔膜,无锁状联合。

生于阔叶树的腐木上。分布于北京、河北、浙江、安徽、海南、云南等地。

(七)黄孔树舌

学名: Ganoderma oroflavum 。别名:黄孔灵芝。子实体无柄,木栓质至木质。菌盖半圆形、扁平或近马蹄形,(3~9)cm×(5~16)cm,厚1.5~3cm,光滑,有同心环带,表面锈褐色或褐色,无似漆样光泽,有薄而坚硬的皮壳,其外层常呈网格状开裂,流出胶质状物质,盖缘薄或厚,锐或钝。菌肉浅栗色至深咖啡色,厚0.5~1cm。菌管长约10cm,分层不清楚,管口黄色,受伤处呈褐色,圆形,管壁较厚,每毫米5个左右。孢子较大,卵形或顶端平截,双层壁,外壁无色,平滑,内壁小刺显著,褐色,(10.4~14)μm×(7~8.7)μm。菌丝淡褐色至褐色,细菌丝常无色而弯曲,直径1.2~6.3μm。有分枝,粗菌丝顶端有时尖细,壁厚,无隔膜,无锁状联合。

生于腐木上。分布于海南、云南等地。

(八)褐孔树舌

拉丁学名: Ganoderma subtornatum 。别名:亚圆灵芝。子实体一年生,无柄,木栓质至木质。菌盖半圆形、近圆形或扇形,5~8cm×6.5~10.5cm,表面锈褐色或黑褐色,有时呈污褐色,无似漆样光泽,具同心环棱和环沟,皮壳硬;边缘钝,较厚。菌肉深褐色或肉桂色,厚5~6mm。菌管褐色,稍有白色物质填充,长1.5~1.8cm,管口略圆形,深褐色或褐色,每毫米5~6个。孢子卵形或顶端稍平截,双层壁,外壁无色,平滑,内壁小刺不清楚,淡褐色,有时有一油滴,(7.5~10.4)μm×(5.2~6.9)μm。菌丝淡褐色到深褐色,细菌丝常无色,有分枝,直径1.5~4.5μm,壁厚,无隔膜,无锁状联合。

生于阔叶树腐木上。分布于海南、贵州等地。

四、灵芝属粗皮灵芝亚组中的种

该组中的种类也较多,现将其中常见的10种形态特征介绍如下:

(一)假芝

拉丁学名: Amauroderma rugosumm 。别名:乌芝。子实体一年生,有柄,木栓质。菌盖略圆形或近肾形,宽2~15cm,厚0.5~1cm,表面暗褐色至黑褐色,或黑色,无似漆样光泽,有同心环带及不明显的辐射状皱纹;边缘钝或呈截形。菌肉淡褐色或较深灰色,但比菌管色淡,厚1.5~6mm。菌管深褐色,长2~6mm,管口近圆形,污白色至褐色,每毫米5~6个。菌柄侧生或偏生,圆柱形,往往弯曲与菌盖同色,光滑,长5~10cm,粗0.2~1.4cm,有假根,有分叉。孢子近球形,双层壁,外壁无色,平滑,内壁无小刺,淡黄色近无色,(9~12.5)μm×(9.5~13)μm。菌丝无色到淡褐色,直径1.5~6.9μm,有分枝,薄壁到厚壁,粗菌丝偶有隔膜,无锁状联合。

生于林地上或附着于土中的腐木上。分布于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二)白肉假芝

拉丁学名: Amauroderma auriscalpium 。别名:耳匙乌芝。子实体一年生,有柄,木栓质。菌盖近半圆形或近肾形,4.5cm×3.5cm,厚约6mm,盖表面茶褐色至暗褐色,无似漆样光泽,有明显的环棱和纵皱,边缘钝,波浪状。菌肉淡白褐色,厚2~3mm。菌管与菌肉同色,长2~3mm。管口呈深褐色或近似锈褐色,略圆形,每毫米6~7个。菌柄圆柱形,中部有小分枝,长约5cm(残留部分),粗约5mm,背侧生,与菌盖同色。孢子近球形至球形,双层壁,外壁无色、无滑,内壁淡白色无小刺,(7.5~10)μm×(8~11)μm。菌丝无色到淡褐色,直径1.5~6.9μm,有分枝,多弯曲,壁薄至壁厚,无隔膜,无锁状联合。

