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感染导致的以肝细胞炎症损害为主的疾病,在目前已认识较为清楚的5种病毒性肝炎(甲、乙、丙、丁、戊)中,我国以乙型肝炎发病率最高,若病程超过半年以上,则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我国HBV慢性感染者约占总人口的10%左右,计约1.3亿人。部分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出现肝脏炎症反应及继发的肝纤维化过程。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的特点是多由母婴垂直传播或幼年期感染获得,常呈现家庭聚集的特点。

人类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是从1965年发现乙肝表面抗原开始的。中医学古籍中有大量类似的论述,但由于既往多从临床症状及发布特点进行分析,故从中医学角度,相关病名有黄疸、鼓胀等。钱英认为,中医学借鉴西医学的病原学诊断并进行临床及基础研究迄今已有约40年的历史。虽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名、病因、病机、治法等认识目前仍有一定的分歧。钱英指出,中医学注重辨证论治,但也应重视辨病论治,即应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特点及证治规律进行研究,在明确疾病共性矛盾的基础上针对每个患者的特点进行个体化治疗,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和辨证论治。

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前单靠西药仍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中医中药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显示了一定的优势。钱英强调,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应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所谓“古为今用”就是要从中医古代大量文献和经典著作中探寻治疗本病的方法,并在临床加以反复验证,绝对不能“师古不化”,而是要师古而不泥古,古为今用。循证医学的理论方法也很值得中医借鉴,对于西医的成果“洋为中用”,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

钱英治疗肝病师从关幼波,在数十年的临床中大胆创新,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有很多独特经验,主要体现在:①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要同辨病、辨证相结合,可以用诊察舌下络脉、肌肤甲错、指端发黑等作为客观依据。②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要注重和血,反对一味活血,重视养血扶正。③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要中西医融合,补肾与调理中州同样重要,是提高机体免疫清除能力和决定疾病结局的重要方面。④重视中药的肝损害等不良反应,临证多用轻药缓投之法。

典型病案
案1 秦某,男,27岁,2008年12月19日初诊。

主诉:乙肝病史6年余。

现病史:患者于6年前高考体检发现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应用干扰素治疗两个月,肝功能正常后停药,改为服用中药治疗。5年前开始在当地医院应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3年,两年前因发生耐药改用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半年前因畏惧终身服用而自行停药,停药后病毒复制重新活跃,故求治于钱英,要求中医治疗。目前化验肝功能正常,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核心抗体(抗HBc)(+),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3×10 3 copies/mL。刻下诉乏力,舌质暗红,舌苔白,舌下静脉增粗,脉沉细弦,眼睑色黑。

西医诊断: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中度)。

中医诊断:虚劳。

辨证:脾虚湿阻,痰瘀阻络。

治法:温阳化湿,解毒通络。

处方:丹参20g,莪术6g,附子6g(先煎),苦参6g,生黄芪30g,郁金10g,桂枝10g,槲寄生30g,鸡血藤30g,桑枝20g,苦杏仁10g,生薏苡仁30g,桃仁10g,叶下珠30g。14剂,两日1剂,水煎服。

2009年1月9日二诊:乏力症状稍减,复查结果:HBsAg(+),HBeAg(+),抗HBc(+),HBV-DNA10 5 copies/mL。舌质暗,苔白,舌下静脉增粗,脉弦细数。

前方去桑枝,加白花蛇舌草20g。14剂,两日1剂,水煎服。

2月6日三诊:无明显不适。舌质暗红,苔净,舌下静脉略粗、迂曲延长,脉弦滑略数。

前方去生黄芪,加野菊花15g。14剂,两日1剂,水煎服。

3月6日四诊:刻下诉腹部胀气,舌胖大,苔薄白,脉沉弦。复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50.8U/L,谷草转氨酶(AST)41.4U/L。

前方加车前草20g,乌药10g。14剂,两日1剂,水煎服。

4月3日五诊:食后腹胀,舌质胖,苔薄白,舌下静脉增粗色黑,脉弦。

前方加苏木10g。14剂,两日1剂,水煎服。

5月8日六诊:近期劳累后,自觉乏力明显,复查肝功能示(ALT)68.4U/L,谷草转氨酶(AST)50.1U/L,HBV-DNA10 7 copies/mL,舌质红,苔薄白,脉小滑。

方药:升降散合达原饮加减。

处方:僵蚕6g,蝉蜕3g,大黄6g,姜黄10g,柴胡10g,槟榔12g,黄芩10g,白芍15g,知母10g,川厚朴10g,草果6g,生甘草6g。14剂,两日1剂,水煎服。

患者服药后肝功能逐渐趋于正常,后停药定期复查,随诊至2010年12月病情稳定,嘱其畅情志,戒忧思,清淡饮食,定期复查。

【按】 患者为青年男性,阳盛之体。因患慢性乙肝而长期忧思、抑郁,肝失疏泄,郁而化火。肝郁不能疏土,则脾虚生湿,内湿与肝火互结,久病入络,寒热错杂,颇为难治。治疗当以祛湿通络治其标,健脾疏肝治其本。用药以化瘀、通络、除湿为主,兼用生黄芪、附子等温补脾肾,以恢复脾脏运化之职。鸡血藤、桑枝善于入络,钱英临床治疗肝病,注重中医络病学说,认为治疗久病必用入络搜剔之品。六诊时认为患者久治不愈,当从湿热伏于膜原入手,故用达原饮与升降散合方,透达膜原,清透郁热。本例患者治疗期间行肝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为肝脏炎症1级(G1),纤维化1级(S1),故停用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患者初始治疗不当,未严格按照抗病毒适应证,造成过度治疗。后期又因停药造成病情加重。患者病情加重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心理负担过重,情志抑郁,故辅以心理疏导,调畅情志。

案2 俞某,女,31岁,2008年12月5日初诊。

主诉:乙肝病史两年余。

现病史:患者于两年前体检发现乙肝,后间断予中药治疗。病情尚稳定,近期化验示:肝功能正常,HBsAg(+),抗HBe(+),抗HBc(+),HBVDNA<10 3 copies/mL,望诊见环唇痤疮较多,胡须较重。舌淡,苔根略腻,脉沉细。

西医诊断: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轻度)。

中医诊断:虚劳。

辨证:气虚血瘀,热毒内蕴。

治法:益气活血,清热解毒。

处方:生黄芪20g,女贞子15g,丹参10g,三七3g,瓜蒌20g,叶下珠20g,莪术3g,金钱草20g。14剂,1日1剂,水煎服。

12月19日二诊:化验示白细胞(WBC)3.8×10 9 /L,B超:大致正常,HBV-DNA<500copies/mL,HBsAg(+),抗HBe(+),抗HBc(+),甲胎蛋白(AFP)3.2ng/mL,肝功正常。舌质暗,舌淡,苔薄黄,脉沉细。

治法:化湿解毒,益气活血。

前方叶下珠加至30g,生黄芪加至30g,另加苦参6g,莪术6g,生薏苡仁20g。14剂,两日1剂,水煎服。

2009年1月9日三诊:痤疮较前减少,月经量多,舌暗红,苔薄黄,脉沉细。

前方去生薏苡仁,加郁金10g。14剂,两日1剂,水煎服。

2月6日四诊:痤疮明显好转。舌尖暗红,苔根略腻,脉弦细。

前方加生地黄15g,赤芍15g。14剂,两日1剂,水煎服。

【按】 本例患者肝功能正常,HBsAg(+),抗HBe(+),抗HBc(+),HBV-DNA阴性,处于免疫控制期,似乎无须治疗。但患者因近期欲怀孕,故希望中药调理以冀顺利孕产。患者月经量多、痤疮、胡须男性化乃内分泌失调。中医学认为,冲脉为血海,起于胞中,上循脊里,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口唇。冲脉不循其常,则月经失常,女性可生胡须。手阳明大肠经“还出夹口,交人中”,又冲脉丽于阳明,故以清热滋阴养血为主,方中用生黄芪、女贞子益气养阴,丹参、三七、莪术活血化瘀,叶下珠、金钱草、苦参、生薏苡仁清热解毒利湿,使月经、痤疮得以调理好转。

案3 王某,男,18岁,2008年11月21日初诊。

主诉:肝病史5年余。

现病史:患者于5年前发现乙肝,当时肝功能正常,采用干扰素治疗1年余,无效停药。4年前到我院,曾先后用恩替卡韦、阿德福韦酯、Peg干扰素治疗。刻下诉乏力,纳呆,头痛,大便2~3日一行,便干,尿黄,指端发黑,面垢,鼻上蜘蛛痣。舌尖红,舌质暗,苔白,脉沉细。复查肝功能ALT 108U/L,AST101U/L,HBV-DNA(-),HBsAg(+),HBeAg(+),抗HBc(+),YMDD变异。

西医诊断: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中度)。

中医诊断:虚劳。

辨证:阳虚瘀阻。

治法:益气温阳通络。

处方:附子10g(先煎),细辛6g,桂枝15g,鸡血藤30g,生黄芪30g,当归15g,大黄10g,麻黄6g,赤芍15g,白芍15g,甘草10g,生姜3片,生白术30g。14剂,水煎服。

12月19日二诊:乏力,大便较前通畅,纳尚可。面色较前明显好转,手指颜色好转,目前仍应用阿德福韦酯联合Peg干扰素抗病毒治疗。舌质红,苔薄白、苔根略有剥脱,脉沉弦。

前方加石斛15g,郁金10g。14剂,水煎服。

【按】 虚劳多兼血痹,故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合为一篇。患者辨证为阳虚络阻,故用益气温阳通络而获效,用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大黄附子汤及当归四逆汤三方化裁,俱为温通之方。

案4 钱某,女,51岁,2009年4月3日初诊。

主诉:乙肝病史7年余。

现病史:7年前体检发现乙肝,6年前至今在某医院间断服用中药治疗。患者有乙肝家族史,考虑为通过母婴传播感染。刻下诉乏力,腰痛,腹胀脘痞,寐差、夜寐易醒,右胁胀痛,大便黏腻不畅,舌质暗,苔根黄,舌下静脉延长,脉左沉细、右沉弦。化验结果:HBsAg(+),抗HBe(+),抗HBc(+),HBV-DNA2.43×10 5 copies/mL,ALT123.9U/L,AST102.6U/L,AFP 15.7mg/mL,WBC3.3×10 9 /L,血小板(PLT)95×10 9 /L,B超:脾大,厚38mm,胆囊炎。

西医诊断: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重度)。

中医诊断:虚劳。

辨证:气阴两伤,心肾不交,毒瘀阻络。

治法:益气养阴,交通心肾,柔肝通络。

处方:炙鳖甲15g,穿山甲6g,郁金10g,丹参20g,枸杞子12g,女贞子15g,当归10g,生地黄20g,生黄芪30g,三七6g,沙参15g,金钱草20g。14剂,水煎服。两日1剂,水煎服。西医治疗:加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

5月8日二诊:仍诉腰痛,不能俯仰。舌紫暗,咽干,大便不畅。前方加赤芍12g,枳壳10g,肉苁蓉20g。14剂,两日1剂,水煎服。

6月12日三诊:复查示HBV-DNA<500copies/mL,腰痛,睡眠欠佳,咽干,大便虚秘、努争始得,舌苔白。前方加枣仁20g,远志10g,肉桂10g,肉苁蓉加至30g。14剂,两日1剂,水煎服。

