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小儿病用药特点

小儿用药应依据小儿年龄、病种和病情,同时要考虑小儿对药物的特殊反应和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及对生长发育的远期影响。

一、用药原则

(一)治疗及时,用药审慎

小儿属于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发病时有变化迅速、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特点。例如,小儿肺炎发病时,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恰当,可转变为变证,合并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和感染性休克等危重症。因此,掌握有利治疗时机,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十分重要。

(二)中病即止,顾护脾胃

小儿脏腑柔弱,对药物反应敏感,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应慎用大苦、大寒及峻下攻伐之品,以免损伤脾胃,故用药应中病即止。另一方面,小儿的生长发育、疾病的恢复均依赖后天脾胃气血之滋养。因此,在疾病后期,应注重调理脾胃,以利疾病恢复。

(三)整体治疗,合理调护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儿童心理疾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高,情志因素在小儿疾病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著。小儿心神怯弱,心理承受能力差,更应注重身、心两方面的治疗。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应给以更多的耐心和爱心,促进小儿身心健康的顺利发展。

二、给药剂量和方法

(一)给药剂量

儿科的给药剂量应参照药品说明书中推荐的儿童剂量,进行给药。若药品说明书中无相关儿童剂量,可参考国内外相关诊疗指南或儿科权威书籍中的给药剂量或建议。或参考成人剂量,根据儿童体重、年龄、体表面积等进行推算。对于新生儿用药,特别是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的药物及毒副作用较大的药物时,也可通过测定血药浓度或依据药代动力学参数指导给药剂量。

1.根据小儿体重计算

参照说明书中推荐的儿童剂量,以实际测得的体重或公式计算获得的体重计算给药剂量,儿童每次(日)剂量(g)=儿童体重(kg)×每次(日)药量/kg。此法是临床最常用、最基本的计算方法,当所计算剂量超过成人用量时,以成人剂量为限。或者根据成人剂量,按儿童体重计算给药剂量,儿童剂量=成人剂量×儿童体重(kg)/70kg。此方法常用于药品说明书中未提及儿童剂量时,但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年幼儿剂量偏小,而年长儿特别是体重过重儿,往往剂量偏大。因此,计算剂量时应同时考虑年龄因素,并根据临床经验适当增减。

2.按年龄计算

根据年龄计算剂量的方法不太实用,很少被儿科医师采用。但对于某些剂量不需十分精确的药物,如止咳化痰药、助消化药,仍可根据年龄计算,如复方甘草合剂,一般每岁增加1mL,最多用量10mL。常用计算方法有3种。①Fried公式:婴儿剂量=月龄×成人量/150;②Young公式:儿童剂量=年龄×成人量/(年龄+12);③其他公式:1岁以内剂量=0.01×(月龄+3)×成人剂量,1岁以上剂量=0.05×(年龄+2)×成人剂量。

3.按体表面积计算

相对于依据体重、年龄进行剂量计算,按体表面积计算给药剂量,更为科学、合理,但是计算比较繁琐,首先要计算小儿的体表面积,然后参照药品说明书中关于儿童体表面积推荐用量,计算给药剂量。若无说明,可参考此公式:儿童剂量=成人剂量×儿童体表面积(m 2 )/成人体表面积(1.73m 2 )。小儿体表面积的计算可用如下公式:体重低于30kg儿童的体表面积(m 2 )=(年龄+5)×0.07或体表面积(m 2 )=0.035×体重+0.1;体重大于30kg儿童的体表面积(m 2 )=0.02×(体重-30)+1.05。

4.按成人剂量折算

小儿用药可按表2-1折算,总体剂量偏小,但是安全。

表2-1 小儿用药按成人剂量折算表

img
5.中药汤剂用量

儿科应用汤剂需对用药(生药)总量加以控制。以成人量对照,新生儿可用1/6量,婴儿用1/3量,幼儿及学龄前儿童用1/2~2/3量,学龄儿童接近成人量。儿童用药量的控制可根据病情需要和临床经验,酌情调整。煎药药量约为:新生儿30~50mL,婴儿60~100mL,幼儿及幼童150~200mL,学龄儿童200~300mL。