生于林地上。分布于福建、广东等地。

(三)黄肉假芝

拉丁学名: Amauroderma scopulosum 。子实体一年生,有柄,木栓质。菌盖半圆形,9cm×5cm,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无似漆样光泽,有明显的同心环棱,棱宽约5mm,几乎是棕褐色和黑褐色相间,近基部有许多圆形小瘤,盖缘薄,呈棕褐色。菌肉黄褐色或锈褐色,有轮纹,厚1~2cm。菌管褐色,长2~4mm。管口近圆形,每毫米4~5个,菌柄发育不正常,长约4cm,粗约3cm,黑色。孢子近球形,双层壁,外壁无色,平滑,内壁无小刺,淡褐色,5μm×5.5μm。菌丝淡褐色到褐色,有分枝,直径2.6~6.9μm,壁厚,偶有隔膜,无锁状联合。

生于腐木上。分布于海南、台湾等地。

(四)黑假芝

拉丁学名: Amauroderma niger 。别名:黑肉假芝、黑肉乌芝。子实体一年生,有柄,木栓质。菌盖半圆形或近肾形,稀呈圆形,(1.5~10)cm×(2~12)cm,厚2~8mm,宽度偶达18cm,表面黑褐色至黑色,有淡灰褐色至暗青褐色绒毛,渐变光滑,无似漆样光泽,有同心环纹和环沟,并有辐射状皱纹,盖缘薄或钝,瓣裂或完整,稍内卷。菌肉淡灰褐色,厚0.7~4mm。菌管表面淡锈褐色,二至多层,孔圆至近圆形,每毫米6~7个。菌柄中生至偏生,圆柱形,(8~13.6)cm×(0.6~0.8)cm,与菌盖同色,有光泽。孢子近球形或近宽椭圆形,双层壁,外壁无色,平滑,内壁无小刺,淡黄褐色或褐色,(5~8.7)μm×(6~7.8)μm。菌丝无色至淡褐色,直径1.7~5.2μm,有分枝,粗菌丝顶端有时稍尖,壁薄到壁厚,偶有隔膜,无锁状联合。

生于林中地上或腐木上。分布于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五)黑漆假芝

拉丁学名: Amauroderma macer 。别名:黑乌芝。子实体一年生,有柄,革质。菌盖肾形至扇形,薄、硬、宽4.5~6cm,厚约3mm,表面黑色,光滑,有辐射状皱纹,近边缘处有不明显的环状棱纹;边缘薄而锐。菌肉土黄色,厚2mm。菌管长1mm,与菌肉同色,管口略圆形,管壁较厚,多堵塞,每毫米5个,受伤后变为暗青褐色。菌柄侧生,暗青褐色,向上渐呈黑色,长约7cm,粗7~10mm。孢子球形或近球形,双层壁,外壁无色,平滑,内壁无小刺,淡黄色,直径约10μm。菌丝无色到带褐色,直径1.7~6.9μm,有分枝,粗菌丝顶端稍尖,壁薄到壁厚,薄壁菌丝偶有隔膜,无锁状联合。

生于近树干基部的地上。分布于云南。

(六)粗柄假芝

拉丁学名: Amauroderma elemerianum 。别名:粗柄乌芝。子实体一年生,有柄,木栓质。菌盖略圆形,(3~9)cm×(5~13)cm,厚0.8~1.5cm,表面淡茶褐色至锈褐色,皮壳薄,无似漆样光泽,有微细软毛,具同心环状棱纹及辐射状皱纹,盖缘厚,稍锐或呈平截,幼期受伤时即变为黑色。菌肉淡土黄色至土黄色,厚2.5~7mm。菌管淡粉灰色,长2~7mm,管口略圆形,管壁较厚,完整,每毫米4~5个,色与菌管同。菌柄侧生,与柄相连处常凸起,竖硬,长3~6cm,粗1~1.5cm,与菌盖同色。孢子近球形,双层壁,外壁无色,平滑,内壁小刺不清楚或无小刺,淡褐色,(12.1~13.9)μm×(10.4~12.1)μm。菌丝无色到淡褐色,直径1.5~5.2μm,有分枝,壁薄到壁厚,无隔膜,无锁状联合。