7月10日四诊:腰骶稍痛,诸症好转,皮肤干涩,舌紫,苔薄黄,舌下静脉增粗、延长,脉左沉细、右沉弦。前方去枳壳、远志,加紫菀10g,款冬花10g。14剂,两日1剂,水煎服。

8月7日五诊:诉站立时腰痛,足跟痛,皮肤干燥,面色晦黄,鼻柱色夭,舌苔根薄黄,脉细。腰痛、足跟痛为肾虚之象,脉细、皮肤干燥为阴血不足之象。

处方:炙鳖甲15g,穿山甲6g,赤芍12g,白芍12g,丹参15g,莪术6g,麦冬12g,沙参20g,生地黄20g,元参20g,槲寄生30g,肉苁蓉10g,杜仲15g。14剂,两日1剂,水煎服。

9月11日六诊:寐差,口干咽燥,乏力,腰痛,脉沉细。

处方:夜交藤30g,枣仁30g,合欢皮15g,枸杞子12g,天冬15g,麦冬15g,北沙参20g,五味子10g,柏子仁15g,云茯苓20g,莲子心6g,胆草炭6g,百合20g。14剂,两日1剂,水煎服。

10月9日七诊:唇、鼻、咽干燥,睡眠差,舌质暗,苔根黄。前方加半夏曲12g,焦四仙各10g。

11月6日八诊:咽痛,咳嗽,腰痛,足跟痛,足膝冷痛,睡眠好,舌暗,唇黑。上方去柏子仁,加丹参15g,杜仲15g,川续断15g。

【按】 经云:脾其华在唇四白。唇黑为脾败之象,血瘀亦可唇黑,但总责之脾。初诊时腰痛为肾虚之症,乏力为脾虚之象,腹胀、脘痞系中焦失于运化、脾不升清之症。脾不能生血,肝失血养则不能藏魂,故立法当以健脾为本,滋肾柔肝。生黄芪虽曰能健脾,然重在升,能升脾气之下陷,实卫气而固表,但易生燥热,故张锡纯善用生黄芪而每以知母治其偏。当下立法适宜以健脾为主,仿小建中汤法为宜。

二诊服前方睡眠略有好转,但出现咽干之症,似与生黄芪升火有关,故加枳壳、肉苁蓉仿张景岳济川煎法,仍属柔润之法。赤芍酸敛且能活血凉血。 但未能顾及中焦脾之运化,故仍不能中其肯綮。

三诊虽化验结果已见明显好转,但多为恩替卡韦抗病毒之效,脾虚之证无明显好转。脾虚失于升清,清气不升,浊气亦不降。升降之枢轴在脾,加枣仁、远志等已近归脾汤法。但中焦之药仍显不足。

四诊大便欠畅,皮肤干涩,同为肺气虚之证。盖肺主皮毛,主肃降,又与大肠相表里,故加入紫菀、款冬花润肺降气之品,去枳壳、远志之燥药,助大肠之传导,浊气得下,亦利于清气之升,心火亦能随肺气而下降。

五诊见鼻柱色夭为脾土衰败之象,方用增液汤滋中上焦之阴,似过于寒凉,鳖甲、山甲、莪术等虽能通络消积,但屡用于虚人,恐亦不能尽善。此时仍亟当救脾。《金匮要略》云:“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小建中汤证有咽干口燥,何也?营弱血虚故也。血虚不能藏魂,故血虚之源又在脾不能生血。

六诊当以虚劳小建中汤为正治之法,奈何以夜交藤、枣仁、合欢皮、百合、莲子心等药,治其标而不知其本何在。《内经》云“胃不和则卧不安”,于理固然,但半夏秫米汤治胃有痰浊之实证,此为脾虚不运之虚证。

七诊用半夏燥药,易伤其阴;焦四仙消导,再伤其气。苔根黄为胃气未绝,故用方仍未能中其本。

八诊时足膝冷痛为下元不温,咳嗽、咽痛为土不生金。睡眠暂好转,实为太阴病向少阴病转化,已露“但欲寐”之象,毋以为喜,当以为忧。时交冬令,天又大寒,待时交春令,或可有转机。此案为钱老误治案,读者当于失误之处明其所以然。

案5 刘某,女,47岁,2009年9月11日初诊。

主诉:乙肝病史20余年,肝区不适半年余。

现病史:患者于20年前体检发现乙型肝炎,当时无明显不适,故未予重视,未定期复查及治疗。近半年来频感肝区不适,稍有乏力,复查示肝功能轻度异常,故求治于中医。刻下:右胁隐痛,乏力,不耐劳累,偶有头晕,月经量少。饮食、二便尚可。舌淡暗,苔薄白,脉弦细。

西医诊断: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轻度)。

中医诊断:肝着。

辨证:气虚血瘀,湿阻中焦。

治法:益气活血,兼以利湿。

处方:丹参20g,莪术6g,酒大黄6g,生黄芪30g,郁金10g,桂枝10g,炒薏苡仁20g,桃仁10g,白花蛇舌草20g,金钱草30g,叶下珠30g,土鳖虫12g。加西药双环醇保肝降酶。

10月23日二诊:诉服双环醇后出现手部皮癣、瘙痒、月经量较前增多,舌质暗,苔薄白,舌下静脉曲张,脉弦细。上方加太子参15g。

11月20日三诊:复查B超示脂肪肝;胆囊炎。HBV-DNA2.46×10 7 copies/mL,AST54U/L,γ-谷氨酰转肽酶(GGT)123.3U/L,血糖(GLU)6.16mmol/L,HBsAg(+),HBeAg(+),抗HBe(+),抗HBc(+),血常规正常。双环醇减为4片/日后皮癣好转,服中药后略有恶心,经量少,舌淡暗,苔薄黄干、稍有剥脱,脉小滑数。前方去土鳖虫、生黄芪,加赤芍20g,杏仁10g。

2010年1月8日四诊:诉近日劳累后感胃脘痞满,肝区不适,舌质暗,苔厚腻,脉弦数。月经量多,建议肝穿检查。前方加半夏曲15g,焦三仙各10g,鸡内金10g,赤芍改为赤白芍各15g。

2月5日五诊:肝穿结果提示G1-2,S1-2,舌可,舌下静脉增粗,小便黄,大便日行两次、通畅,无明显不适,脉沉滑略数。

处方:白花蛇舌草20g,叶下珠20g,土茯苓20g,当归10g,川芎6g,生地黄20g,莪术6g,丹参20g,郁金10g,猪苓20g。14剂,水煎服。

3月12日六诊:偶有周身疼痛,夜寐欠安,入睡困难,舌暗,苔薄黄,舌下静脉延长,脉沉滑数。仿李东垣升阳散火之法。前方去土茯苓,加生黄芪30g,防风10g,黄柏5g。14剂,水煎服。

【按】 此案病程较久,但病情较轻,症状不明显,迭经治疗半年余,此起彼伏,无明显疗效,原因何在?《金匮要略》曰:“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又云:“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平人者,无明显症状之人,并非无病之人。虚劳者,本虚且兼劳损,劳则易发,劳则愈虚,虚随劳进。慢性乙肝携带者无明显症状,但常感乏力,不耐劳累,病情隐袭,但常进行性加重,正为虚劳之病。

经云“二阳之病发心脾”。《难经·十四难》曰:“治损之法奈何?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荣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 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此治损之法也。”黄芪建中汤为治虚损之平剂,黄芪益气以治肺;桂、芍调营卫以治心;草、枣甘缓以治肝;建中本为治脾之正方,若再稍佐女贞子、枸杞子等益精以治肾,则五脏可平调,再兼畅情志,节饮食,则为治慢性乙肝携带者之正途。

病为虚劳,不调其虚而攻其邪,是为诛伐无过,幸方剂尚轻,不致重伤脾胃,若频进苦寒,必致伤中败胃。

初诊患者虽病程较久,但病情尚平稳,思虑过度,忧郁伤脾,脾虚不能生血,气虚无力行血,脾气不升则湿浊易郁,故《内经》云黄疸为久郁之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受到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多重压力,故忧思伤脾之证多见,于女性尤为多见。《素问·阴阳别论》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经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

双环醇为中药五味子提取物,主要功能为保肝、降酶,中药提取物的功效主治不同于中药饮片,临床应用不应将二者等同。该患者服用双环醇后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但服用五味子则很少出现此种不良反应。症状较前好转,加太子参益气养阴。患者主症为肝郁脾虚,阴血不足。

三诊时因生黄芪偏燥,易助热,瘀血不重,土鳖虫戕伐太过,故减去。加赤芍凉血活血,杏仁降气,于病机较为契合。《内经》云:“阳气者,烦劳则张。”患者本为虚劳之体,稍劳累则气机外越,脾气困乏,胃气失降。

四诊至六诊以消导治其痞满之标,恐未及病之本也。患者肝穿结果提示肝脏炎症、纤维化程度均较轻,处于免疫耐受状态,故不适合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钱师此方意在清利湿热,和血散结。但患者本为虚劳之证,恐为西医理论所误导而犯虚虚之戒。

案6 吴某,男,44岁,2009年10月23日初诊。

主诉:乙肝病史40余年,乏力、少寐半年余。

现病史:乙肝病史40余年,其父母均为乙肝患者,有乙肝家族聚集,考虑通过母婴传播感染。6年前开始应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半年余,疗效欠满意,又改用阿德福韦酯治疗1年,疗效仍不满意,遂改用Peg-干扰素治疗1年,治疗过程中因出现银屑病而停药;两年前开始应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刻下诉少寐,乏力,皮肤瘙痒,舌质暗,苔薄白,舌下静脉稍延长,脉沉细弦,面色萎黄。B超示:弥漫性肝病,胆囊息肉,胆囊炎,脾厚38mm。血常规:WBC4.2×10 9 /L,PLT168×10 9 /L。空腹血糖略高于正常值。

西医诊断: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重度);银屑病。

中医诊断:肝着。

辨证:气阴两虚,瘀血阻络。

治法:益气养阴,和血软坚。

处方:炙鳖甲15g,穿山甲6g,生黄芪20g,莪术6g,当归10g,白芍20g,女贞子15g,郁金10g,金钱草20g,泽兰12g,鬼箭羽12g,刘寄奴10g。14剂,两日1剂,水煎服。

11月20日二诊:症状较前无明显变化,腹部不适,偶有腹胀,肠鸣,舌暗水滑,舌下静脉结节,苔薄白,脉沉细弦。守前法而加强通络。上方加水红花子5g,丹参20g,赤芍15g,加水蛭粉3g,白芍改为15g。

【按】 肝为藏血之脏,慢性乙型肝炎转变为肝硬化的关键病机为气血失和,络脉瘀阻,气虚则不能帅血以行,阴虚则脉道枯涩。气阴两虚为慢性乙型肝炎最常见证型,生黄芪能益气生血,李东垣当归补血汤为其范例。生黄芪又能行气活血,王清任补阳还五汤为其范例,钱英治疗气虚血瘀每必重用生黄芪。方中鳖甲、山甲、莪术软坚通络以治其本。归、芍以养血,钱英常曰:“若欲通之,必先充之。”活血化瘀切不可不顾其虚,妄行攻伐。水蛭活血,但其有效成分如经高温煎煮则破坏较多,且气味恶劣,常令人呕吐。因此,以粉碎生吞效果最佳,昔张锡纯氏曾说明此理。钱英为善用水蛭者,目前以水蛭粉装入胶囊服用为佳,可减少刺激胃肠之副作用,患者用药后乏力等症状消失,病情稳定。

