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泽漆汤——肺癌临证之妙方

1.冷僻的泽漆汤

泽漆汤,学过《金匮要略》的医者必然有印象,然临证中真正用过的人可能并不多,可谓是一张冷僻方。

笔者若不是做肿瘤科医师,对此方的认识恐怕亦犹如过尽千帆。我对泽漆汤的认识,源自我的老师庞德湘教授。我刚开始上临床时,经常见庞师用此方加减治疗晚期肺癌,大多有较好的疗效。

返而细读《金匮要略》原文,觉此条文甚有可究之处。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脉沉者,泽漆汤主之。”该条文是紧接着上一条条文:“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仲景先师惜墨如金,只用非常简短的几句话,就引出了厚朴麻黄汤和泽漆汤两个方剂,这着实让后学者有点不知所措。

庞师说,要真正悟透此类文字极易存疑的条文,必须要先过三关:首先是文献关,其次是临床关,最后乃是体会关。有了体会,自然水到渠成。

学医之道,正如《道德经》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2.旁证文献解证机

笔者细析原文及前后相关条文,并未发现有可证之处。庞师言,可以参阅晋唐时期的相关文献。

当笔者看到《脉经·卷二·平三关病候并治宜》的记载:“寸口脉沉,胸中引胁痛,胸中有水气,宜服泽漆汤。”眼前为之一亮。对比王叔和的记载与现行本《金匮要略》条文,可以发现现行本《金匮要略》的条文可能存在脱漏。因为现行《金匮要略》仅仅一个“脉沉”,实在是很难与泽漆汤联系起来。因此,从王叔和《脉经》的条文来看,张仲景的脱漏之前的原文或许就是如王叔和所记载的那样,不仅有“脉沉”,还有“胸中引胁痛,胸中有水气”的详细论述。由于王叔和所处的时代与仲景相隔未远,故诸多中医文献学者都认为其言论可信程度非常高。因此,笔者认为《脉经》中的这段文字对理解泽漆汤证条文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可以从《脉经》中看出泽漆汤证的主要病机是“胸中有水气”,据此可以认为是痰饮阻滞胸中,这显然与十枣汤证、葶苈大枣泻肺汤证有异。十枣汤治疗悬饮重症,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肺痈和支饮,因此泽漆汤证的“水气”不同于悬饮、肺痈或支饮。仲景往往有以脉论病机的习惯,“脉沉”在仲景论述病因病机当中,主水、主里的条文比较多,比如“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等,都与水气息息相关。因此,泽漆汤证的“咳”“水气”和“脉沉”实际是互相印证的。沉为在里,亦为有水之证,故尔脉沉可以作为水饮内停、喘咳身肿之主要脉象。

“胸中引胁痛”,是该条文中除了“咳”之外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症状。当然“咳”这个症状也是由上一条文“咳而脉浮者”延伸出来的。从仲景书中可以看出,既有“咳”又有“胸痛”或“胁痛”的只有十枣汤证了。“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岁,与十枣汤方。”“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因此,泽漆汤证可归于悬饮轻证。

另外,我们再从《千金要方》所载之泽漆汤“治上气,其脉沉者”可知,本方证咳而脉沉,必兼有上气之症。若病在表或近于表,则咳而上气,其脉必浮,即仲景厚朴麻黄汤证。今反脉沉,说明本方证的病位已经深入肺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推测出泽漆汤原文的主治症状主要有咳嗽、上气、胸胁痛、脉沉。而泽漆汤的病机为胸中有水气。

3.从肺癌视角看泽漆汤证

胸痛伴咳嗽、气急,现代医学中多见于肺部感染、胸腔积液以及肺部恶性肿瘤等。

泽漆汤方用药冷僻,比如君药泽漆,后世医家用其治病者不多见,而常见的肺部感染、良性胸腔积液,想必仲景也不会特地持冷门药处置,而应该是疑难痼疾者,故金寿山等医家认为,泽漆汤可能是古代治疗肺部癌肿之方。