生于木桩上,分布于海南岛。

(七)光粗柄假芝

拉丁学名: Amauroderma conjunctum 。别名:光粗柄乌芝。子实体一年生,有柄,木栓质。菌盖近扇形,7cm×15cm,厚约1cm,表面土黄色,渐变为锈褐色,略呈覆瓦状,皮壳薄,无似漆样光泽,有大的放射性状纵皱,无环纹,盖缘钝,稍向内卷,不整齐或瓣裂。菌肉土黄色或渐变为淡茶褐色,厚2~5mm。菌管淡土黄色至暗褐色,长3~6mm。管口略圆形,有些已被堵塞,近黑色,每毫米约5个。菌柄侧生,光滑,与菌盖同色,长5~10cm,粗1~1.5cm。孢子球形或近球形,双层壁,外壁无色,平滑,内壁无小刺,淡褐色,(8.7~10.4)μm×(8.7~9.5)μm。菌丝无色到淡褐色,直径1.7~6.9μm,有分枝,壁薄到壁厚,偶有隔膜和锁状联合。

生于腐木上。分布于海南岛。

(八)长柄假芝

拉丁学名: Amauroderma longipes 。别名:假灵芝、长柄乌芝。子实体一年生,有柄,木栓质。菌盖半圆形,较厚,或近似马蹄形,宽1.5~4cm,厚0.5~2cm,表面淡红褐色,无似漆样光泽,有不显著的环状棱纹,并有纵皱;边缘钝或较薄而稍内卷。菌肉近白色,厚1~2mm。菌管长2~3mm,与菌肉同色。管口近白色或污白色,略圆形至多角形,每毫米约2个,菌柄背侧生或侧生,圆柱形或扁平而有小分枝,长8~16cm,粗3~8cm,黑褐色至黑色,有强烈的似漆样光泽。孢子球形或近球形,有显著的小刺,排列成带状,淡褐色至褐色,(13~15.6)μm×(11~12.3)μm。菌丝无色,直径1.5~4μm,有分枝,多弯曲,壁厚,无隔膜,无锁状联合。

生于活竹下及树根旁地上。分布于海南岛。

(九)光假芝

拉丁学名: Amauroderma salebrosum 。别名:凹凸盖乌芝。子实体一年生,有柄,薄而脆。菌盖近圆形,宽约4.5cm,厚1~3mm。表面暗褐色至黑褐色,无似漆样光泽,光滑,有纵皱,环状棱纹不显著;边缘薄而锐。菌肉淡暗褐色,厚不过2mm,较稠密。菌管长约1mm,与菌肉同色或几乎呈黑褐色,管口小,与菌管同色,每毫米5~6个。菌柄偏生,上细下粗,与菌盖同色,光滑,长约16cm,粗5~8mm,基部有簇生的小菌柄。孢子近球形,双层壁,外壁无色,平滑,内壁无小刺,淡褐色,直径9~12μm。菌丝无色到淡褐色,直径1.7~6.9μm,有分枝,壁薄到壁厚,无隔膜,无锁状联合。

生于林中地上和望天树下。分布于广东、云南等地。

(十)皱盖假芝

拉丁学名: Amauroderma rude 。别名:皱盖乌芝。子实体一年生,有柄,木栓质。菌盖近圆形或肾形,宽3~10cm,厚5~7mm,表面有辐射状深皱纹并有细微绒毛,灰褐色或褐色,往往有不明显的环纹,无似漆样光泽,盖缘锐,波浪状,多瓣裂。菌肉暗灰黄色,厚2~4mm。菌管长2~3mm,颜色较菌肉深。管口近圆形,黑褐色,每毫米5~6个。菌柄偏生,圆柱形,往往弯曲,下部似假根状,有时分叉,长0.4~1.2cm,粗0.3~1cm,与菌盖同色,有细微绒毛。孢子近球形,双层壁,外壁无色,平滑,内壁小刺不明显,近无色或淡黄褐色,(8.7~11)μm×(8.7~10)μm。菌丝无色到淡褐色,直径1.5~6.9μm,有分枝,壁薄或壁厚,薄壁菌丝偶有隔膜,无锁状联合。

生于地上或腐木上。分布于福建、海南、云南等地。 DhYC2TbQ/vK+qEgOoEduUUqxPXQO+tUsSQ4TmCPSEoh/dKzrnOt4VKOYr0xGc5o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