案7 姚某,男,33岁,2008年11月21日初诊。

主诉:乙肝病史10余年,间断乏力半年余。

现病史:患者于10余年前体检发现乙肝,未予重视,且长期饮酒,近半年常自觉乏力,故要求中医治疗。刻下面色㿠白,舌质略红,苔白,脉沉细。

西医诊断: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中度);酒精性肝病。

中医诊断:肝着。

辨证:气阴两虚,毒瘀阻络。

治法:益气养阴,柔肝解毒。

处方:生黄芪30g,槲寄生30g,三七6g,丹参15g,郁金10g,莪术6g,瓜蒌20g,叶下珠20g,苦参6g,赤芍12g,忍冬藤30g。14剂,水煎服。

4月3日二诊:刻下诉恶心,尿黄,大便1~2次/日,舌质红,苔薄黄,舌下静脉增粗,脉沉细。

处方:生黄芪30g,生地黄30g,丹参20g,清半夏10g,莪术6g,鸡内金10g,牡丹皮15g,藿香10g,酒黄芩10g,叶下珠20g,女贞子20g,半枝莲15g。14剂,水煎服。

10月23日三诊:无明显不适,舌暗红,苔白,舌下静脉弯曲,脉较前柔和、沉小略数。前方加青蒿10g,金钱草20g。14剂,两日1剂,水煎服。

【按】 患者为慢性乙型肝炎,又长期嗜酒,故同时合并酒精性肝病。酒为助湿热之品,湿热之毒内蕴,耗伤气阴,故出现虚实夹杂之证。方用生黄芪、生地黄益气养阴,三七、丹参、郁金、莪术、赤芍活血通络,叶下珠、苦参清未清之湿热。诸药合用,调理数次后病渐好转。嘱患者戒酒,调护饮食,生活规律,终使病情稳定。

案8 李某,女,28岁,2008年11月7日初诊。

主诉:乙肝病史10余年。

现病史:患者母亲为乙肝患者,且一同胞亦为乙肝患者,故考虑为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感染。10余年前体检时发现乙肝,肝功能正常,未予特殊治疗。两年前开始抗病毒治疗,先后使用干扰素及联合核苷类药物治疗。目前仍运用Peg干扰素联合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刻下腹痛连胁,乏力,便秘,舌淡红,苔薄白,舌下静脉增粗,脉沉细。

西医诊断: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轻度)。

中医诊断:虚劳。

辨证:气阴两虚,毒瘀阻络。

治法:益气养阴,解毒通络,佐以和胃。

处方:生黄芪30g,三七3g,女贞子15g,生地黄15g,熟附子10g,叶下珠30g,槲寄生30g,丹参15g,莪术6g,郁金10g,金钱草20g,粉甘草10g,柴胡10g,大黄10g。14剂,1日1剂,水煎服。

11月21日二诊:服上方后胃脘不适,略感疲劳,口干,大便通畅,手指末端紫暗发凉。舌体瘦小,苔薄白,脉沉弦细。治以温阳通脉。前方去大黄、生地黄,加瓜蒌30g,桂枝10g,鸡血藤20g。14剂,1日1剂,水煎服。

12月5日三诊:自觉乏力,手麻,舌淡略红,苔厚,脉沉细弦。前方加通草6g。

12月19日四诊:无明显不适,舌质正常,脉沉细。前方去柴胡,加旱莲草15g,僵蚕6g。14剂,日1剂,水煎服。

后患者因怀孕停用中西药。随访病情尚稳定,无明显不适,肝功能正常。1年后产一女。

【按】 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必须掌握适当的时机,否则事倍功半。患者因其母发展为肝硬化,故急于治疗,惶恐不安,虽应用Peg干扰素及替比夫定等药物治疗两年余,疗效尚不明显,后停用西药经中药调理而安。经云“二阳之病发心脾”,很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情发展并非皆由于病毒复制所致,而是与长期焦虑、恐惧等不良的心理状态有很大关系,本例经中药调理而获安,提示心理状态的调整尤其重要。

案9 李某,女,29岁,2008年11月7日初诊。

主诉:乙肝病史10年。

现病史:10年前体检发现乙肝,系经母婴垂直传播感染,未予治疗。两年前开始应用Peg干扰素联合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肝功一直正常。刻下月经愆期、40天一行,偶有肝区痛,便秘,唇黑,舌淡暗,脉沉细无力。

西医诊断: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轻度)。

中医诊断:虚劳。

辨证:气虚血瘀,浊毒阻滞。

治法:益气活血,化浊导滞。

处方:补阳还五汤合调胃承气汤加减。生黄芪30g,当归1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6g,赤芍15,酒大黄6g,元明粉2g,生甘草10g,枳实10g。14剂,日1剂,水煎服。

11月21日二诊:肝功能正常,偶尔耳鸣,大便日2~3次。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弦。改拟益气养血,疏利肝胆。上方去大黄、枳实,加柴胡10g,郁金10g,瓜蒌20g。20剂,水煎服。

12月19日三诊:小便黄浊,五更泻,舌淡红,苔薄腻,脉沉细。前方加泽兰12g,女贞子12g。14剂,水煎服。

【按】 本例为久病入络、气虚而血瘀,便秘为气虚所致。初诊见患者以便 秘为苦,急用大黄、元明粉、枳实之类泻之,欲用黄芪30g益气保驾,无奈患者脾胃虚甚,药后伤气损阳,而出现五更泄泻。正如《伤寒论》云:“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仲景垂戒,当慎之。

案10 李某,男,22岁,2003年9月19日初诊。

主诉:肝病史10年,乏力,肝区刺痛20天。

现病史:患者于10年前体检发现乙型肝炎,未系统治疗,1年半前开始服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1个月前自行改为隔日1片。化验示:HBsAg(+),HBeAg(+),抗HBc(+),HBV-DNA阴转,肝功能大致正常,因自觉不适前来就诊。刻下症见:乏力,肝区刺痛不适,微觉纳差,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

西医诊断: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轻度)。

中医诊断:虚劳。

辨证:气虚血瘀。

治法:补气活血。

处方:生黄芪40g,桃仁10g,赤芍15g,生姜3片,檀香3g,甘松6g,丹参20g,红花8g,川芎10g,鸡血藤30g,葛根15g。14剂,两日1剂,水煎服。

10月19日二诊:药后乏力、纳差均好转,时有鼻衄,肝区刺痛,夜寐欠安,大便略干、两日一行,舌红,苔薄白,舌尖稍暗红,脉沉细。

处方:生黄芪30g,桃仁10g,赤芍15g,丹参15g,地龙10g,忍冬藤15g,海风藤10g,丝瓜络10g,三七粉3g(冲),仙鹤草10g。14剂,两日1剂,水煎服。

2004年2月13日三诊:间断服前方后诸症好转,从2003年12月起拉米夫定每4天服1次(自行决定)。化验肝功能正常,乙肝五项指标无改变。舌暗红,苔薄白,脉沉细。

处方:桃仁10g,赤芍15g,丹参15g,忍冬藤15g,仙鹤草10g,紫草10g,牡丹皮10g,生大黄3g,熟大黄3g。14剂,两日1剂,水煎服。

随访至2004年6月,患者仍服用中药,HBeAg阴转,肝功能正常,临床治愈。

【按】 慢性乙型肝炎,尤其是肝功能正常时患者常无任何症状,中医治疗常面临无症可辨的问题。此时临床辨为何病?如何辨证?如不能辨病则无法体现疾病的规律性特点,辨证则漫无边际。

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相当于中医何病,说法较多,有因本病可出现黄疸、腹胀等症状而按中医学黄疸、鼓胀甚至胁痛等命名者,然而慢性乙型肝炎只有在急性活动期或发展至肝硬化、肝衰竭阶段才出现黄疸、腹胀等症状,而胁痛症状多无特异性,所以用黄疸、鼓胀、胁痛等病名很难概括慢性乙型肝炎的疾病特点。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特点是长期无明显症状,多经过化验检查发现,但病情常进行性加重。根据中医学理论,其与中医学虚劳非常相似。《金匮要略》曰:“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所谓平人即无明显症状之人,但从脉可断定其为虚劳病。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虽无明显症状,但常感乏力或不耐疲劳,劳累、饮食不节、饮酒、情志刺激等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急性加重的诱因,可发为酒疸、谷疸等病,迁延不愈可发展为鼓胀、癥积等病,故慢性乙型肝炎可从虚劳论证,虚劳比较能够反映慢性乙型肝炎的特点。目前有学者因慢性乙型肝炎具有传染性而将其命名为肝瘟;因乙肝病毒着于肝脏不解,而将其命名为肝着,然考诸古籍,肝瘟、肝着皆有其本义,与慢性乙型肝炎毫不相干。《金匮要略》将虚劳与血痹列为一篇,盖因虚劳之病迁延日久,常导致络脉瘀阻,与慢性乙型肝炎的肝纤维化过程比较吻合,慢性乙型肝炎属于虚劳,亦常兼血痹,故和血通络之法为常用之法。

本患者为青年男性,诊断慢性乙型肝炎10余年。中医辨证始为气虚血瘀。治以补气活血,后又加用凉血解毒法。初诊用葛根、川芎等过于升散,似与弦细之脉不能尽符,不如改为郁金更为合拍。二诊脉仍沉细,故仍辨证为气虚血瘀,气为血之帅,气虚不能帅血以行则络脉不通,今有鼻衄,补气通络药中加用凉血解毒药。前方不能尽善,致伤阴助热,故有鼻衄之症,未必为毒热动血也,是药热亦未可知。黄芪功能实卫气,故以升提、升散为能,生品尤甚。若取其实脾则炙用较平和。经云:“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此病既断为虚劳,似予小建中汤两和阴阳更为和宜。

案11 周某,女,30岁,2003年12月26日初诊。

主诉:肝病史10年,乏力两周。

现病史:患者发现HBsAg(+)、HBeAg(+)及抗HBc(+)10余年,肝功能异常,在我院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于2003年10月住院治疗。使用长效干扰素(派罗欣)抗病毒治疗4周,HBV-DNA阴转。刻下主症:乏力,手足心热,易腹泻,月经有血块,舌质暗,苔白,脉沉细数。

西医诊断: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轻度)。

中医诊断:虚劳。

辨证:阴虚血热,毒热内蕴。

治法:凉血化浊法。

处方:当归10g,川芎6g,生地黄12g,赤芍10g,白芍10g,红花6g,生黄芪20g,白术10g,炒薏苡仁15g,葛根15g,升麻10g,郁金10g,丹参15g。14剂,1日1剂,水煎服。

2004年1月9日二诊:大便日行1~2次、不成形,偶尔腹痛,月经有血块,舌暗,苔黄,脉沉细。减血分药,从中焦脾胃入手,仿半夏泻心汤方意加减。

处方:生黄芪20g,白术12g,葛根15g,陈皮10g,干姜6g,川黄连3g,炒山药12g,白扁豆12g,莲子肉12g,红花6g,川贝母10g,半夏曲15g。14剂,1日1剂,水煎服。

