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辨证论治思维

学习并掌握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是临床医师必备条件之一。本人从事临床工作40年,总结了一些体会,分享给大家。

一、辨证思维

辨证没有统一标准。疾病的症状和病名可以互用,伤寒辨证和温病辨证也可互用;疾病的证候也不统一,所以诊断时因医者的不同而辨证不同,结果也不同;每种疾病的证候分型也不统一,各种教材的分型也不同,随意性较大。因此,不同历史时期的辨证施治也有所不同。在中医治法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辨证论治和辨方证论治。

1.辨证

着重“证”。按照八纲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方法,确定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进而遣方用药。如少阳、阳明合病,可以选用大柴胡汤化裁加减。如病在卫表,多以疏风解表祛邪为法。但是在病情复杂特别是有兼合病变时,不同医生的思维判断不同,从而导致辨证结果的不同。

2.辨方证

着重“方证”。辨方证贵在抓住疾病初露端倪的细微症状,“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例如,剧烈偏头痛只要见有恶心呕吐者,就可辨为吴茱萸证,不一定要辨头痛的经络部位和寒热虚实。辨方证能够根据主诉之外的“症”来抓方证,重点出击,专方专治,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

3.微观辨证

有些疾病的发病是隐匿的,如乙肝无症状的“小三阳”“大三阳”,糖尿病前期无症状的血糖偏高,轻度尿蛋白,B超提示的无自觉症状的结石、积水和各种肿瘤的早期阶段,因其无证可辨,皆属无症之证。要根据个体的病史、体质、个性,结合临床经验,借助现代各种理化检验手段,找到隐症所在,由无证可辨转为有证可辨。同时借鉴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成果,灵活选用药性与病机相对接的药物。如治疗部分无特殊表现的不孕症,益气养血,调补冲任,往往能取得良效。

二、论治思维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法。辨证之中,多见证中有证。掌握好不同证型之间的联系,才能抓好主治、兼治、合治、先治、后治之机。治脾胃病,特点集中于“升降”二字。胃脘痛不论寒热虚实,内有郁滞是共同特点,深刻认识“滞”,能更好施治。正所谓“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治疗消渴多用辛开苦降之法,重用黄连,干姜反佐,制黄连、黄芩之苦寒,又与二黄构成“辛开苦降”,可取得良好效果。

1.中西医合诊

吸取中医、西医二者之长,优势互补,合诊临证。很多肿瘤患者担心癌细胞转移,过度治疗。但年老体弱患者,肿瘤生长速度相对较慢,宜用中药治疗调整,合理组方,辨证施治,效果更加明显。对晚期癌症的治疗,要扶正气、抑肿瘤,专药、兼症用药相结合。提高生存质量,“带瘤生存”就是其显著特点。

2.药物剂量

中药饮片应用的标准性、统一性是个难题。药物的剂量、方剂的组成没有绝对规定。剂量多少、药味的增减,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全凭医生的经验。

中医治疗因人而异。药物剂量的掌握是关键。如《伤寒论》药味少而精纯,组方法度严谨,临床疗效确切。发展至今,度量衡屡经变易,后世对经方剂量的折算众说纷纭。所谓“乱世用重典,重剂起沉疴”。对来势凶猛的疾病,只有量大药简,方能力专效宏,阻断病势传变,剂量过小,则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如运用芍药甘草汤治疗变异型心绞痛,只有芍药甘草达到一定的量和配伍比例时,才能取得很好的止痛效果。

3.把握原则

治疗思维的基础是要了解病情、患者、疾病,把握好三个原则:①合理用药治疗。②治疗所带有的危险不应大于疾病本身的危险。③充分考虑疾病的自愈性。

以此形成临床治疗思维的要点:①治疗的目标。②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治疗的时机、治疗的组方和配伍原则。③药物的治疗剂量。临证中要注重活学活用,形成自己的思路。

三、用药思维

1.单方单药

单方与单药有所不同,徐大椿《医学源流论·单方论》曰:“单方者,药不过一二味,治不过一二症,而其效则甚捷。”“独参汤”是中医急救的典范,用于气血大脱,可速奏效。陈修园认为:失血之后,脏阴太虚,阴虚则不能维阳,阳亦随脱,故用人参二两,任专力大,可顷刻奏功。对于病证单纯者,以单方治之;病证复杂者,复方治之;特殊情况下,对于复杂的病证亦可以酌情采用单方治之,以单方小剂,或先治其标,或先治其本,解决主要矛盾,再各个击破。

2.专方验方

名老中医的验方和基于验方研发的院内制剂,是医生一生经验的结晶,有的甚至是几代人集体智慧的总结,如施今墨善用“黄芪、山药”和“苍术、玄参”对药治疗糖尿病,祝谌予的降糖基本方,很有特色,疗效也不错。临床常用白前、前胡、百部治疗顽固性的咳嗽,效果很好。

3.经方运用与活用

“经方”多因审疾认证之精确,组方之严谨一直受到后世的尊崇。但是尊崇不等于照搬。郝建军认为,学习经方,重点在其心得,不可死守照搬,全因当时所用之药、所治之病、所医之人与今已有不同,临证之时,必须活用。

总的来说,人自身是有机整体,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天地相应。整体观、系统论、辨证论治应以人为本,贯穿于对生命、健康、疾病的认知,防病治病,养生康复等临床实践中。继承中医须掌握中医辨证及治疗的思维方法、理念和观点并在运用中不断完善。 0bAXQMmWCthXBb3JBgVT+54oB8LfpAQmnTIaAPNE972Km6SJBOuZlo48hX6L1+I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