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节
灵芝使用的起源与传承

一、中药的起源

说到中国药物的起源,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这一观点最早记载于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主持编撰的《淮南子·修务训》:“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赢蚌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墝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兹后,诸多古籍均有相似的记述,如唐朝司马贞著《史记·补三皇本纪》说“神农氏……始尝百草,始有医药”。

神农中毒后是如何化解的呢?大多数传说是“得荼(茶)而解之”,即服用茶叶化解的,但在湖北神农架一带,至今还流传着神农服食灵芝解毒的故事:当年,神农来到这里采药。一天,他尝药中毒,一头栽倒在地,恰巧附近长着一棵红亮亮的灵芝,随从的人采下灵芝放到神农嘴里嚼烂吃了,才解了毒气,转危为安。后来,人们就把神农采药的这一带高山林海叫做“神农架”。

实际上,在原始社会初期,生产力极其低下,先民们共同采集、成群出猎,一起享用得来的食物。就在他们采集野果、种子和挖取植物根茎的过程中,有时会因偶然吃了某些植物,使身体上的病痛得以减轻甚至消除,从而有意识地选择食用以减轻病痛。人们经过无数次这样的尝试和长期的经验积累,才逐渐认识了哪些植物对人体有益,哪些则有害,并进而有意识地加以利用。正是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我们的祖先不断地认识了某些植物、动物和矿物的治疗作用,成为了药物的起源,这经历了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漫长过程。

传说中的历史人物炎帝神农氏是中国原始社会晚期先民的代表人物之一。然而,迄今为止,始终没有发现史前实物能够证明“神农尝百草”是真实存在的。那么,中药的“发明权”怎么记在了“神农”的名下呢?神农为了黎民百姓的健康,不惜冒着巨大的风险,以身试药,一日之内中毒70次。不能不说这是一种“英雄”行为,故而在崇拜英雄的中华民族中能够传颂至今。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出了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发明。然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又有一种“托名”的习俗。在无法认定确切的发明人时,往往就把这项发明“授予”一个传说中的被“神化”了的人物。包括发明农业教人们种粮食并“尝遍百草”发现各种中药的神农氏;以及发明用火和吃熟食的燧人氏;发明砭石治疗疾病的太昊(即伏羲氏,古籍中亦称为“太皞”);“创制九针”并撰写第一部医书的黄帝;创造出汉字的仓颉;发明锯子的鲁班;发明酒和醋的仪狄、杜康或少康等。所以,中药的发明也被冠以了神农的名字,还以他的名字编成了我国的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

从中国古代悠久的传说中走来的这些“发明人”,实际上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中国原始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情况。在今后的日子里仍将伴随着带有神秘色彩的美好传说为人们世代传颂。

二、灵芝使用的起源及考古发现

神农所尝的“百草”中,也应该包括灵芝。在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的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内发现的元代所绘神农采药图(彩图1-9),其形象为披兽皮,围叶裳,负竹篓,右手举灵芝、左手持采药工具,背篓内装满采集到的植物药,其杖上悬有草帽、药葫芦等,赤足行走在山石间。两眼注视着手擎的灵芝,表现神农采集灵芝的喜悦心情。山西应县位于恒山北麓,恒山即神农采黑芝的“常山”。这里的僧人珍藏采药图,含有启示后人毋忘神农曾在当地艰难采药寻芝的意义。

又有传说黄帝南巡时,一路来到浙江省缙云县,看到境内的仙都山玉柱峰(又称鼎湖峰)是个好地方,风景秀美,适合种灵芝,就将带来灵芝种在这里。这些灵芝一落入山间沃土,竟遍地生长,星星点点,紫紫郁郁。黄帝在缙云仙都山播下的灵芝种子,造成了浙江数千年来灵芝遍地开花、绵延不断。

浙江省位于亚热带,雨量丰沛,气候湿润,山林间腐树及其根较多见,适合灵芝生长。生活在这里的原始人类有较多的机会遇到灵芝。故而成就了这个美丽的传说。

传说毕竟是传说,能够证明中国人的祖先使用灵芝的实物证据,在地下沉睡了数千年之后,终于在21世纪初叶,重见天日。

2004年和2006年,科学工作者们在浙江北部三地考古现场共采集到5份灵芝样本。采集地点是:浙江省余姚市三七市镇相岙村的田螺山周围,属于河姆渡文化晚期;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余杭镇西南部的南湖遗址;位于湖州市南浔千金镇的千金塔地遗址,后两者均属于太湖周围的良渚文化时期。

