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伤寒论》调整气机求“和”“通”的治疗思想

“和”与“通”是中医关于人体气机功能活动的两个概念。“和”指气机运行的协调状态,“通”是气机的正常功能活动。注重调整气机以求“和”“通”,是《伤寒论》辨证施治的重要特点,是扶正祛邪之重要途径之一。

一、气机学说

气机学说贯穿于《伤寒论》的理论和实践中。气机统指气的功能活动,是一定物质基础的生命运动形式。由于气机运动有沟通整体上下,以调节和维持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动态平衡的功能,因而是机体消除疾病的中间环节和内在依据。调整气机就是调整气的功能活动,以调动或增强人体生理功能,而获得扶正祛邪效果的非特异性治疗方法。它是仲景论治疾病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其气学理论在治疗上的反映。

仲景的生理观认为,人之一身必须气机畅达和调。张仲景在观察大量生命现象的基础上,把气机的生理状态高度概括为气“和”与气“通”,从而把握了维持人体健康和消除疾病的内在依据。仲景曰:“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这种气机通畅的生理观,从一定程度上发展了《黄帝内经》从气之虚实来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的思想,深化了对人体生理功能的认识层次,因而成为仲景气学理论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其调整气机,使元真通畅,“勿令九窍闭塞”的治疗思想的形成基础。

仲景的病愈观以气机自和为基础。气“和”指气的功能活动谐和,即协调之意。如营行脉中、卫行脉外,是谓营卫和;脾气上升,胃气下降,是谓脾胃和等,仲景统称“阴阳自和”。在仲景看来,疾病是气机失和,造成脏腑功能活动障碍、气血阴阳失调的结果。既病而只要“自和”能力尚未丧失,气机仍可不依赖治疗,自我调和,从而消除疾病,恢复健康,此即“凡病……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之意。观三阳病往往得畅汗而解,即是阴阳气机自和的反映。太阴病“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则是脾阳恢复,升降复和,推导腐秽外出的征象。因此,仲景的病愈观又以气机和为依据。如果气机失调而不能“自和”,则需通过针药调整气机,创造条件,使之“自和”,促进“自愈”。《伤寒论》的“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胃气不和,谵语者,当和胃气”“胃气和则愈”“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等,皆体现了这一观点。

如果说气“和”与气“通”是仲景调整气机的生理基础,那气“不和”与气“不通”便是其病理依据。《伤寒论》中“胃气不和”“此表解里未和”“此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的“不和”“未和”“不共……谐和”,显然是对气机升降、运行的谐和关系失调的病理概括,而“气上冲胸”“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胃中虚,客气上逆”,以及呕吐、哕、咳、喘、衄、悸、眩、冒、耳聋目赤、腹中雷鸣、下利不止、四肢厥冷等,则是对气“不和”临床表现的具体描述。此外,“卫气不行,即恶寒”“阳气怫郁不得越”则发热,以及由气滞、气聚、气结所致的痞满、结痛、痹阻、大便不通、小便不利等,皆是气“不通”的征象。气不通则气不和,气不和亦可致气不通。既然仲景已认识到气“不和”与气“不通”是许多疾病病证的本质所在,那针对不同气机状态进行调整,以“和之”“通之”,自然是其辨证论治思想的体现。

二、气机失调

气机失调的原因不外虚实二类,正气虚则气机升降无力,壅滞不行;邪气实则直接痹阻气机,导致升降失常,气行不畅。然调整气机何以能补虚泻实而达到扶正祛邪效果呢?其理有三。

