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古代先人们在与疾病做斗争过程中发现一些规律,于是逐渐将其理论化、系统化,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中医学。在浩渺的医学天河中,涌现出星汉灿烂的典籍和医家,其中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图1-1)无疑是最闪亮的一颗星。这颗璀璨的医学瑰宝照耀着、启发着、领航着后世传统中医学的发展,直到现在依然熠熠生辉。
图1-1 中医学奠基之作
浮针就是在《黄帝内经》和现代针灸学的启发下,发明并不断完善的一朵医学奇葩。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还得从浮针的创立过程谈起。浮针发明人本科、硕士都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学习,攻读的都是针灸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特招入伍,到位于广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现南方医科大学,下同)从事针灸的教学和临床工作。在传统针灸的教学过程中,浮针发明人认为还是有一些方面不很确定。比如:经络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不在教材中所宣称的穴位上针刺治疗有时也有效果?为什么针灸有时没有得气依然有效?为什么有时很有得气感却依旧罔效?为什么本质上是机械刺激的针灸,理论上却适应证无止境?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他,直到1996年6月的一天,他在坐诊时遇到一例顽固性网球肘患者,左扎右刺不见疗效,捻转补泻依然如故。受《灵枢·官针》十二刺法的“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和腕踝针等的启发,姑且跳出经络束缚,摆脱得气影响,他想试一试这个“引皮乃刺之”。当浮针发明人对着病痛之处,提捏着皮肤,把针灸针平刺于皮下,患者按压着肘部,露出惊讶的表情:“咦,怎么不痛了?”医生说:“你确定?”网球肘患者肯定地点一点头。从此以后,浮针发明人开始深入研究这个“引皮乃刺之”,一步一步打开这扇门,揭开这层纱,从另一个角度验证医学,让大家对疾病有了全新的认识。
同年稍晚些时候,浮针发明人在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用较粗的针灸针治疗一位癌痛患者,皮下针刺,有效,所以将针灸针留置皮下以维持效果。不料,隔了一天后他准备再去继续治疗,患者不同意,理由是皮下留置钢针容易刺痛,让人恐惧。正是这个病例让浮针发明人逐渐创立、完善一次性使用套管针灸针——也就是由不锈钢针芯及其针座、医用软管及其管座、保护性套管三部分组成的一次性使用浮针(图1-2)。
图1-2 一次性使用浮针
说起浮针的命名,也有故事。因其是皮下进针,曾经叫了几天的“横针”(因为此前的针灸多是竖直进针,浮针是横着进针),但横针名称不好听,又改叫“皮下针”(在传统针灸教材中,有梅花针等皮肤针,有揿针等皮内针,但没有皮下针这个称呼)。恰逢原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李黄彤医生进修,李医生建议道:进针位于皮下,宛若浮于皮肉之间,发明人姓符,谐音“浮”,叫“浮针”如何?于是浮针便有了自己正式的名字。因此,浮针的名称是双重含义。
第二年,浮针发明人治疗一个牙痛患者,皮下进针后略有缓解,但疼痛还是明显,因为皮下进针没法完成传统毫针操作的“提插捻转”。无奈之下,他将针在皮下左右摆动,突然患者说:“符医生,又好些了,请不要停止,继续摆动!”浮针发明人恍然大悟,茅塞顿开,才知道左右摆动可以加强效果,于是才有了后来称之为“扫散”的手法,也才真正认识到皮下机械性牵拉是促进疗效的最重要因素。
浮针于1996年发明,2001年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医疗成果二等奖(图1-3),2002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而后发明人又在南京大学深造,博士毕业后又进入南京军区总医院(现东部战区总医院,下同)博士后工作站做博士后研究,把西方的一些理念融入浮针的理论和临床,于是逐渐有了患肌(tightened muscle,即在运动中枢正常的情况下,身体处于放松状态时,目标肌肉的全部或一部分处于紧张状态,该肌肉就叫患肌)的理论。在此基础上,他又创立了浮针的“黄金搭档”——再灌注活动(给患肌短时间内增加负荷,通常是在患肌向心收缩时抗阻8~10秒,这时收缩的肌纤维挤压小动脉造成动脉内压力急剧升高,然后放开负荷,让升高的小动脉压力瞬间得到释放,血流奔涌而出,到达原先到不了的地方,这个过程就叫再灌注活动)。2018年,浮针发明人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对传统中医的理论进行剖析、凝练,创立了气血新论,并且给出了浮针大致的发展方向。
图1-3 浮针疗法于2001年获得全军医疗成果二等奖
浮针在学术和技术上不断发展,在教学方面也不断精进,影响了越来越多的医生。迄今为止,境内直接听过发明人浮针讲座的人数已超过5万人,境外学习者超过2000人,“浮针大世界”微信公众号的订阅量超过9万人,浮针以“滚雪球”的方式不断壮大。
为什么浮针受到越来越多医生的青睐?