1月30日三诊:嗳气呃逆,大便不成形,月经有血块、量少,舌暗红,苔白厚腻,脉沉细。

处方:生黄芪20g,葛根15g,陈皮10g,干姜3g,黄连6g,白扁豆12g,红花6g,川贝母10g,半夏曲15g,刀豆子20g,旋覆花10g,苍术10g,藿香10g,薏苡仁30g。14剂,1日1剂,水煎服。

2月13日四诊:腰痛,大便先干后溏,小便稍黄,自觉面部手心热,舌质暗,苔白厚,脉沉细。

处方:生薏苡仁20g,土茯苓20g,半边莲15g,苍术10g,丹参15g,赤芍15g,益母草10g,紫草8g,青蒿10g,秦艽10g,地骨皮10g。14剂,1日1剂,水煎服。同时嘱患者坚持长效干扰素抗病毒治疗。

治疗1年多,病毒阴转。随访至2010年,患者停用抗病毒药物后病情稳定,已生子。

【按】 患者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抗病毒治疗(长效干扰素)过程中,出现手足心热,易腹泻、月经有血块等症。辨证为血热血瘀、湿浊中阻,用 凉血化浊、化湿活血清热等法,但患者始终湿、瘀、热并存,虽寒热并用,方随症变,但总体疗效欠佳。

初诊方用桃红四物汤去桃仁加丹参以养血活血,因桃仁易滑肠,患者本有腹泻故不宜用。生黄芪、白术、升麻、葛根补中有升,升麻兼能解毒。生薏苡仁除湿,郁金疏肝。

三诊时仿仲景旋覆代赭汤方意,生赭石易致滑泄,因患者便溏而不用。脉沉细,乃为中气虚,升降失于中气之主宰,故治疗应重在建中气,如党参等。然虽仿仲景之意而未得仲景之心,治疗虚劳病重在调理脾胃,中气虚则病情多进展,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由于对疾病预后的忧虑,来自社会、家庭的歧视等常导致肝气不舒,故治疗当以健脾疏肝为常法。Peg干扰素临床应用不良反应较多,常见流感样症状、骨髓抑制等,故应用干扰素期间的症状多为药源性,如何采用中药治疗以减轻不良反应,并增加疗效,尚待进一步研究,目前尚无成熟经验。

案12 张某,男,33岁,2004年1月30日初诊。

主诉:肝病史8年,轻微乏力1个月。

现病史:发现乙肝病史8年,间断服用复方益肝灵等保肝药物治疗,1年前开始服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用药1年来,病毒指标未改变,HVBDNA(+),HBsAg(+),HBeAg(+),抗HBc(+),本月查病毒变异YMDD(+)。肝功能正常。近1月工作后有乏力感,但能正常上班工作。刻下轻微乏力,劳累后加重,大便不畅,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B超:轻度脂肪肝,胆囊炎。

西医诊断: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轻度)。

中医诊断:虚劳。

辨证:血热血瘀,肝胆失泄。

治法:凉血活血,疏肝利胆。

处方:柴胡10g,黄芩10g,郁金10g,茵陈15g(先煎),生地黄20g,丹参15g,牡丹皮12g,赤芍15g,红花10g,决明子15g,苦参15g。14剂,1日1剂,水煎服。

2月13日二诊:大便不畅,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化验:ALT44U/L,总胆红素(TBIL)22.2μmol/L。前方去麦冬,加生大黄3g,熟大黄3g,半枝莲20g。14剂,两日1剂,水煎服。

3月12日三诊:诉腹胀。前方去生地黄、红花,加厚朴10g,大腹皮12g。14剂,两日1剂,水煎服。

4月23日四诊:患者将拉米夫定自行减量已两月,刻下大便不畅,血压高。舌质红,苔薄黄,脉滑稍数。

前方加龙胆草6g。14剂,两日1剂,水煎服。

6月4日五诊:腹胀,尿略黄,大便日两次。患者自行将拉米夫定改为隔日一片。舌红,舌下静脉延长,苔黄,脉沉滑。拟化湿活血解毒。

处方:郁金10g,丹参20g,赤芍15g,红花10g,决明子15g,山楂12g,明矾1g,苦参15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20g,龙葵15g,秦皮10g,川黄连3g。14剂,两日1剂,水煎服。

8月27日六诊:肝区胀痛,阴雨天加重,改拟清热凉血解毒。

处方:叶下珠30g,山豆根6g,丹参20g,苦参20g,赤芍20g,牡丹皮12g,炒栀子8g,生薏苡仁30g,土茯苓30g,茜草10g,紫草6g。14剂,两日1剂,水煎服。

9月24日七诊:复查示HBV-DNA1.16×10 8 copies/mL,HBsAg(+),HBeAg(+),抗HBc(+),TBIL21.7μmol/L,自行将拉米夫定改为每周两片。

前方去生薏苡仁,加白花蛇舌草30g。14剂,两日1剂,水煎服。

12月3日八诊:乏力,盗汗,口干,急躁易怒。舌红,苔黄厚,脉沉滑数。上方去紫草、山豆根,加生黄芪20g。14剂,两日1剂,水煎服。

【按】 本例为拉米夫定耐药病例,用凉血活血、利胆之法治疗药证相符,但服药后出现腹胀、肝区胀痛,阴雨天加重,恐为苦寒伤伐脾阳所致。如能清热而又固护脾阳,则更好。拉米夫定用药过程中出现耐药及病毒变异的情况比较常见,与用药前对患者的治疗时机掌握有关,若用于免疫清除期疗效相对较好。拉米夫定耐药后患者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病毒复制重新活跃,并有临床症状,治疗原则多为拉米夫定联合应用阿德福韦酯3个月,后停用拉米夫定。本例治疗较早,阿德福韦酯尚未上市,故中药与拉米夫定联合应用,也取得了一定效果。

案13 黄某,女,34岁,2002年10月25日初诊。

主诉:肝病史14年,肝区不适,乏力3个月。

现病史:患者于14年前发现乙肝,肝功能ALT轻度升高,经过保肝药治疗恢复,未再复诊,正常工作。2002年10月体检查:HBV-DNA1.81×10 6 copies/mL,HBsAg(+),抗HBe(+),抗HBc(+)。近3个月有肝区不适,久站劳累,舌苔黄厚,脉沉细无力。

西医诊断: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轻度)。

中医诊断:虚劳。

辨证:气滞血瘀,痰瘀互阻。

治法:补气活血,软坚化痰。

处方:生黄芪25g,丹参12g,三七粉3g(冲),炙鳖甲15g,莪术6g,穿山甲8g,生薏苡仁20g,夏枯草10g,生牡蛎30g(先煎),浙贝母10g,叶下珠30g,白花蛇舌草30g,龙葵20g,丹参20g,赤芍15g。14剂,两日1剂,水煎服。

11月22日二诊:口苦,咽干,舌淡,苔白,脉沉细。

处方:茵陈15g,猪苓15g,白花蛇舌草30g,龙葵20g,蒲公英15g,山豆根6g,垂盆草15g,生黄芪20g,叶下珠30g,丹参20g,赤芍25g,生甘草3g。14剂,两日1剂,水煎服。另予苦参素软胶囊,每次两片,每日3次,口服。

12月6日三诊:腹胀,胃脘痞满不适,口苦乏力,月经提前、量多。舌质暗,苔薄黄,脉沉细。

处方:柴胡10g,黄芩8g,清半夏10g,生黄芪25g,生甘草6g,丹参20g,叶下珠30g,土茯苓20g,垂盆草30g,郁金10g,白花蛇舌草30g,炒莪术6g。7剂,两日1剂,水煎服。

12月20日四诊:复查示HBV-DNA(-),肝功能正常。大便溏、日行2次。舌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沉滑。继行软坚柔肝法。

处方:生黄芪30g,莪术6g,炒鳖甲15g,穿山甲8g,丹参20g,郁金10g,葛根15g,叶下珠30g,槲寄生15g,三七粉3g(冲),女贞子12g,百合15g。7剂,两日1剂,水煎服。

2003年1月3日五诊:刻下无明显不适,舌质暗,苔薄白,脉沉细。前方去百合、女贞子,加柴胡10g。7剂,两日1剂,水煎服。

1月17日六诊:诉口干苦,复查示ALT64U/L。前方加垂盆草30g,茵陈30g。7剂,两日1剂,水煎服。

1月31日七诊:精神体力可,小腹下坠,肠鸣,大便日1~2次,尿黄,舌质红,苔黄,脉沉滑数。

处方:垂盆草30g,茵陈30g(先煎),丹参20g,赤芍15g,叶下珠30g,莪术6g,生黄芪20g,槲寄生15g,黄连3g,熟大黄6g,牡丹皮12g,炒栀子6g。7剂,两日1剂,水煎服。

2月14日八诊:刻下无明显不适,苔白厚。

前方加白花蛇舌草30g。7剂,两日1剂,水煎服。

2月28日九诊:无明显不适,舌红,苔黄,脉沉细。前方去黄连,加升麻10g。7剂,两日1剂,水煎服。

3月14日十诊:偶尔乏力,HBV-DNA5.4×10 6 copies/mL,舌红,苔黄厚,脉沉滑。前方加赤芍12g,白芍12g,生甘草6g,水红花子8g。14剂,两日1剂,水煎服。

4月11日十一诊:舌苔白厚,脉沉细,改用芳化解毒法。

处方:姜黄10g,土茯苓30g,叶下珠30g,垂盆草30g,半边莲20g,丹参15g,牡丹皮20g,苦参15g,郁金12g。7剂,两日1剂,水煎服。

8月15日十二诊:乏力,纳可,舌暗,苔白腻,脉沉细。辨证为气虚血滞,湿毒未清,拟益气化瘀,利湿解毒。

处方:生黄芪20g,炙鳖甲15g,穿山甲6g,郁金10g,叶下珠15g,泽兰10g,莪术6g,薏苡仁5g,半边莲15g,鸡血藤15g,猪苓12g,苦参15g。14剂,两日1剂,水煎服。

9月19日十三诊:口苦,乏力,舌暗,苔黄,脉沉滑。复查肝功能:ALT64U/L,AST48U/L。前方去泽兰、猪苓,加生甘草10g,土茯苓15g,垂盆草30g,丹参15g。14剂,两日1剂,水煎服。

10月24日十四诊:复查示ALT29U/L,乏力,纳可,二便调,经期常有口苦、口干,两目干涩,腹胀。舌红,苔白厚,脉沉细。

处方:生黄芪30g,丹参20g,郁金10g,垂盆草30g,水红花子15g,白花蛇舌草20g,苦参15g,穿山甲10g,炙鳖甲15g,薏苡仁18g,叶下珠30g。14剂,两日1剂,水煎服。

11月7日十五诊:复查示ALT40U/L,HBV-DNA3.48×10 4 copies/mL,口干,齿衄,乏力,气短。舌暗红,脉沉滑稍数。前方加莪术6g,土茯苓30g。14剂,两日1剂,水煎服。