通过环境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史前灵芝担孢子形态,从其具备“卵圆形或梨形,顶端平截;有双层细胞壁,外层细胞壁薄而透明,内层细胞壁较厚且有疣状凸起”等特征,担孢子长度(4.6~6.3)μm×(3.5~4.3)μm,均符合灵芝科灵芝属担孢子特征,确认它们均为现代生物分类学所定义的“灵芝属(Ganoderma)”灵芝品种。

又经碳14( 14 C)放射性同位素质谱测定法测定史前灵芝的年代,余姚田螺山遗址、余杭南湖遗址、湖州千金塔地遗址的史前灵芝分别距今约6871±44年、5379±59年、4508±50年。说明它们均来自新石器时代。

史前灵芝样本的发现不仅为灵芝自古以来作为巫用(追求超自然能力,如长生)和药用(治病救人)提供有力的证据;更把人类采集灵芝、食用或药用灵芝的历史,从过去认为的4000多年前,往前大幅推进到距今约6800年,为中国传统药物起源提供了实物考证。

值得注意的是,与余姚田螺山遗址史前灵芝一同出土的还有大量的巫用物品,如双鸟木雕头饰、碟形器、玉器(玉粒)、骨锥等兽骨、鱼骨头、陶器以及祭祀用品。为史前灵芝可能具有药物和巫用工具双重属性提供了有力依据。说明在当时社会,巫已经使用灵芝。

中国自古有“巫医同源”的说法,在古代巫、医密不可分。“医”的繁体字是“醫”,古时候的另一种写法是“毉”。从文字的起源上可以看出,古代的“医”,一是与“酉”(即酒)有关,二则与“巫”相关。《说文解字》中解释“医”说:“古者巫彭初作医”,意思是:古代一位姓彭的巫师是最早的医生。《广雅·释诂四》云:“医,巫也”。《论语·子路篇》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巫是原始社会人们崇拜鬼神的直接产物,原始社会科技不发达,疾病问题不能良好地得到解决,巫则通过禳祷之术祈求神明给人们以希望。我国古代在春秋时期之前,“巫”与“医”没有明确的分工,“巫”的职责范围内包括“医”的内容,春秋之后,“医”才正式成为一种独立的职业分工而得以确立。6800年前的人们,将灵芝与巫用物品放在一起,从一个侧面为那时的“巫”“医”不分提供了实物佐证。

在《黄帝内经》成书之前,古人用巫术符咒治病的方法称为“祝由”术。“祝”是对神明的说辞,“由”即病由。“祝由”一词最早见于《素问·移精变气论》:“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己。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官之形,此恬憺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行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

这段话译成白话文,意思是:黄帝问道:我听说古时治病,只要对病人移易精神和改变气的运行,用“祝由”的方法,病就可以痊愈。现在治病,要用药物治其内,针石治其外,疾病还是有愈、有不愈,这是什么缘故呢?岐伯回答说:古时候的人们,居巢穴,生存于禽兽之间,寒冬到了,利用活动以除寒冷,暑热来了,就到阴凉的地方躲避暑气,在内没有眷恋羡慕的情志牵挂,在外没有奔走求官的劳累,那时处在一个安静淡薄、不谋势力、精神内守的意境里,邪气就不可能深入侵犯人体。所以那时既不需要用药物治其内,也不需要用针石治其外。即使有疾病发生,亦只需对病人施行移易精气的方法,即采用“祝由”的方法,病就可以痊愈了。现在的人就不同了,内则为忧患所牵累,外则为劳苦所形役,又不能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常常遭受到“虚邪贼风”的侵袭,正气内伤,外邪乘虚而袭之,内犯五脏骨髓,外伤孔窍肌肤,这样轻病必重,重病必死,所以用“祝由”的方法,就不能治好疾病了。(引自:吴润秋主编.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内经选读》.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2)即从那时起,就否定了巫术能够治病的观点。

但是,两千多年来,直至近现代,尤其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一些经济欠发达、文化愚昧落后的地区,人们生病后,靠巫师、巫婆、“跳大神”驱鬼治病,依然十分盛行。