因为浮针有以下这些优点:
1.安全
浮针作用于皮下,这里没有重要的血管神经,更不会伤及内脏。美国加州的梁擎宇医师参加过浮针发明人的巡讲班,把浮针皮下操作的特点总结为:皮下不及肉,任君扫左右。发明人自己总结为“拽秧拔萝卜”(图1-4),真是形象!
图1-4 拽的是秧,拔的是萝卜
2.速效
浮针治疗效果反馈迅速,疗效常常是立竿见影的,在有些情况下,浮针消除疼痛的速度甚至快于注射麻醉药。我们把这种即时疗效称为浮针疗效的金标准,当场有效,说明方向正确。临床发现有良好的即时疗效,才会有良好的远期疗效。如果即时疗效不明显,则考虑没有找对患肌或怀疑可能不是肌肉的问题,这并非浮针优势病症。这也是浮针临床“三辨”之辨病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则继续治疗,无效则要分析背后的原因,甚则需要进一步做相关的理化检测以协助明确诊断。
3.绿色
浮针的理念是“上工少涉”,即用人体生理影响最小的治疗方法治愈疾病,这才是高明的医生。浮针治疗不用任何的药物,化学药物不用,中药也不用,只是在消除患肌的基础上,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提高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帮助患者尽快康复的。绿色不仅是一个理念,也是一份担当,更是一种鼓励。我们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人体健康亦然,治疗机体病痛,不推崇暂时或长久损害部分健康的方法。如美国主流医学运用阿片类药物治疗慢性疼痛,扬汤止沸的方法实在不可持续,药物越用越多,副作用越来越明显,患者的体质越来越差,犹如漏水之桶,现在已经成为阿片危机:1999—2008年间,美国因过量服用、滥用止痛药而导致死亡的人数急剧上升。死亡人数1999年大约是4000人,2010年上升到1.6万人。每年的受害者人数不断增加。2017年的受害者人数比上一年再次增加了10%,达到72287人。2020年创下历史新高,死亡人数为93331,比2019年增加了30%。
4.无痛
说浮针完全无痛可能有点不够客观,大部分人描述像蚊子叮咬一样,这种痛感常比扎传统的细针还要小,当然也有大部分人是觉得一点儿都不痛。浮针治疗为什么不痛?首先浮针作用在皮下,这里没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偶尔触碰到毛细血管出现些许刺痛属于小概率事件。还有浮针进针时运用专用进针器(图1-5),在进针器的帮助下,医生可以快速、标准化地把浮针刺于皮下,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进针时的疼痛。
图1-5 装载有浮针的进针器
5.适应证广
1996年浮针治疗的第一个病症是网球肘。刚开始我们以为浮针只能治疗四肢软组织伤痛,后来发现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脊柱病痛效果也显著;刚开始认为只可以治疗软组织伤痛,后来发现治疗面瘫效果良好,甚至一些几十年的顽固性面瘫,浮针也能有所帮助;再后来发现,浮针还能应用于内科、妇儿科杂症。
针灸学的适应证没有明确边界,也就是,从理论上来说,针灸没有不能治疗的病痛。实际上,临床的很多病症,针灸确实是无能为力的。因为是学针灸学的出身,发明人心目中的浮针适应证一开始也没有边界,但在长年累月的临床实践中,发现虽然浮针对一些病症常可“弓不虚发,应声而倒”(汉·司马相如《上林赋》),但对很多病症浮针也是无能为力的,于是推测那时的理论和临床实践不吻合。长期的实践不可能出错,出错的只可能是理论。幸好,发明人在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了解到现代康复医学的一些新进展,并不断追踪发展前沿,拜访了从美国加州大学退休的洪章仁教授,在洪教授指导下,与周立伟教授等科研人员合作开展实验,从而越来越认识到肌肉的重要性,越来越认识到被医学界忽略的肌肉生理病理对浮针等这些外治疗法的弥足珍贵。
浮针只能治疗肌肉疾病以及由肌肉病痛带来的次生灾害(次生病痛),对于真正的神经元死亡、真皮病变、器质性病变等常常无能为力。这是浮针适应证的边界。边界内(肌肉疾病以及由肌肉病痛带来的次生病痛),浮针常常表现杰出,边界外的就只能求助其他方法。我们认为这个边界的确立是浮针的巨大飞越,可以说也算是针灸学的巨大飞越。因为我们知道了诊治上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宣传上也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也是浮针给针灸界带来的启发和贡献。
浮针疗法初看起来就是简单纯粹的物理干预,看不出有多大的花样,就像清澈见底的泉水,即使有鱼,也非常小,不值得关注(图1-6)。可是,对于了解的人来说,浮针不仅在临床治疗上非常有特点,而且兼具诊断功能。它的横空出世,能够让医生重新审视疾病。
图1-6 浅水弯弯,清澈见底,难有大鱼
浮针为什么可以有诊断功能?