(一)调整气机有助于调动或增强机体的抗病功能

《黄帝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里的正气相对病邪来讲,就是机体的抗病功能。机体能否有效地抵抗疾病,取决于正气是否存内,而正气存内的实质是气机通畅和升降、运行谐和,也就是说只有在气机通和的情况下,正气才能发挥抗邪作用。若气机失调,则抗邪作用减弱,就会发生疾病。因此,疾病的发生除了气量不足,即“其气必虚”外,更有气质下降,即气的功能活动障碍或失调,所谓“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即是其意。因此,调整气的功能活动,就能调动或增强机体自身的抗病功能,消除疾病。如风寒袭表,卫气郁遏,失其卫外、温表、开合汗孔、谐和营气的功能,就会发生太阳病。而用麻黄汤、桂枝方等方,辛温宣通卫气,使其功能恢复,即能鼓邪外出,令营卫和则愈。从“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也可看出,针刺足阳明经穴,旨在使其经气流通,抗病功能增强,邪气自无立足之地,乃出太阳而解。《黄帝内经》云“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揭示了针刺治病的内在机制。

(二)调整气机有利于恢复或改善脏腑功能活动

气“不和”与“不通”不仅反映了气机本身的异常,而且标志着脏腑功能活动的失调。《黄帝内经》云:“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这说明五脏六腑等是气机活动的场所,它们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皆通过气机运动形式来表现,皆由气之象来判断,“凡脏有象,凡证皆象,凡象皆气”。因此,辨证即所以辨脏腑气机之变。《伤寒论》除用“胃气不和”“胃中虚,客气上逆”等语明确表述脏腑病变外,更多的是体现在证候描写和立法遣方上。如“攻其热必哕”,以哕示胃气上逆。“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显然,痛由气滞,呕属气逆,而病机系于胆胃,与胆胃相关,郁在胆,逆在胃是也。

既然气机之变是脏腑功能失常的反映,则辨证施治,调整气机,自然有助于脏腑功能活动的改善或恢复。脏腑功能复常,升清降浊,吐故纳新,则正复邪去。如治疗小儿肺炎有良好效果的麻杏石甘汤,虽实验表明对肺炎双球菌等多种球菌无直接杀灭作用,但从中医药理论分析,是该方进入人体后,调动了机体自身生理功能而产生抗病作用的结果,而这一结果在辨证施治上又是通过宣肺理气,改善其宣降功能来实现的,与针对病因的抗菌消炎治疗有异曲同工之处。又如理中汤本为中焦脾胃虚寒而设,但仲景不言补中焦而云“理中者,理中焦”,此说明补之所以扶正,在于调理中焦升降气机。只有升降复职,运化正常,化源充沛,正气才得以恢复,是以仲景用“理中焦”示人,补塞之剂,亦在调整气机,恢复脏腑升降之功能。

(三)调整气机有利于药物发挥治疗作用

气机的作用十分广泛,就水谷精微的吸收输布和津液、血液的生化运行来看,全赖气的主持、统摄、推动和气机升降有序的运动。因此,运用各种药物治疗疾病也赖气机以吸收、运化、输布,方可奏效。离开了气机的正常功能运动,药物就不能发挥治疗作用。张仲景“知胃气尚在,必愈”“除中,必死”。后世李中梓更明确指出:“胃气一败,百药难施。”说明脏腑气机存亡与治疗效果和疾病预后有密切关系,故张仲景很重视气机对人体的调节作用,运用调整气机的方法来治疗疾病,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三、论“和”与“通”

《伤寒论》调整气机的特点在于因势利导,或疏气令调,或寓调于通,或透转枢机,或调理升降,但无论何种方法,皆以恢复气机之“和”“通”为宗旨。

(一)祛除实邪,寓调于通

宿食、燥屎、痰饮、瘀血等有形之邪停聚内阻、气机为之不通,不通则升降反作而生诸疾。只有祛除实邪,气机方可和通,而祛邪之法又当借诸宣通气机。如燥热结聚,肠腑不通,胃气不降则见发热、谵语、腹满硬痛、大便不通等阳明腑实证。腑以通为用,腑之不通,由气之不能承顺,故仲景拟大承气汤,方中重用枳实、厚朴之气药,又以芒硝、大黄之下实,是调气以助下实,下实以利气承,所谓“承气者,承其胃降之气,通其壅闭”是也。若燥热轻而气机壅逆重者,仲景用小承气汤;若燥热重而气机壅逆轻者,则用调胃承气汤。前方不用芒硝而取枳实、厚朴、大黄,重在承顺肠腑气机,后方不用枳实、厚朴,而独取芒硝、大黄加甘草,意在泄热下实以承气。他如瓜蒂散吐痰、十枣汤逐饮,也皆属祛实求“通”之例。