虽然仲景时代没有影像学检查,不会直观地诊断为肺部肿瘤,但通过临床病例的总结,仲景先师必定会推断出此类患者的症状、病机甚或预后,不同于普通的咳嗽、上气或悬饮,必然是一种顽疾,因此才会选择泽漆汤来治疗。泽漆俗称猫儿眼睛草,功能清热消痰利水。紫参今称石见穿,是否即仲景所用之紫参还需进一步考证,如属同一物,则其功能活血散坚。泽漆和石见穿,此二药都是攻破之品,合而用之,消痰化瘀,符合治癌之道。仲景用于治癌,亦在事理之中。

我们细看《金匮要略》关于“咳”的条文,仲景将咳嗽一证分归两篇论述,一属肺痿肺痈篇,一属于痰饮篇,泽漆汤就属于前者。仲景为何要如此安排条文?此中是否有深意?

笔者推测古人对肺癌之病还没有明确的解剖学认识,见其出现咳嗽、胸痛、吐脓血,即把它认作肺痿肺痈,而仲景将其列入肺痿肺痈篇,而非简单的“痰饮咳嗽”,亦是顺理成章的。

肺癌若出现咳嗽、气促、胸痛等症状时,一般已为晚期,往往伴有恶性浆膜腔积液,与泽漆汤证的表现极其类似,属于本虚标实之证。因此,泽漆汤以泽漆、紫参、半夏等攻邪为主,同时又加入人参、甘草等扶正,攻补兼施,以治癌肿,正为合理。如是一般咳嗽,则割鸡焉用牛刀?因此,泽漆汤治疗肺癌还是有据可循的。

泽漆汤在明清之前的医案中记载较少,治疗肿瘤病的案例更是少见,其原因可能是恶性肿瘤在古代发病率相对较低,同时由于条件所限,也不太可能明确诊断为肺癌这种疾病。近代随着科学的进步,诊断水平的提高,就有人研究该方的临床应用和主治,特别是对药物的进一步确认,对原文的进一步理解和阐释,使对该方的认识更加明确清晰。

4.泽漆汤与痰瘀毒

前已述及,肿瘤之成,与痰瘀毒相关,而肺癌之机要,也离不开痰瘀毒。

五脏皆可生痰,非独肺也,而肺独甚也。

中医理论认为,“肺为贮痰之器”,可见肺与痰的形成之间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大量的临床病例总结表明,咳嗽咳痰也是肺癌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肺为娇脏,最为空灵,却最易生痰。临床上,几乎所有的肺部疾病都有“痰”的症状,可见“痰”在肺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良性的肺部疾病几乎都离不开“痰”这个病理产物,唯独肺癌,仅用“痰”解释不了其恶性的病程,同时仅用“瘀”更解释不了其消耗性,因此不得不引入“毒”的概念,三者必须合而为邪、共同作用,才能解释。

笔者认为,毒具有消耗性,痰具有流窜性,瘀具有成形性,所以笔者提出了肺癌病机的“痰毒瘀”理论。痰瘀毒三者相互胶结,相互渗透,痰中有毒,毒中有瘀,毒存在于痰瘀中。而“毒”是肿瘤恶性性质的决定性因素,仅有痰和瘀只能是良性肿瘤(肿块或增生),而夹杂了“毒”的肿瘤才是恶性肿瘤。

具体来讲,痰、瘀同属病理产物及致病因子,皆对肺癌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然瘀与痰一阴一阳,一静一动,瘀属阴具有停滞性,痰属阳而具有流窜性。而毒,笔者认为无具体形态,可静可动,往往依附他邪而息作,如附于痰则动,附于瘀则静。“瘀”主要在恶性肿瘤原发肿块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理论上由一个细胞的恶性转化,到转化细胞的克隆性增殖,再到局部浸润,直至出现远处转移,大约需要40个细胞周期的增殖达到10 12 个肿瘤细胞后才能形成转移。在这个过程中,“瘀”相当于肿瘤有形部分的核心,并起到“阴成形”而促进肿块形成的作用,“毒”起到了促进正常细胞恶化以及促进其克隆性增殖的作用,而“痰”的作用在于促使肿瘤具有转移特性。