1.作用部位单一,层次清晰,治疗目标明确,浮针只治疗肌肉相关病痛。
2.治疗后反馈迅速,大多病痛能现场分析症状的主要原因,有效就是肌肉问题或者肌肉相关问题,如果无效则有可能存在明显的血环境不良,或者存在明确的器质性病变,或者临床病症由其他非肌性原因导致。
3.浮针皮下治疗安全,即使用于辅助性诊断,也不会伤及患者。
每个人都有特殊性,都需要私人订制,浮针一对一的诊疗,这有点类似高级西装的量体裁衣。浮针整个诊疗过程充满人文关怀。
1.围绕主诉、结合关节活动情况,触摸寻找患肌,避免成为机械的片子医生,彰显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理念。
2.浮针是皮下进针,治疗部位成功避开血管、神经和重要脏器,具有安全、无副反应的特点,其体现的就是人文关怀。
3.浮针用专用进针器辅助进针,更快的进针使进皮刺痛更小。
4.扫散时针尖后退入软管,尽可能避免对周围组织的损伤,把可能的损伤最小化。
5.扫散时配合再灌注活动,让患者参与进来,共同祛除病痛。
6.上半场的治疗后患肌消除,症状消失,患者中场休息观察,如果还有症状则继续下半场的补充性治疗,上下半场配合,追求疗效最大化。
7.治疗结束留置软管3~4小时,目的是使疗效更持久。
浮针疗法因为独特的治疗方法和人文理念,因为再灌注活动的完美配合,因为适应证的诊断性治疗功能,因为康复养生理念的融合,也因为本书所介绍的气血操,而逐渐形成枝繁叶茂的浮针医学。
浮针作用在皮下,靶点是肌肉。浮针疗法通过皮下大幅度有节律的扫散操作,快速放松紧张僵硬的肌肉,以改善局部的血液供应,消除疼痛、僵硬、功能下降等临床症状。我们常常把浮针比作狙击手,敌人就是“患肌”。所谓患肌,就是在中枢神经正常的情况下,目标肌肉处于放松状态时,全部或部分肌腹依然存在紧张的肌肉。医生触摸时手下会有紧、僵、硬、滑的感觉,且这个区域的边界经常清晰可感。肌肉患肌化后,肌肉本身会出现僵硬、肌力下降等症状,有时会疼痛,也可以影响到穿行其中的血管、神经,导致血管或神经所管辖区域出现疼痛、水肿、怕冷、麻木等临床症状。
患肌的外在表现是紧张僵硬,其主要病理基础为肌肉组织紧张。那么正常状态的肌肉触摸起来是什么感觉呢?我们可以试着摸一下健康婴儿的肌肉,手下的感觉是柔软有弹性的。也许有人会问:健美达人都拥有傲人健硕的肌肉,这些肌肉是不是都是健康的呢?答曰:不一定,甚至一些已经亮红灯了。因为健康肌肉的表现应该是富有弹性、敏捷有力、功能良好。
患肌化:是指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肌肉转化为患肌的过程。
健康肌肉的患肌化,就是肌肉出现病理性紧张,导致相关肌肉出现功能障碍,患肌局部或被患肌挤压动脉所管辖区域疼痛的表现(图1-7)。
图1-7 患肌压迫动脉,造成远心端缺血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结果,患肌化的出现也是有原因的,常见影响因素如下:
1.风寒、降温等物理影响。
2.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或重复一个动作。
3.紧张、生气、焦虑等情绪异常。
4.局部炎症刺激。
5.风湿免疫性疾病。
6.骨折、外伤等组织损伤。
7.放疗、化疗等医疗性副作用。
以上各种原因导致肌纤维持续收缩,出现所谓的患肌化,进而影响穿行其中或与该肌肉直接相连的软组织内的血管,导致局部软组织的代谢产物不能顺畅排出,而新鲜、高能的动脉血无法顺利进入局部。犹如晒被子时,绳子受压使局部紧张,经常造成绳子两端的树枝弯曲,树皮局部受压,而最终导致树木受伤(图1-8)。
图1-8 晒被子,常造成树损伤,伤在树,因在被
浮针医学患肌这一概念的出现并非凭空想象拍脑而出,而是浮针理论不断修订、完善的结果(图1-9)。