(二)给药方法

1.肠道内给药

口服给药是最常用的肠道内给药方法。应根据年龄、病情选用合适剂型。幼儿用汤剂、散剂、颗粒剂、糖浆等较合适;年长儿可选用片剂或丸剂,也可将药片研成细小粉末,临时混在糖浆、果汁或其他香甜可口的液体中喂服。小儿口服药物易引起恶心、呕吐,应注意喂药方式、方法,避免呛入气管。应鼓励小儿自己服药,服药困难或者较小的婴儿给予喂服。喂服时可采用少量多次,半卧位,用小勺将药液自嘴角慢慢喂入,待下咽后再喂,切勿捏鼻强灌。若药物酸苦,可加白糖、冰糖调味。鼻饲胃管给药时,须特别慎重,以防在患儿烦躁或挣扎拒服时药物入肺。肛门直肠给药大多用于较大儿童,婴儿在注入药物时不能自觉控制肛门括约肌,药物容易排出,造成吸收不佳。

2.肠道外给药

注射给药分为肌肉注射、静脉注射和静脉滴注。对急症、重症或患有消化道疾病不易吸收药物的患儿,常用肠道外给药。其中肌肉注射对于小儿刺激大,注射次数过多可造成肌肉挛缩,影响下肢功能,故小儿非疾病必需不宜采用肌肉注射。雾化吸入常用于咽喉、口鼻、呼吸道疾病,尤其适用于阻塞性气道疾病,特别是哮喘急性发作。透皮给药除作为皮肤患处的局部给药以外,还可以作为全身性给药。药物经皮肤进入毛细血管,循环分布于全身。外用膏药、洗剂、粉剂也是常用的肠道外给药方法。

三、常用治法与经方示例

1.疏风解表法

疏风解表法主要适用于外邪侵袭所致的表证。使用时需辨明风寒、风热。辛温解表常用荆防败毒散、葱豉汤;辛凉解表常用银翘散、桑菊饮;解暑透表常用新加香薷饮;透疹解表常用宣毒发表汤。小儿应用发汗剂要慎重,不宜量大,不宜反复使用。

2.止咳平喘法

止咳平喘法主要适用于邪郁肺经所致的咳喘证。寒痰内伏,治以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常用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痰热闭肺,治以清热化痰,宣肺平喘,常用定喘汤、麻杏石甘汤。咳喘久病,多累及于肾,常在止咳平喘方剂中加温肾纳气的药物,如蛤蚧等。

3.清热解毒法

清热解毒法主要适用于邪热炽盛的实热证。按邪热之在表在里,属气属血,入脏入腑分别选方。如病邪由表入里,常用清热解毒透邪的栀子豆豉汤、葛根芩连汤;阳明里热者,常用清热生津的白虎汤;湿热滞留胃肠,常用清热解毒化湿的白头翁汤、茵陈蒿汤;热入营血,常用清热解毒凉血的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神犀丹;痈、毒、疔、疮,常用清火解毒的黄连解毒汤、泻心汤;肝胆火旺时,常用清肝解毒泻火的龙胆泻肝汤。

4.消食导滞法

消食导滞法主要适用于小儿饮食不节、乳食内滞之证。如积滞、疳证等。消乳化积常用消乳丸;消食化积常用保和丸;通导积滞常用枳实导滞丸;健脾消食常用健脾丸等。

5.镇惊开窍法

镇惊开窍法主要用于小儿抽搐、惊痫等病证。热极生风,项强抽搐,选羚角钩藤汤等清热镇惊息风;热入营血而神昏、惊厥,可选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等镇惊开窍,清热解毒;痰浊上蒙,惊风抽搐可用苏合香丸、小儿回春丹等豁痰开窍。

6.凉血止血法

凉血止血法主要用于各种急、慢性出血病证属于血热妄行者。以血热为主者,常用犀角地黄汤、小蓟饮子、十灰散、玉女煎。

7.利水消肿法

利水消肿法主要适用于水湿停聚,小便短少而致水肿者。阳水常用五苓散、越婢加术汤。阴水常用防己黄芪汤、实脾饮、真武汤等。

8.益气健脾法

益气健脾法主要适用于脾胃虚弱之病证。如小儿泄泻日久、疳证及病后体虚等,常用七味白术散、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

9.培元补肾法

培元补肾法主要适用于胎禀不足、肾气亏虚及肾不纳气之证。如解颅、五迟、五软、遗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哮喘等。常用六味地黄丸、河车大造丸、菟丝子散、金匮肾气丸等。

10.回阳救逆法

回阳救逆法主要适用于阳气虚脱之危重症。常用生脉注射液、四逆汤、回阳救逆汤、参附龙牡救逆汤等。

11.活血化瘀法

活血化瘀法主要用于各种血瘀之证。临床可见口唇青紫,肌肤瘀斑,痛有定处,舌质暗有瘀点等。常用方剂如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少腹逐瘀汤等。 Yft+gV32JvpOp42Ln06+Ne2yZy/RsKgBMQYo0dePfVtbcoaQ+SYnCGqU4Fx+r7I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