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伤寒论》向内伤杂病的横向渗透

《伤寒论》自问世以来,研究及运用历经千年而不衰。研究方法多种多样,这正是伤寒之学得以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此处所说的《伤寒论》向内伤杂病的横向渗透,即运用传统方法,在现有基础上扩大其研究和使用范围,使《伤寒论》能在深度和广度上突破古人成就的一种途径。

一、渗透的依据和意义

众所周知,《伤寒论》与《黄帝内经》同为中医各科的理论基石,因而寓有向临床各科渗透的内涵。张令韶在《伤寒论直解》中曾说道:“书虽论伤寒,而脏腑经络,营卫血气,阴阳水火,寒热虚实之理,靡不毕备。神而明之,千般疢难,如指诸掌,故古人云,能医伤寒,即能医杂证,信非诬也。”事实上,仅从仲景“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即可以体会仲景著书之目的,在于广治诸病。例如,内伤杂病,用《伤寒论》六经辨证者有之;温病学倡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但宗六经辨证论治者亦不乏其人;甚至眼科疾病,在审五轮、察八廓的既定方法下,又合以辨六经,相得益彰,自成一家。

《伤寒论》在古代多用于治外感病,而今社会在发展,医学模式有所改变,感染性疾病减少,内伤杂病相对增多,如何将古代有效的经方应用于现代广泛的疾病,是值得探索的问题。《伤寒论》方配伍严谨,疗效卓著,若运用得当常能愈大病,起沉疴。所以,《伤寒论》方的研究对治内伤杂病及疑难杂症有其重要意义。

二、渗透的方法和途径

(一)根据原文证候扩大《伤寒论》方的用途

对于许多内科杂病,依据《伤寒论》原文证候而用《伤寒论》方、法进行治疗,其桴鼓之效已被长期的临床实践所证实。这种方法是《伤寒论》的一大特色,时至今日,甚至在今后仍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如用《伤寒论》方治疗癫痫,仅凭心下支结(腹直肌痉挛)一个腹证,而用柴胡桂枝汤合芍药甘草汤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常并见柴胡桂枝汤证和蓄血证,治疗中观察到,凡是先用柴胡桂枝汤以解外,后用桃核承气汤者,治疗多较为顺利,未用柴胡桂枝汤即用桃核承气汤者,病情发展多为意外,此即是原文所明训的“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当然,《伤寒论》证简意深,方义难解,要使方证相对达到珠联璧合,必须做到既不违背原文意旨,又不按图索骥,这就有待医者细心体察原文,准确地抓住患者的证候方可。

(二)异病同治扩大《伤寒论》方的用途

由于六经分证之中本就寓有八纲分证的病机,所以,内伤杂病或是各种疾病,只要符合《伤寒论》方证病机者,都可以选用适当的《伤寒论》方剂进行施治。一般可遵循下述模式:①方名:当归四逆汤。②方义:养血温经。③病机:血虚寒凝,经脉痹阻。④主治:即符合此病机的若干病证,在上的颈椎病、肩背痛等,在下的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痉挛、雷诺病等,在里的腹痛、呕吐、痛经、寒疝等,在外的手足厥冷、皮肤麻木、冻疮等。凭借于此,则可以将伤寒论方扩大运用于各科疾病,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用《伤寒论》理法认识时方创造新方

《伤寒论》113方,却有397法之说,可见仲景理法之轻灵活泼。时代在发展,运用有限之经方难以应无穷之疾病,只有掌握辨证论治的精髓,借鉴仲师之妙法,方能以应万病。历代医家遵从仲景理法创造时方治病者,大有人在。河间防风通圣散,内寓伤寒理法,又具自身特色,疗效显著,可谓得伤寒之真谛者。

时方是经方的补充和延续,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带有那个时代的疾病特点。伤寒理法历经验证,已成规矩,若能深刻领会《伤寒论》中的理法,参合现代疾病发展变化的特点,选用恰当的药物,顾及现代患者的体质特点,创造新的时方治疗疾病,一定可以大大提高中医疗效。如梅国强教授治疗一中年男性患者,颈淋巴结肿大,西医诊断为增殖性淋巴结炎,使用了多种抗生素无效。据《伤寒论》之法断为厥阴风木化火,灼津成痰,法宜清解少阳,散结化痰,考虑到单纯用经方未必对证,故用伤寒理法,结合现代用药的特点,选用柴胡、黄芩、龙胆草、黄药子、白药子、夏枯草、浙贝母、牡蛎、生地黄、丹参等,数剂而获显效。

(四)用合病和并病理法组建复合方剂

对合病和并病,《伤寒论》中明确论述者并不多,但实际上,三阳经、三阴经、阴阳经之间的证候兼夹,以及表里同病,都属于合病和并病的范畴。在临床上,单一的证比较少,以合并、兼夹的形式出现者为多,运用单一的方剂常顾此失彼。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思想变得复杂,心、身两方面的疾病交相为患,疾病的夹杂和兼证还将更为常见,故合病和并病的研究更有实用价值和发展前景。

在合病和并病的治疗中,表里先后治则不再赘述,关键应在阴阳共调、表里同治、寒热并用和补泻兼施这些组合方面下功夫,即更直接地体现合治同治的原则,以提高疗效。组建复合方剂,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经方与经方相配合。在患者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证候时,就可以使用相应的合方,甚至在合并病态并不明显而证候复杂时,也可以使用几个经方相合。如水肿水停于下,有肾虚见证,又兼见微热、口渴、头目眩晕等,用真武汤、苓桂术甘汤合五苓散进行治疗,疗效显著。从药味上看,它只是一个基础方的加味,但因它包含了三个方剂,已非一般加减可比,它代表了几个方剂的结构和性能。

第二,经方与时方相配合。临床上这样运用的机会更多,辨证可按伤寒论法,也可以用脏腑辨证等方法。如治疗水肿用五苓散合五皮饮,治疗阳虚感冒、咳嗽用麻辛附子汤合二陈汤,治痞证脾胃虚弱用甘草泻心汤合六君子汤等类,都是这种用法。

第三,经方与验方相配合。有些方药经过反复运用,已经形成特定的验方,若与经方配合运用,效果更佳。如笔者在临床上治外寒内饮的咳嗽,以小青龙汤合山药牛蒡子汤(山药30g,牛蒡子10g)治疗,疗效颇为满意。

由于经方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在同法复方中呈现的是协同效应,在多法复方中体现的却是各走其道或相反相成。再因每个方剂的组合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合在一起就能兼顾局部与整体,从而提高临床疗效。这不仅值得《伤寒论》研究者研究,而且值得中医方剂学深入研究。 cKTW7SzRwueGp4g3jO/GIGqsSVrVO9zVYqq7JaYBeUsDCil17dsxHoNxSH1h2jf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