第一本浮针专著《浮针疗法》于2000年8月在人民军医出版社问世,我们看一下当时对浮针疗法的定义:“浮针疗法是一种新型的物理治疗方法,它主要运用浮针针具(简称浮针)为治疗工具,以局部病症为基准,在病痛周围(而不是在病痛局部)进针,针尖对准病灶,针体沿浅筋膜(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层行进,相对于传统针刺方法而言,留针时间长,主要用于治疗局部的病症。”当时浮针疗法的治疗目标为病痛,其适应证为局部病症。该书临床概述部分主要是对传统中医学的引经据典。
第二本浮针专著也是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名为《浮针疗法速治软组织伤痛》。其对浮针疗法的定义基本按照最初的论述,理论没有大的创新,适应证有所拓展,如腰椎间盘突出已成为优势病症。“浮针”修订并沿用至今的英文名字为:Fu's Subcutaneous Needling,FSN。
第三本浮针专著于2011年3月出版,名曰《浮针疗法治疗疼痛手册》。其对浮针疗法的定义修订为:“浮针疗法是运用一次性浮针工具,在局限性病痛(多数为肌筋膜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MTrP)周围或邻近四肢的皮下组织进行扫散手法的针刺活动。”浮针可以治疗局限性病痛,还可以治疗系统性病痛,甚至还能治疗非疼痛性局限性疾病。
图1-9 此前浮针医学的主要著作
2016年10月,在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浮针专业委员会成立之时,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浮针医学纲要》在南京首发。其对浮针疗法的定义又有了创新。定义一(中医)是:浮针疗法是在皮下使用针具,大面积扫散,以通筋活络,激发人体自愈能力,从而达到不药而愈的目的,主要用于治疗筋脉不舒、血滞不通所导致的颈肩腰腿疼痛和一些内科、妇儿科杂病。定义二(康复)是:浮针疗法是使用一次性浮针等针具在引起病痛的患肌周围或邻近四肢进行的皮下针刺法,和传统针灸一样,是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操作时,通常还配合再灌注活动。相对于传统针刺方法而言,疗效反馈速度快。
2021年10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气血新论》横空问世。这是一本基于浮针医学的中西医汇通,其对浮针疗法的定义为:浮针疗法是用一次性使用浮针在皮下大面积持久牵拉皮下组织,通过松解相应的肌肉,松绑被挤压的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新陈代谢,激发人体自愈能力,从而达到不药而愈的目的。其主要用于治疗因肌肉等软组织紧张不舒、血滞不通所导致的颈肩腰腿疼痛和一些内科、妇儿科杂病。
纵观浮针专著,浮针疗法中的定义在不断订正,如:
治疗目标:痛点→MTrP(Myofascial trigger point)→患肌。
适应证:局部病症→非疼痛性局限性疾病→颈肩腰腿痛、其他疼痛及内科、妇儿科杂症→患肌引发的病痛。
理论阐述:传统中医典籍为主→基础医学和传统中医融合→中西医汇通。
从上面可以看出,浮针的治疗目标是不断变化的,这和我们对疾病机制的认识不断深入有关。最初对病痛部位的认识是传统中医的“不通则痛”,这是一个相对泛化的概念。当时浮针疗效立竿见影无疑,但对于疾病机制的认识还不够深刻。浮针发明人为了进一步研究疼痛机制,于2003年开始了南京大学的博士生涯,主要研究方向为疼痛生理学。在此期间,他了解了MTrP理念,这个理念的核心内容是能量危机学说。2007年,浮针发明人在南京汉中路上的江苏省中医院对面的一幢商业大楼里建立了自己的诊所,排他性地使用浮针治疗疾病,开始了大量的临床验证。
所谓排他性治疗,指的是只用浮针,不用其他任何中西药物或外治方法去治疗浮针适应证。一般的医疗机构都是采用综合性治疗,我们为何要用排他性治疗,这样做有何好处?