12月26日十六诊:舌质暗,苔白,脉沉细。前方加泽兰15g。14剂,两日1剂,水煎服。

2004年1月9日十七诊:患者未诉特殊不适,复查示肝功能正常,HBsAg(+),抗HBe(+),抗HBc(+),HBV-DNA4.26×10 6 copies/mL,舌质暗,脉沉细。处方同前。14剂,两日1剂,水煎服。

1月30日十八诊:诉乏力,舌质暗,脉沉细。前方去丹参,加三七3g。14剂,两日1剂,水煎服。

2月13日十九诊:口干苦而涩,乏力,时有心悸,舌红,苔根白,脉沉细。前方加莲子心3g。14剂,两日1剂,水煎服。

3月12日二十诊:诉乏力,心悸、头晕。苔白厚,脉弦滑数。拟化湿解毒,软坚散结。

处方:土茯苓30g,生薏苡仁20g,半边莲20g,泽泻12g,云茯苓15g,苍术10g,黄柏10g,莪术6g,穿山甲8g,炙鳖甲15g,地龙10g,夏枯草10g,叶下珠10g。14剂,两日1剂,水煎服。

4月9日二十一诊:乏力,口干涩,舌质暗红,苔薄黄,脉沉小滑稍数。前方去云茯苓、夏枯草、生薏苡仁、土茯苓,加牡丹皮12g,丹参15g,苦参10g,郁金10g。14剂,两日1剂,水煎服。

【按】 此例慢乙肝患者坚持门诊治疗两年余,病毒载量由1.81×10 6 copies/mL下降为8.9×10 4 copies/mL。治疗以疏肝健脾、和胃软坚、解毒等法交替使用,病情尚属稳定。本例前后21诊,历时两年半,皆以益气化瘀、利湿解毒为基本治法。随症加减出入而不离其根本。关键在于抓住病之本而能守方。治慢乙肝难求速效,若急于求成,势必朝令夕改而难以收效。辨病辨证相结合,敢于守方而又随证施治,为钱英重要经验与学术思想,足为后人借鉴。

案14 陈某,男,62岁,2003年7月23日初诊。

主诉:乙肝病史14年,乏力、尿黄3天。

现病史:患者于14年前发现慢性乙型肝炎,肝功能间断异常,服用保肝药物治疗后ALT正常停药,能正常工作。近3天因饮酒后出现乏力、尿黄、食欲不振,且进行性加重。患者长期嗜酒。刻下时有腹胀、纳呆、皮肤瘙痒,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滑略数。

查体:面色暗,皮肤、巩膜中度黄染,慢肝体征(+),肝肋下未及,剑下可及3cm,质中,脾肋下及3cm,质中,肝区叩击痛(+),腹水征(-),双下肢未见水肿。化验结果:ALT597U/L,AST374U/L,TBIL95.6μmol/L,DBIL65.2μmol/L,ALB33.79g/L,GLO35.29g/L,PALB50mg/L,TBA 389.6μmol/L,CHE7001U/L,CHO158mg/dL,PTA137.6%,WBC6.8×10 9 /L,RBC5.13×10 12 /L,HGB161g/L,PLT144×10 9 /L。HBV-DNA(+),HBsAg(+),抗HBe(+),抗HBc(+)。

西医诊断: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重度);酒精性肝病。

中医诊断:黄疸。

辨证:湿热内蕴。

治法:清热利湿退黄。

处方:茵陈20g(先煎),大黄3g,炒栀子15g,丹参15g,赤芍15g,白芍15g,龙胆草15g,通草6g,垂盆草30g,生山楂30g,生甘草6g,生黄芪20g,黄连6g,柴胡10g,川楝子10g,枳壳12g。7剂,1日1剂,水煎服。

8月1日二诊:乏力,腹胀,皮肤瘙痒,尿黄,食欲不振。查体:皮肤,巩膜重度黄染,腹水征(±),双下肢未见水肿。复查示ALT776U/L,AST595U/L,TBIL280.3μmol/L,DBIL212.2μmol/L,ALB28.7g/L,GLO34.1g/L,PALB 34mg/L,TBA436.8μmol/L,CHE3583U/L,CHO99mg/dL,PTA117.8%,WBC8.2×10 9 /L,RBC4.93×10 12 /L,HGB156g/L,PLT172×10 9 /L。舌红,苔薄黄,脉弦滑略数。继守前法。

处方:茵陈30g(先煎),炒栀子10g,熟大黄20g,当归12g,川芎6g,赤芍15g,白芍15g,生地黄10g,桃仁10g,红花10g。7剂,1日1剂,水煎服。另予茵陈100g,浓煎1小时代茶饮。

8月11日三诊:稍感乏力,腹胀,皮肤瘙痒,尿黄,食欲不振。查体:皮肤、巩膜重度黄染,腹水征(±),双下肢未见水肿。舌红,苔薄黄,脉弦滑略数。继守前法。

处方:炒栀子10g,生大黄6g,熟大黄6g,当归12g,川芎6g,赤芍15g,白芍15g,生地黄10g,桃仁10g,红花10g,枳壳10g,生甘草6g,丹参15g。7剂,水煎服。另予茵陈100g,浓煎1小时代茶饮。

9月4日四诊:患者未诉不适,黄疸明显消退,双下肢不肿。复查示:ALT 20U/L,AST16U/L,TBIL32.5μmol/L,DBIL20.9μmol/L,TP62.4g/L,ALB34.5g/L,CHE5768U/L。

处方:杏仁9g,白蔻仁12g,薏苡仁12g,藿香12g,佩兰12g,泽泻15g,白茅根15g,车前草15g,白术15g,茯苓15g,泽兰15g,细辛20g,青蒿12g,炙鳖甲12g。7剂,水煎服。

【按】 此例为慢乙肝重度,瘀胆型。中医诊断为热毒内盛之阳黄证,治以清热凉血为主,以茵陈蒿汤加味,重用栀子、龙胆草、大黄。茵陈退黄,以大剂量久煎效果较好,茵陈100g需要煎煮1小时以上,此用法根据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王喜军教授研究茵陈蒿汤药代动力学的结论,认为此法退黄的效果最佳。本例为重度黄疸病例,TBIL最高时达16.39mg/dL,患者肝病史达14年之久,又嗜饮酒,以前未系统治疗。辨证为湿热发黄,用茵陈蒿汤加味治疗,钱英根据考证《伤寒论》茵陈蒿汤原方剂量,约合茵陈85g,故放胆用至100g单煎,合计每日用茵陈130g之多。关幼波先生提出“治黄必治血”,活血化瘀可加速黄疸消退,本例为瘀胆性肝炎,故加入大量生地黄、赤芍、桃仁、红花等药。虽近期有人研究证明大量赤芍有退黄功效,但钱英认为,苦寒之品可伤人正气,致脾阳大伤,故不主张用量过大,此为钱英“留人治病”思想的体现。

案15 王某,男,42岁,2003年10月17日初诊。

主诉:肝病史3年,尿黄、食欲不振10天。

现病史:3年前体检发现肝功异常,HBV-DNA(+),HBsAg(+),抗HBe(+),抗HBc(+),经保肝药物治疗后ALT正常遂停药,之后未再复查,可正常工作。近10天来劳累后出现尿黄、食欲不振。在外院就诊,考虑为肝炎复发,查肝功能异常,转来我院,目前已住院28天。目前无明显不适。查体:神清,精神可,面色正常,皮肤、巩膜无明显黄染,心肺未见异常,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肝肾叩击痛(-),腹水征(-),双下肢未见水肿。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

西医诊断: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重度);胆囊炎。

中医诊断:黄疸。

辨证:气滞血瘀。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处方:生黄芪12g,茯苓10g,丹参15g,桃仁10g,叶下珠15g,槲寄生10g,苦参10g,炒枣仁10g,垂盆草15g,郁金10g,柴胡6g。7剂,1日1剂,水煎服。

10月24日二诊:未诉明显不适。复查示:ALT90U/L,AST82U/L,TBIL 1.25mg/dL,DBIL0.6mg/dL,ALB29.1g/L,GLO26.4g/L,TBA35.79μmol/L,PALB66mg/L,CHE3690U/L,CHO141mg/dL,PTA77.74%,WBC2.5×10 9 /L,RBC3.77×10 12 /L,HGB127g/L,PLT82×10 9 /L。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继守前方。

处方:荷叶10g,佩兰10g,藿香10g,茯苓15g,生黄芪10g,叶下珠10g,苦参10g,生甘草5g,槲寄生10g,赤芍15g,桃仁10g,红花10g。7剂,1日1剂,水煎服。

11月3日三诊:未诉明显不适。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继守前法。

处方:荷叶10g,佩兰10g,藿香10g,茯苓15g,生黄芪10g,叶下珠10g,苦参10g,生甘草5g,槲寄生10g,赤芍15g,桃仁10g,红花10g。7剂,1日1剂,水煎服。

11月10日四诊:未诉明显不适。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继守前法。

处方:荷叶10g,佩兰10g,藿香10g,茯苓15g,生黄芪10g,叶下珠10g,苦参10g,生甘草5g,槲寄生10g,赤芍15g,桃仁10g,红花10g。7剂,1日1剂,水煎服。

11月19日五诊:未诉明显不适。舌略红,苔薄白,脉弦细滑。辨证气阴两虚。治以益气养阴。

处方:茵陈15g(先煎),党参15g,黄芩10g,生地黄10g,当归10g,赤芍10g,白芍10g,白术15g,泽兰30g,柴胡10g,香附10g,杏仁10g,橘红10g,藿香10g,砂仁6g,白茅根30g。7剂,1日1剂,水煎服。

11月26日六诊:时有头晕,偶有耳鸣。舌略红,苔薄白,脉弦细滑。继守前法。

处方:茵陈15g(先煎),党参15g,黄芩10g,生地黄10g,当归10g,赤芍10g,白芍10g,白术15g,泽兰30g,柴胡10g,香附10g,杏仁10g,橘红10g,藿香10g,砂仁6g,白茅根30g,夜交藤30g。7剂,1日1剂,水煎服。

12月3日七诊:头晕好转。复查示:ALT140U/L,AST119U/L,TBIL 1.06mg/dL,DBIL0.54mg/dL,ALB31.3g/L,GLO26g/L,TBA15.6μmol/L,PALB111mg/L,CHE2650U/L,CHO131mg/dL,WBC3.4×10 9 /L,RBC 3.77×10 12 /L,HGB132g/L,PLT90×10 9 /L。舌略红,苔薄白,脉弦细滑。继守前法。

处方:茵陈15g(先煎),党参15g,黄芩10g,生地黄10g,当归10g,赤芍10g,白芍10g,白术15g,泽兰30g,柴胡10g,香附10g,杏仁10g,橘红10g,藿香10g,砂仁6g,白茅根30g,夜交藤30g,白梅花6g,远志10g。7剂,1日1剂,水煎服。

12月10日八诊:头晕好转,夜眠差。舌略红,苔薄白,脉弦细滑。继守前法。

处方:茵陈15g(先煎),党参15g,黄芩10g,生地黄10g,当归10g,赤芍10g,白芍10g,白术15g,泽兰30g,柴胡10g,香附10g,杏仁10g,橘红10g,藿香10g,砂仁6g,白茅根30g,夜交藤30g,白梅花6g,枣仁30g。7剂,1日1剂水煎服。