(二)开郁泻邪,法以辛通

外邪侵袭,常致机体气机郁滞而产生诸病。气机不宣,则邪难外泄,故仲景本辛通之药,宣畅气机,开郁泻邪。如风寒侵袭太阳,“阳气怫郁在表”,卫气不行即恶寒,阳气不越则发热。若阳气怫郁较重,致腠理闭塞,营阴郁滞而无汗者,用麻黄汤宣卫泻邪;若阳气怫郁较轻,腠理疏松,营阴外泄而汗出者,用桂枝汤宣卫和营,开中有敛。若阳气怫郁日久,宣泄无力,不得小汗出,发热恶寒,热多寒少,面色反有热色者,则取桂枝麻黄各半汤,轻量合剂,小通卫气,微汗泻邪。若热郁胸膈,心中懊 ,甚或胸中窒或心中结痛者,用栀子豉汤开郁泄热。若热结在里,阳明热气壅盛,身热汗多,腹满身重,甚或脉滑而厥者,用白虎汤辛寒宣气,开结泄热。即令是水郁诸证,如太阳蓄水的五苓散证、太阳表郁兼水饮内停的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根据《注解伤寒论》,当为桂枝汤加茯苓、白术。验之临床,常以桂枝汤原方加茯苓、白术而取效)等,也皆以桂枝等辛温宣通之品配淡渗之茯苓,通阳化气,宣散水邪。至于少阴病阳衰阴盛之证,阴盛格阳,阳遏不通者,仲景也在姜附温阳破阴之中,伍葱白辛通气机,促进阳回阴消。《伤寒论》之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等皆是。故俞根初《通俗伤寒论》云“凡伤寒病,均以开郁为先”,实在切中肯綮。

(三)通达表里,着眼枢机

少阳为表里气机出入之枢,故凡表里气机郁滞之病,仲景皆从透转少阳枢机入手。如热郁少阳,枢机不利,表里气机不通,胸胁苦满,往来寒热,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影响胃气和降,则秽垢渐趋滞留而大便不通。胃气阻闭,则少阳枢机郁滞,致气遏热伏,邪闭不出。但胃肠邪热尚未结实,说明气机仍有升腾之机,故治不可下。表里不通,邪亦难出,但非卫气怫郁在表里一汗可愈,故不可汗。仲景用小柴胡汤和解枢机,通达表里,和畅三焦,使正气自内达外而祛邪外出。不破气而满自去,不攻下而便自通,所谓“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是也。

(四)调整升降,重在理中

对于升降失调的气机病变,仲景每从调理中焦气机着手。因为中焦内居脾胃,纳化水谷,行升清降浊之令,为人身气机升降之枢纽。“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调理脾胃升降不仅是治疗脾胃病的关键,也是恢复全身脏腑功能的有效途径。而调理之法重在升脾降胃,和顺气机。

仲景十分注重升降反作的程度差异,若以清气不升为主者,则升清以降浊。如少阴元气虚惫,清气下陷,下利清谷,厥冷不回者,当用四逆汤补火暖土,振奋元阳上腾以助脾气升清之功能。若病属浊阴不降者,则治以降浊为主。若升降反作之势趋于均衡,则辛开苦降,升降并调。

此外,仲景还十分注意用药法度。升清时升而即止,防止升发太过。降逆时,少佐升清之品或降而即止,防止降泻无度。 jlBghbsEPoYjLAj/2MH/Z3umZ780VU1qZP/x2AU389+F+0qQE3aQOshhj7DZ57W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