1.排他性治疗使我们对疾病机制的认识更加深刻
排他性治疗就像华山一条路,只能向前走。排他性治疗要经得起失败的煎熬,要学会总结成功规律,分析失败的原因。
排他性治疗对浮针的发展居功至伟。
经过排他性治疗,发明人逐渐明确了浮针的治疗目标就是患肌。排他性治疗让我们重新认识疾病,如眼底黄斑变性、股骨头坏死、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质增生等等,我们重新认识到原来这些疾病都和肌肉功能性障碍有关。此外,很多临床病症往往和肌肉缺血直接相关。
2.排他性可促进完善浮针机制
浮针发明人潜心探索浮针机制,浮针理论的完善和提升离不开临床实践的反馈,也离不开科学的方法论。
从科学方法论来讲,有一个简单原则:越简单,离真相越近。
有效,就能最大程度地认定是浮针的效果。
无效,也能最大程度地确定一些病症并非浮针的适应证。
3.排他性治疗可使浮针的适应证更加明确
通过对排他性治疗的思考,我们把浮针的适应证分为肌肉病痛、肌肉前病痛和肌肉后病痛。浮针治疗有明确的优势病症——其擅长治疗肌肉功能性缺血性病症。经过排他性的反复验证,浮针适应证树(图1-10)得以明告世人。但我们不推荐将浮针用于治疗系统性神经性病症,如高血压、糖尿病、甲亢等。
图1-10 浮针适应证树
4.收费更加可控,更加明了
很多治疗因为不排他,使用各种各样的方法,一个不行,再来一个,甚至搞起车轮战,期待“东方不亮西方亮”,实际上是“左也糊涂右也迷瞪”,一笔糊涂账,搞不清是哪个方法起了作用,收费更是层层叠加,不仅增加患者负担,同时也增加患者的痛苦和副作用。
因为浮针的优势病症明确,我们得以进行排他性治疗,从而努力将浮针做到极致,我们的收费也更加可控、明了。
当然,如果是患者合并基础疾病,例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浮针在治疗时不改变专科对其基础疾病制订的治疗方案,即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的药物继续使用。
排他性治疗并非让患者什么药都不用,而是针对我们的适应证,不同时使用其他叠加的治疗方法。
得益于十多年大量的排他性治疗,我们发现,浮针治疗的目标不是一个点(肌筋膜触发点,MTrP),而是肌腹中紧张僵硬的一片区域,这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风靡欧美康复学界的MTrP概念的瑕疵。2014年12月12日,浮针发明人提出了“患肌”概念,这个日子现在被我们浮针人定为患肌日。患肌的主要矛盾是肌腹的全部或部分紧张,进而压迫穿行于肌腹的动脉,导致动脉所管辖区域组织缺血。浮针针对患肌,扫散配合再灌注活动,使得患肌的紧张部分得以松弛,原先被压的动脉不再受压,局部血流得以流通,这类似于园丁的松土浇水。在充分认识到浮针的作用机制后,2018年10月浮针发明人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带教时提出了中医氛围浓厚的“气血新论”,认为:气≈肌肉功能,血=血液、血循环(图1-11)。
图1-11 气血的现代近似解释
综上可知,浮针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是不断发展的,诚如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所说:“不惜以今日之我,难昔日之我。”梁启超先生是文人、哲人,从事的是社会科学,尚且可以不断修正自己以往的错误认识。我们从事的是以自然科学为主导的医学,更不应该墨守成规,要不断修正自己的过去。修正不是否定,而是更深刻的完善。我们从模糊的经络理论,到日渐清晰的患肌理论,正是浮针不断进步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