12月17日九诊:时有头晕,恶心。舌略红,苔薄白,脉弦细滑。继守前法。

处方:苍术15g,葛根15g,茵陈15g(先煎),党参15g,黄芩10g,生地黄10g,当归10g,赤芍10g,白芍10g,白术15g,泽兰30g,柴胡10g,香附10g,杏仁10g,橘红10g,藿香10g,砂仁6g,白茅根30g,夜交藤30g,白梅花10g,枣仁30g。7剂,1日1剂,水煎服。

12月24日十诊:未诉明显不适。复查示:ALT65U/L,AST46U/L,TBIL1.25mg/dL,DBIL0.65mg/dL,ALB29.4g/L,GLO29.3g/L,TBA 31.3μmol/L,PALB93mg/L,CHE2616U/L,CHO114mg/dL,PTA73.24%。舌略红,苔薄白,脉弦细滑。继守前法。

处方:茵陈15g(先煎),党参15g,黄芩10g,生地黄10g,当归10g,赤芍10g,白芍10g,白术15g,泽兰30g,柴胡10g,香附10g,杏仁10g,橘红10g,藿香10g,砂仁6g,白茅根30g,夜交藤30g,白梅花6g,枣仁30g。7剂,1日1剂,水煎服。

2004年1月2日十一诊:仍头晕,复查结果:ALT52U/L,AST49U/L,TBIL1.35mg/dL,DBIL0.66mg/dL,ALB33.79g/L,GLO24.5g/L,TBA 43.6μmol/L,PALB80mg/L,CHE2790U/L,CHO110mg/dL。舌略红,苔薄白,脉弦细滑。继守前法。

处方:茵陈15g(先煎),党参15g,黄芩10g,生地黄10g,当归10g,赤芍10g,白芍10g,白术15g,泽兰30g,柴胡10g,香附10g,杏仁10g,橘红10g,藿香10g,砂仁6g,白茅根30g,夜交藤30g,白梅花6g,枣仁30g,远志10g。7剂,1日1剂,水煎服。

1月7日十二诊:未诉明显不适。舌略红,苔薄白,脉弦细滑。继守前法。

处方:茵陈15g(先煎),党参15g,黄芩10g,生地黄10g,当归10g,赤芍10g,白芍10g,白术15g,泽兰30g,柴胡10g,香附10g,杏仁10g,橘红10g,藿香10g,砂仁6g,白茅根30g,夜交藤30g,白梅花6g,枣仁30g,远志10g,地肤子10g,白鲜皮10g。7剂,1日1剂,水煎服。

1月14日十三诊:未诉明显不适。舌略红,苔薄白,脉弦细滑。继守前法。

处方:茵陈15g(先煎),党参15g,黄芩10g,生地黄10g,当归10g,赤芍10g,白芍10g,白术15g,泽兰30g,柴胡10g,香附10g,杏仁10g,橘红10g,藿香10g,砂仁6g,白茅根30g,夜交藤30g,白梅花6g,枣仁30g,远志10g。14剂,1日1剂,水煎服。

2月12日十四诊:未诉明显不适。复查示ALT87U/L,AST56U/L,TBIL1.03mg/dL,DBIL0.47mg/dL,ALB35.79g/L,GLO28.9g/L,TBA 12.8μmol/L,PALB134mg/L,CHE4084U/L,CHO133mg/dL,PTA85%,WBC3.1×10 9 /L,RBC3.52×10 12 /L,HGB121g/L,PLT73×10 9 /L。舌略红,苔薄白,脉弦细滑。继守前法。

处方:茵陈15g(先煎),党参15g,黄芩10g,生地黄10g,当归10g,赤芍10g,白芍10g,白术15g,泽兰30g,柴胡10g,香附10g,杏仁10g,橘红10g,藿香10g,砂仁6g,白梅花6g,白茅根30g,夜交藤30g。7剂,1日1剂,水煎服。

2月18日十五诊:未诉明显不适。舌略红,苔薄白,脉弦细滑。继守前法。

处方:茵陈15g(先煎),党参15g,黄芩10g,生地黄10g,当归10g,赤芍10g,白芍10g,白术15g,泽兰30g,柴胡10g,香附10g,杏仁10g,橘红10g,藿香10g,砂仁6g,白梅花6g,白茅根30g,夜交藤30g,枣仁30g。7剂,1日1剂,水煎服。

2月27日十六诊:夜眠差,复查示ALT24U/L,AST27U/L,TBIL 0.63mg/dL,DBIL0.23mg/dL,ALB34.7g/L,GLO28.1g/L,TBA29.4μmol/L,PALB147mg/L,CHE4272U/L,CHO133mg/dL,PTA80.11%,WBC3.1×10 9 /L,RBC3.62×10 12 /L,HGB123g/L,PLT71×10 9 /L。舌略红,苔薄白,脉弦细滑。继守前法。

处方:茵陈15g(先煎),党参15g,黄芩10g,生地黄10g,当归10g,赤芍10g,白芍10g,白术15g,泽兰30g,柴胡10g,香附10g,杏仁10g,橘红10g,藿香10g,砂仁6g(后下),白梅花6g,白茅根30g,夜交藤30g。7剂,1日1剂,水煎服。

3月8日十七诊:偶有肝区不适。舌略红,苔薄白,脉弦细滑。继守前法。

处方:茵陈15g(先煎),党参15g,黄芩10g,生地黄10g,当归10g,赤芍10g,白10g,白术15g,泽兰30g,柴胡10g,香附10g,杏仁10g,橘红10g,藿香10g,砂仁6g(后下),白梅花6g,白茅根30g,夜交藤30g,郁金12g,茜草20g,地榆炭10g。7剂,1日1剂,水煎服。

3月15日十八诊:未诉明显不适。舌略红,苔薄白,脉弦细滑。

处方:茵陈15g(先煎),党参15g,黄芩10g,生地黄10g,当归10g,赤芍10g,白芍10g,白术15g,泽兰30g,柴胡10g,香附10g,杏仁10g,橘红10g,藿香10g,砂仁6g(后下),白梅花6g,白茅根30g,夜交藤30g,郁金12g,三棱10g。7剂,1日1剂,水煎服。

最终化验:ALT24U/L,AST27U/L,A/G1.23,WBC3.1×10 9 /L,RBC 3.62×10 12 /L,HGB123g/L,PLT71×10 9 /L,病情稳定。

【按】 此例门诊治疗达5个月之久,中医证候学改变不突出,无明显不适,病属虚劳。钱英跟随关幼波老中医临诊治疗10年的体会,总结出该病病机为“肝郁脾肾气血虚”和“湿热瘀毒残未尽”,前者为正虚,后者为邪实;二者同时存在,而以前者(正虚)为主要矛盾,后者为次要矛盾。治疗大法以疏肝健脾、补肾调补气血为主,清热化湿、活血解毒为辅。处方充分体现了钱英继承关老处方用药的特点:药味多剂量小,立法多变化小,守法守方不大变动。方用柴胡、郁金疏肝;生黄芪、党参健脾;杏仁、橘红化痰;赤 芍、泽兰活血。泽兰量大,因其活血而不伤血,和血而不凝滞,且横行肝脾之间。本案治法为调和肝脾、疏通肝络。慢乙肝中医辨证多为肝、脾、胃不和而兼久病入络,故钱英采用调和肝、脾、胃,活血通络为根本大法。症状愈不明显愈须仔细辨证,守方而治。守方为中医学治疗慢性病一基本思想,证不变则方不变,不可一蹴而就。对此,岳美中先生曾反复提及。然守方又须根据脉证的细微变化加以调整。故既需要信心,又需要细心,还须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疗效。

案16 刘某,女,40岁,2004年7月2日初诊。

主诉:肝病史两年,间断口苦、肝区不适两年。

现病史:两年前查体发现HBsAg(+),抗HBe(+),抗HBc(+),肝功能正常,未予治疗。近两年来,时有口苦、肝区隐痛、胀痛,有时向肩背放射,腹胀,大便时溏。B超提示慢性肝炎、胆囊炎。刻下反复口腔溃疡,尿黄,后背疼,便溏。舌暗胖,苔薄黄,脉沉细。HBV-DNA1×10 5 copies/mL。

西医诊断: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轻度)。

中医诊断:虚劳。

辨证:热毒血瘀。

治法:活血解毒。

处方:生黄芪30g,丹参15g,赤芍15g,郁金10g,茵陈20g,炒栀子6g,生大黄3g,熟大黄3g,厚朴10g,三七粉3g(冲),生甘草12g,苦参15g。14剂,1日1剂,水煎服。

9月24日二诊:无明显不适,舌暗红,苔薄黄,脉沉细。

处方:生黄芪15g,丹参15g,赤芍15g,郁金10g,茵陈30g,厚朴10g,生甘草10g,苦参15g,牡丹皮10g,升麻10g,白花蛇舌草30g,姜黄6g,龙胆草6g。14剂,1日1剂,水煎服。

11月5日三诊:手指紫暗发凉,口苦,口腔溃疡,舌质暗苔白,脉沉细。本次月经持续半个月,色暗,无腹痛,二便可。肝功能:ALT44U/L,TBIL 1.2mg/dL。前方去龙胆草,加鸡血藤20g。14剂,1日1剂,水煎服。加服肝苏冲剂9g,每日1次。

2005年2月18日四诊:口腔溃疡,大便不成形,ALT38U/L,HBVDNA3.08×10 3 copies/mL,HBsAg(+),抗HBe(+),抗HBc(+)。舌质暗,脉沉细。

前方去升麻,加柴胡10g,云茯苓15g,木贼10g。14剂,1日1剂,水煎服。

3月18日五诊:大便溏,舌暗淡,苔白,脉沉细。治法养血活血,滋肾养肝。

处方:柴胡10g,云茯苓20g,木贼草10g,当归10g,川芎6g,白芍20g,生地黄15g,山茱萸10g,枸杞子10g,菊花10g,青风藤6g,郁金10g,茵陈20g,生山药15g,三七粉3g(冲)。14剂,1日1剂,水煎服。

5月13日六诊:大便溏,口腔溃疡,牙龈出血,舌质暗胖,苔薄黄,脉沉细。

处方:生黄芪25g,山药12g,云茯苓25g,苍术10g,升麻10g,柴胡10g,葛根15g,川芎6g,鸡血藤30g,陈皮10g,当归10g,泽兰10g,甘草10g,秦艽15g。14剂,1日1剂,水煎服。

6月24日七诊:仍口腔溃疡,但较前减轻,背痛,乳腺增生,舌质暗,苔薄白,脉沉细。HBV-DNA10 4 copies/mL,ALT70U/L。治法柔肝和血,利胆解毒。

处方:柴胡10g,郁金10g,茵陈30g,金钱草30g,叶下珠30g,川黄连3g,升麻10g,葛根15g,当归12g,三七6g,炙鳖甲12g,秦艽20g。7剂,1日1剂,水煎服。

【按】 此例为慢乙肝活动期合并自身免疫病,如口腔溃疡及雷诺征(+)。治疗采用益气活血,疏风通络法,重用鸡血藤、秦艽等。本例肝功轻度异常,主症为口疮、尿黄、后背疼、便溏,钱英以补气活血、益气养阴法治疗。辨证应为肝郁化热、胆热内郁,故药用小剂茵陈蒿汤加丹参、赤芍、郁金、厚朴等理气活血利胆,此为钱英治疗胆囊炎经验。肝热退后又以健脾升阳、疏肝活血而收全功,类似李东垣升阳除湿之法。但由于病情比较复杂,未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中有肝功能反复,故中药如何抗乙肝病毒,值得研究。