而灵芝则可能是早期巫用于治病救人的药物。所以,灵芝被称为“仙草”很大程度可能与巫有关。这也符合后世流传灵芝可起死回生、延年益寿的原因。

笔者还注意到,发现史前灵芝的三处地点均位于北纬30°附近:余姚田螺山遗址30°01′N,余杭南湖遗址30°53′N,湖州千金塔地遗址30°68′N。

北纬30°被人们称为一条充满神奇与神秘的纬度线,在这一地带,有着诸多世界之最和不解之谜(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在网上查阅,本文不再赘述)。古代灵芝亦出现在它的附近,不能不说为这条线又增添了一抹亮丽的神奇色彩。

三、灵芝生产的传承

承袭祖先对灵芝的钟爱,如今,浙江省已成为灵芝的传统道地产区,出产的灵芝品质上乘,享有盛誉。20世纪80年代,省内人工栽培灵芝技术取得突破后,开始发展灵芝熟料段木仿生规模化生产,并实现了产业化开发利用,形成了科研、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系列产业链,成为全国灵芝的主产区和主销区,全省灵芝种植面积近5000亩,其中龙泉市被评为“中华灵芝第一乡”“中国灵芝核心产区”。2018年,灵芝被列为中药道地药材新“浙八味”培育品种之一。

目前,灵芝产业已成为浙江省实施“中医药强省”战略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并已成为浙江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全省灵芝保健食品生产企业20多家,主要产品有破壁灵芝孢子粉、灵芝多糖、灵芝冲剂、灵芝胶囊、灵芝切片、灵芝酒、灵芝化妆品、灵芝孢子油、灵芝浸膏等。经国家批准属保健食品的28个,其中破壁灵芝孢子粉的销售产值约占全省该产业产值的70%以上。2018年,全省灵芝产业产值超15亿元,约占全国总量30%。

浙江是我国典型的亚热带地区,灵芝历史文化悠久,成书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的《浙江通志》105卷有“耳目记:赤城山顶有青芝两根。天台赋五芝,含秀而晨敷。谓:赤芝黄芝白芝黑芝紫芝也。”说明当时浙江灵芝在全国已有一定地位。

武义县位于浙江省中部金华市境内,历史上属婺州,与古称处州的丽水相邻,东邻括苍山脉。武义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9℃,年均降水1524mm,年均日照1838小时,无霜期279天。境内三面环山,峰峦连绵,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02座,森林覆盖率为72.0%,75%的地面水达到Ⅱ类水质标准。境内的白姆乡丹霞地貌景区和俞源乡山地地质景观的岩壁、陡坡、缓坡、石缝或凹陷等地方,半阴湿存积腐殖质丰富,非常适宜铁皮石斛、灵芝等珍稀植物、菌物等生长,是灵芝原产地及主产区之一。由于境内生态和种质资源保护良好,2015年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调查组,在大红岩、刘秀垄等多处深山陡壁上发现较多野生灵芝正在自由生长。

浙江是全国率先发展灵芝产业的省份,20世纪80年代,浙江省灵芝人工栽培技术成功取得突破,目前灵芝种植面积超过2300亩,以段木栽培为主,主栽赤芝品种,种植基地50多家,约占全国总量的30%;90年代初,武义开始发展灵芝熟料段木仿生规模化生产,并实现了产业化开发利用,培育形成了科研、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系列产业链,成为全国灵芝的主产区和主销区。

武义灵芝被列入《浙江省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同时列入《武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从2009年起,武义县每年举办“中国武义国际养生博览会”,并把国药养生作为“养生武义”的重要内容来抓,制定了一系列产业规划和鼓励政策,形成了以寿仙谷“有机国药养生园”为主体的灵芝标准化高效生态农业种植园区,主要栽培品种为“仙芝1号”“仙芝2号”,其中“仙芝1号”为我国首个通过省级以上品种认定委员会认定的灵芝新品种,“仙芝2号”又以“仙芝1号”的变异株为亲本经航天搭载选育而成,子实体和孢子中灵芝多糖和灵芝三萜类有效成分大幅提升。

目前,全县建有以寿仙谷为龙头的灵芝基地400亩,取得了较好社会经济效益。 O8iSGoL1G6+GbsDIRVrUbL5Ddw63br10brCgIWm24fpfvI6YKwV6xOz3GZcBXJd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