案17 黄某,男,53岁,2004年7月23日初诊。

主诉:乏力、腹胀、尿黄10天,加重4天。

现病史:患者10天前劳累后自觉乏力、腹胀、尿黄、食欲不振、恶心。在当地医院化验肝功异常,HBsAg(+),HBeAb(+),HBcAb(+),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胆囊炎,给予保肝对症治疗,效果不明显。4天前腹胀、尿黄加重,以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重度)收入我院。体检:神志清,面色晦暗,皮肤黏膜重度黄染,心肺(-),腹平坦,肝脾肋下未及,腹水征(-),双下肢不肿。患者有乙肝家族史,母亲和兄弟均是乙肝患者。刻下中度黄疸,腹胀,时有恶心,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肝功能:ALT202U/L,AST310U/L,TBIL4.31mg/dL,DBIL1.19mg/dL,ALB32.79g/L,CHE2874U/L。

西医诊断: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重度);胆囊炎。

中医诊断:黄疸。

辨证:湿热内蕴。

治法:清利湿热。

处方:茵陈120g(先煎),炒栀子10g,连皮苓40g,猪苓30g,泽泻20g,滑石30g,车前子30g,车前草30g,黄柏10g,黄连6g,丹参20g,郁金12g。7剂,1日1剂,水煎服。

9月2日二诊:患者黄疸逐渐消退,仅余残黄,自觉无特殊不适,时有太息。肝功能:ALT24U/L,AST51U/L,TBIL2.18mg/dL,DBIL0.45mg/dL,ALB43.8g/L,CHE4220U/L。辨证肝郁脾虚,肝络郁滞。治以疏肝健脾,通络行滞。

处方:柴胡10g,白芍12g,枳实12g,丹参20g,桃仁10g,生黄芪30g,太子参15g,云茯苓20g,法半夏12g,威灵仙12g,秦艽12g,王不留行10g。7剂,1日1剂,水煎服。

9月10日三诊:无明显不适,稍有腹胀,食欲稍差。舌红苔黄。肝功能:ALT32U/L,AST62U/L,TBIL2.02mg/dL,DBIL1.13mg/dL,ALB38.29g/L,CHE4388U/L。

处方:柴胡10g,白芍12g,枳实12g,丹参20g,桃仁10g,生黄芪30g,太子参15g,云茯苓20g,法半夏12g,威灵仙12g,秦艽12g,王不留行10g,焦三仙各15g,大腹皮10g。7剂,1日1剂,水煎服。

9月21日四诊:患者服前方后黄疸进一步消退,食欲改善,腹胀减轻,舌红苔黄。肝功能:ALT21U/L,AST43U/L,TBIL1.3mg/dL,DBIL 0.77mg/dL,ALB42.2g/L,CHE4322U/L。

处方:柴胡10g,白芍12g,枳实12g,丹参20g,桃仁10g,生黄芪30g,太子参15g,云茯苓20g,法半夏12g,威灵仙12g,秦艽12g,王不留行10g,焦三仙各15g,大腹皮10g。7剂,1日1剂,水煎服。

【按】 本例为黄疸病例,一诊辨证为湿热蕴结发黄,属“阳黄”。然慢乙肝发黄类似经典阳黄之茵陈蒿汤证者较少,故钱英用茵陈蒿汤减大黄而加入大剂量茯苓、猪苓、泽泻、滑石等淡渗利水之剂,符合前人“治黄疸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旨,故能收速效。

二诊黄疸消退,而现肝郁脾虚之本。然久病入络,故加入桃仁、丹参、王不留行以通络和血。关幼波有“治黄必治血”之说,谓活血化瘀能加速黄疸消退。本案妙在加入秦艽、威灵仙两药,秦艽为风中润药,能通络,且《本经》载其能退黄,临床亦证明退黄作用明显。现代研究表明,其含有龙胆苦素,故能退黄。威灵仙通经活络。二药相合,疏通肝络。风属木,风药疏通肝络符合《内经》之旨。故本案效如桴鼓,用药丝丝入扣。

案18 龙某,男,25岁,2003年12月14日初诊。

主诉:乙肝病史10年,心悸、自汗两周。

现病史:慢性乙型肝炎病史10年,曾服用拉米夫定、苦参素治疗。半年前复查:HBsAg(+),HBeAb(+),HBcAb(+),HBV-DNA(-)。患者自行停用拉米夫定。停药半年后出现心悸,自汗,腹泻每日两次,尿黄,舌红,苔白,脉沉滑数。B超示慢性肝炎表现;胆囊炎。

西医诊断: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中度);胆囊炎。

中医诊断:虚劳。

辨证:肝郁气滞,毒热阻络。

治法:疏肝和络,凉血化湿。

方药仿大柴胡汤、白金丸加减出入。

处方:柴胡10g,郁金10g,茵陈30g(先煎),赤芍20g,丹参15g,牡丹皮12g,金钱草30g,酒大黄3g,黄连3g,土茯苓20g,炒薏苡仁15g,明矾1g。14剂,1日1剂,水煎服。

12月26日二诊:药后诸症若失,刻下舌质红,苔根厚,脉沉滑数。肝功能:ALT正常,胆碱酯酶较前明显下降。钱英考虑胆碱酯酶降低与服用苦参素有关,建议停用,1个月后复查肝功能。湿热之邪阻于中焦、经络,仿三仁汤、四逆散意在理气化湿,并佐以通络之品。

处方:生薏苡仁30g,白蔻仁6g,杏仁10g,通草6g,鸡血藤20g,桂枝6g,忍冬藤30g,丝瓜络10g,柴胡10g,炒枳壳10g,生甘草6g,厚朴10g。14剂,1日1剂,水煎服。

【按】 钱英认为,肝病治疗应该重视疏、清、养这三个环节。疏乃疏泄、条畅之意,包括疏肝、调肝诸法,方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药如柴胡、青皮、郁金之类。清包括清肝、泄肝、凉肝,即清肝泻火、凉血解毒之意,方如龙胆泻肝汤,药如黄芩、龙胆草、牡丹皮、竹叶、连翘、茵陈、栀子等。养即补养之意,养肝、滋肝、柔肝、补肝均属此类,方如一贯煎、杞菊地黄丸等,药如生地黄、熟地黄、白芍、枸杞子、当归、玉竹、桑椹、女贞子、沙苑子等。患者主诉自汗、心悸、腹泻,非心气虚之自汗、心悸,而为湿热之邪上奔下迫。其汗出为蒸蒸汗出,类似《伤寒论》“但头汗出,剂颈而还”,又类似薛生白《湿热论》之“汗出、胸痞”,故治疗总以清透湿热为主,钱英用药从不拘泥于成方,而又能熔经方、时方于一炉,灵活运用,别具匠心。

案19 马某,女,29岁,2002年3月8日初诊。

主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5年。

现病史:5年前体检发现乙型肝炎,肝功能正常,未予治疗。有乙肝家族史,母亲、弟弟为乙肝患者。近来劳累后肝区疼痛,乏力。舌边尖红,苔白,脉沉细。

化验:WBC3.5×10 9 /L,RBC3.65×10 12 /L,PLT169×10 9 /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7.2%,淋巴细胞百分比13.9%,T细胞亚群:CD 3 绝对数287,CD 3 /CD 4 百分比67%,CD 3 /CD 4 绝对数194,CD 3 /CD 8 百分比35%,CD 3 /CD 8 绝对数100,CD 4 /CD 8 1.94。ALT正常。

西医诊断: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轻度);胆囊炎。

中医诊断:虚劳。

辨证:肝脾气虚,毒瘀阻络。

治法:益气活血,解毒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处方:生黄芪60g,丹参15g,升麻5g,白茅根15g,当归10g,川芎6g,赤芍10g,白芍10g,三七3g,白花舌蛇草30g,莪术6g,山豆根6g,垂盆草30g。30剂,两日1剂,水煎服。

5月10日二诊:患者服前方后诸症好转,舌淡,苔白,脉沉细。热象已解,仍守前法,益气活血、解毒通络为主。

处方:鸡血藤30g,泽兰10g,生黄芪40g,丹参15g,垂盆草30g,山豆根6g,苦参10g,赤芍12g,白芍12g,当归10g,王不留行10g,路路通10g。30剂,1日1剂,水煎服。

6月21日三诊:劳累后肝区疼痛及乏力等症状明显减轻,月经正常。复查肝功能正常,HBsAg(+),HBeAg(+),抗HBc(+)。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久用通络活血之品,恐伤及正气,急当滋养肝体,加入酸温之山茱萸、五味子,继守前方加减。

处方:鸡血藤30g,泽兰10g,生黄芪40g,丹参15g,垂盆草30g,山豆根6g,苦参10g,赤芍12g,白芍12g,当归15g,益母草12g,山茱萸12g,五味子10g。14剂,每日半剂,水煎服。

10月10日四诊:患者未诉明显不适,近期复查:HBsAg(+),HBeAg(+),HBcAb(+),HBV-DNA4.16×10 5 copies/mL,ALT209U/L,肝组织穿刺病理诊断:G3、S2。予干扰素500U,隔日注射抗病毒治疗。舌略红,苔薄白,脉沉细。拟养阴活血解毒。

处方:沙参8g,麦冬10g,生地黄12g,牡丹皮10g,丹参15g,生薏苡仁15g,土茯苓15g,半边莲15g,鸡血藤15g,海风藤15g。14剂,每日半剂,水煎服。

2004年1月10日五诊:患者服前方14剂后自觉无明显不适,未来复诊,自行照前方继续服用,约3天1剂,至今体力较好,可耐受劳累。干扰素治疗3个月后复查HBV-DNA阴转,实现HBeAg血清学转换,肝功能恢复正常。前方去海风藤,继续每3天1剂,水煎服。

2006年5月13日六诊:患者于2004年12月自行停用药物,半年后复查,HBV-DNA(-),HBsAg(+),抗HBe(+),抗HBc(+),肝功能正常。于2005年12月怀孕,至今复查如上。后顺产一子。

【按】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通过母婴传播感染或有乙肝家族史者多较难治,原因在于感染时间长,机体免疫耐受,自发清除病毒的能力较差。西药干扰素或核苷类药物治疗效果也较差。本例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始用益气活 血,凉血通络法,后加用干扰素,并用中药养阴活血解毒,不仅使患者病毒复制降低,肝功能稳定,并停药后无复发,怀孕后病情无反复,是治疗成功的一例。

钱英活血多用丹参、泽兰。两药的区别在于:泽兰活血性温,补血而不滞,行血而不伤,行于肝脾之间,味苦性温,有活血祛瘀、利水消肿之功,多用于治疗血脉瘀滞、经行不利、水肿、小便不利等症。丹参活血,味苦性寒,苦以降泄,寒以清热。入心肝二经血分,长于活血祛瘀,清心除烦,凉血消肿,用于治疗血热瘀滞所致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积聚、产后瘀阻等,以及心腹刺痛,肝郁胁痛,也可用治痈肿疮毒、热痹疹痛、心烦不眠诸症。

案20 于某,男,54岁,2004年12月3日初诊。

主诉:慢性肝病史8年,乏力、肝区不适1个月。

现病史:8年前体检时发现HBsAg(+),肝功正常。此后每年复查肝功一直正常,后因病毒性肝炎,乙型重叠戊型,于2003年5月住我院治疗,经过治疗,肝功能正常出院。近1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肝区不适,食欲不振,尿黄,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胀。查体:神志清,精神可,面色晦暗,皮肤、巩膜重度黄染,慢肝体征(+),心肺(-),腹平坦,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肋下未及,剑下2cm,质中,触痛(+),脾未及。腹水征(-),双下肢不肿。化验结果:WBC6.4×10 9 /L,RBC5.03×10 12 /L,HGB 165g/L,PLT161×10 9 /L,ALT2139U/L,AST1872U/L,TBIL13.27mg/dL,ALB36.1g/L,PTA45.3%。HBsAg(+),HBeAg(+),抗HBc(+),HBV-DNA4.4×10 5 copies/mL。刻下诉乏力,肝区不适,舌暗,苔薄,脉沉略数。

西医诊断: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重度);酒精性肝病。

中医诊断:黄疸;虚劳。

辨证:肝郁脾虚,湿毒内蕴。

治法:疏肝健脾,化湿解毒。

处方:柴胡10g,黄芪10g,益智仁10g,生地黄20g,山茱萸10g,女贞子15g,石苇15g,车前草15g,赤芍15g,连翘15g,赤小豆30g,叶下珠20g,白花蛇舌草30g,垂盆草30g。14剂,1日1剂,水煎服。

12月17日二诊:尿频数,大便成形,肝区隐痛,舌质暗,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复查肝功能明显好转,ALT100U/L。前方加丹参20g,益智仁10g,桑螵蛸10g。14剂,1日1剂,水煎服。

12月31日三诊:肝区疼痛减轻,小便次数减少,纳可。舌暗,苔薄白,有齿痕,脉沉弦滑。拟健脾化湿解毒。

处方:生黄芪20g,苍术15g,云茯苓15g,土茯苓20g,生薏苡仁20g,半边莲30g,叶下珠30g,垂盆草30g,赤芍15g,丹参20g,茵陈15g(先煎)。14剂,1日1剂,水煎服。

2005年1月10日四诊:身痒,尿频,舌边有齿痕,脉弦滑。复查肝功能继续好转,ALT73U/L。前方加凌霄花10g,白鲜皮15g。14剂,1日1剂,水煎服。

1月29日五诊:腹泻,尿略黄。舌下静脉增粗,色紫暗,唇暗,脉沉滑数。前方加苍术10g,黄连6g,炒薏苡仁20g。14剂,1日1剂,水煎服。

2月18日六诊:尿频有所好转,夜尿2~3次,大便可。舌暗,苔薄白,脉沉滑数。复查结果:HBsAg(+),抗HBe(+),抗HBc(+),ALT 54U/L,TBIL1.05mg/dL。前方去苍术、茯苓、茵陈,加苦参15g,地肤子10g,僵蚕6g,青风藤10g。14剂,1日1剂,水煎服。

3月28日七诊:患者无明显不适,复查肝功能正常。继续服用前方,稍事增减,守法治疗两个月,以巩固疗效。

【按】 本例为肝郁脾虚、湿毒内蕴证,由于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影响脾运化水湿功能而导致的肝脾同病。肝居胁下,肝经布胁肋,肝气郁结,疏泄失权,故胸闷胁痛;肝木乘脾,脾失健运,湿邪停聚,阻碍气机,故脘痞腹胀;肝主怒藏魂,性喜条达舒畅,肝气郁结,情志不和,故精神抑郁,急躁易怒,魂不守舍,少寐多梦;湿为阴邪,黏腻重浊,脾不化湿,故口黏不渴;湿邪下注大肠,传导功能失职,故肠鸣腹泻;脾主四肢肌肉,脾失运化,水湿内停,故肢体沉重,下肢水肿;肝胆相表里,肝气失疏,胆汁外溢,则身目俱黄,舌苔白腻,脉象弦滑,均为肝郁脾湿之象。本例病毒复制活跃,肝功能异常,由于湿毒内蕴,肝功能好转慢,症状多,也是慢性肝炎的一个特点。加用苦参、地肤子、僵蚕、青风藤这些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药后,疗效明显。患者在2005年底再次出现肝功能异常,ALT390U/L,无黄疸,因工作原因不能住院治疗。用此思路指导方药,在4个月时间里,ALT逐渐下降至正常,病情稳定。

案21 任某,女,53岁,2004年9月24日初诊。

主诉:慢性肝病史19年,间断乏力、食欲不振两年。

现病史:患者于19年前体检时发现HBsAg(+),肝功能正常,无明显不适,未予诊疗。18年前开始出现肝功能异常,住院治疗7个月,诊断为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活动期),间断应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病情尚稳定。近两年来间断乏力、食欲不振。患者有乙型肝炎家族史。化验结果:ALT 48U/L,AST44U/L,TBIL0.57mg/dL,HBsAg(+),HBeAg(+),HBeAb(+),HBcAb(+),HBV-DNA(+)。刻下乏力,纳差,脘腹痞满,大便不畅,舌红,苔薄白,唇干,脉沉细。

西医诊断: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中度)。

中医诊断:虚劳。

辨证:肝阴虚。

治法:益气养阴,和血柔肝。

处方:生黄芪15g,北沙参15g,石斛12g,生稻芽20g,莪术6g,鸡内金10g,丹参15g,赤芍15g,白芍10g,生甘草6g,车前子15g,萆薢15g。14剂,1日1剂,水煎服。

10月22日二诊:纳差,便溏,乏力,舌暗红,脉沉细。拟健脾和血法。

处方:生黄芪20g,炒苍术10g,炒白术10g,炒山药12g,茯苓15g,干姜6g,黄连3g,川芎6g,丹参15g,三七3g,鸡血藤20g,枸杞子10g,菟丝子10g。14剂,1日1剂,水煎服。

11月5日三诊:仍诉纳差,便溏,乏力,尿黄,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复查示HBV-DNA<1×10 3 copies/mL,HBsAg(+),抗HBc(+)。B超示肝硬化,脾大,胆囊炎。拟益气养阴,和血柔肝。

处方:生黄芪20g,北沙参15g,鸡血藤20g,当归10g,丹参15g,牡丹皮12g,莪术6g,黄连3g,炙鳖甲12g,水红花子6g,生地黄30g,鸡内金30g。14剂,1日1剂,水煎服。

11月19日四诊:纳差,食后腹胀,呃逆,大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处方:生黄芪20g,鸡血藤20g,当归10g,丹参15g,牡丹皮12g,莪术6g,水红花子10g,厚朴10g,麦冬15g,木香10g,焦神曲15g,生甘草5g。14剂,1日1剂,水煎服。

【按】 “体用同调”是钱英治疗肝炎的原则之一。肝体阴而用阳是说肝脏具有储藏血液的功能,其体本身属阴。肝的功能除有调节血量外,还有主疏泄、调和人体的情志和消化功能,以便调畅气机,通利三焦,疏通水道等,故其用阳。所以只有保护好肝体,才能充分发挥肝用。秦伯未曰:“从整个肝脏生理来说,以血为体,以气为用,血属阴,气属阳,称为体阴而用阳”(《谦斋医学讲稿》)。既然肝为“体阴而用阳”之脏,说明体阴和用阳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理应“体用同调”。“调”字不仅泛指调和肝脾,和解少阳,更重要的是指调和肝体和肝用,即“体用同调”。其含义是指在增强肝阴和肝血的物质基础上,加强肝阳和肝气的机能作用。因此,在治疗肝炎中,应该重视“肝体阴而用阳”的理论,重视“体用同调”法则在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中的作用。

案22 唐某,男,27岁,2005年12月16日初诊。

主诉:肝病史两年余,乏力、尿黄两周。

现病史:患者于两年前体检发现HBsAg(+),HBeAg(+),HBcAb(+),肝功能正常,未予治疗。近两周劳累后自觉乏力、尿黄,饮食尚可,大便正常,门诊化验示肝功能异常,故来就诊。查体:神清,精神可,面色晦暗,皮肤、巩膜轻度黄染,化验结果:ALT176U/L,TBIL2.11mg/dL,HBsAg(+),HBeAb(+),HBcAb(+)。刻下诉乏力,尿黄,舌质暗,舌苔白,舌下静脉延长,脉沉弦细。

西医诊断:病毒型肝炎(乙型,慢性,轻度)。

中医诊断:虚劳。

辨证:气虚血滞,湿毒未清。

治法:益气活血,化湿解毒。

处方:生黄芪75g,丹参20g,刘寄奴12g,鬼箭羽15g,生薏苡仁30g,半边莲15g,叶下珠20g,马鞭草15g,秦艽15g,生甘草10g,白鲜皮15g,凌霄花12g。14剂,1日1剂,水煎服。

12月30日二诊:乏力、尿黄好转,时有左胁痛,舌下静脉增粗延长色黑,舌质暗,舌苔白,脉沉弦。

处方:生黄芪75g,丹参20g,鬼箭羽15g,鸡血藤30g,生薏苡仁30g,半边莲15g,叶下珠20g,马鞭草15g,秦艽15g,生甘草10g,青蒿12g,猪苓20g。14剂,两日1剂,水煎服。

1月30日三诊:尿黄消失,稍有乏力,面有痤疮,十指紫暗,自觉肢冷(雷诺现象),舌质暗红,苔薄白,舌下脉络延长。脉象左弦细、右弦滑。

处方:生黄芪75g,丹参20g,鬼箭羽15g,鸡血藤30g,叶下珠20g,马鞭草15g,姜黄10g,苏木10g,秦艽15g,郁金10g,白鲜皮15g,桂枝6g。14剂,两日1剂,水煎服。

【按】 叶天士曰“久病入络”,久病多瘀。《金匮要略》云:“血不利则为水。”故钱英治疗慢性肝病多活血兼用利湿解毒之品,本案特点为多种活血药并用。气为血之帅,加黄芪补气则活血之力较大。刘寄奴、鬼箭羽为钱英常用活血对药。刘寄奴主破血,下胀,《本草经疏》曰:“其味苦,其气温,揉之有香气,故应兼辛。苦能降下,辛温通行,血得热则行,故能主破血下胀。然善走之性,又在血分,故多服则令人利矣。昔人谓为金疮要药,又治产后余疾、下血止痛者,正以其行血迅速故也。病人气血虚,脾胃弱,易作泄者勿服。”刘寄奴有南北之别,二者功效近似,但南刘寄奴的醒脾消食之功较北刘寄奴明显,故南刘寄奴又称化食丹,更宜于肝病患者。鬼箭羽《本经》称卫矛,苦,寒,主女子崩中下血,腹满汗出,入足厥阴经。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鬼箭羽有调节血糖作用。

本患者气虚血滞,湿毒未清。故重用生黄芪75g,加丹参益气活血,用生薏苡仁、半边莲、叶下珠、马鞭草、清热解毒化湿。药用后诸症消失,病情稳定。 32TQwAFC1jt/Dp7I9zrrq1Sqdb3ALx7kcFB8EfSFurld9bu7kGWSfRCbNLp6zsX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