而泽漆汤化痰消瘀,解毒散结,从方机相应的角度来说,无疑是一张治疗肺癌的妙方。

5.药解泽漆

泽漆是何物?《名医别录》谓为“大戟苗”,《本草纲目》则指出是“猫儿眼睛草”。

《中药大辞典》则以大戟科大戟属植物猫儿眼睛草为是。金寿山、杜雨茂、张再良等医家皆持此观点。

泽漆是个利水散饮的要药,《神农本草经》载泽漆:“味苦,微寒。主皮肤热,大腹,水气,四肢面目浮肿,丈夫阴气不足。生川泽。”泽漆汤证为“胸中有水气”,而泽漆正好是主“水气”。《长沙药解》云:“泽漆,苦寒之性,长于泄水,故能治痰饮阻络之咳。”肺癌患者若从“痰”证角度解释,亦是属于顽痰、久病入络之痰,而当出现胸水时则解释为顽饮亦不为过。泽漆既能“泄水”,又能“治痰饮阻络”,因此作为泽漆汤中起主要针对病机而设的药物,非其莫属。

民间常用泽漆来治疗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结核以及恶性肿瘤。我的老师庞德湘教授常说起山东临沂地区民间常用泽漆水煮鸡蛋吃治疗各种肿瘤病,如恶性淋巴瘤、肺癌、胃癌、肠癌、食管癌、妇科肿瘤病等。

笔者对泽漆汤做了动物移植性肿瘤以及肺癌细胞株的实验研究,证实有一定的抑制肺部肿瘤及抑制转移的作用,当然实验研究不作为用药的主要依据。至于泽漆的毒性物质,则主要存在于鲜草的乳白色浆液中。研究表明,其乳状汁液含刺激性脂液,接触局部可使皮肤发红甚至溃烂,能腐蚀疣。但经过煎煮,其毒性物质则被破坏,煎剂则无毒性。

6.关于紫参

紫参为何物亦是一个谜。现在通行的《中药学》教材未载紫参。考《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载石见穿异名为紫参,所用药材植物即唇形科植物华鼠尾草的全草。然仲景所用紫参是否与今之石见穿为一物,尚需进一步考证。

笔者取法于庞师,认为取石见穿为紫参用于肺癌临床是可行的。

《中药大辞典》载石见穿具有“活血散结、清热利湿”的作用,可见具有入血分的功效。紫参在《神农本草经》中云:“味苦,辛,寒。主心腹积聚,寒热邪气,通九窍,利大小便。”《名医别录》谓:“微寒,无毒。主治肠胃大热,唾血,衄血,肠中聚血,痈肿诸疮,止渴,益精。”《得配本草》曰:“苦,寒。入足厥阴经血分。破结逐瘀。通九窍,利二便,退寒热,除疟痢。”皆明确记载了紫参具有攻积聚、破瘀结而入血分的功效,与肿瘤病机非常合拍。再如《苏州本产药材》载:“治噎膈,痰饮气喘。”《江苏药材志》:“治瘰疬。”说明紫参还有一定的化痰散结、止咳化痰的效果,与肿瘤的证机亦是较为吻合。因此,临床采用石见穿代替紫参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可资参考。

在《金匮要略》中两次出现紫参,另一处即《呕吐哕下利篇》的“下利,肺痛,紫参汤主之”。紫参汤,原方两味药,紫参半斤,甘草三两。然亦是言语晦涩,让人生疑。既然《神农本草经》已经言紫参具有“利大小便”之功,为何紫参汤可以治疗下利?

陈修园是这样解释的,说:“《本草经》云:紫参主治心腹寒热积聚邪气,甘草解百毒,奠中土,使中土有权,肺受益,肠胃通畅,而肺气自安,肺气安则清肃之令行矣,何有肺痛下利之病哉。”笔者认为有些牵强。

实际上,紫参若用来治疗下利,无非是通因通用。紫参具有清热的作用,《神农本草经》载为“苦、辛、寒”之药,苦寒以坚阴止利,用于热性下利,同时甘草味甘以缓之。而今之石见穿未言明有止利之功效,因此,紫参以石见穿代仍存疑。

而紫参汤中下利的类型,金寿山先生推测“肺痛,程氏疑是腹痛之误,可从《神农本草经》紫参主治心腹积聚,寒热邪气,则此下利当指久利。久痢腹痛,则肠中有积聚,故用活血化瘀攻积之方。”金氏之言,可谓从临床得之,可资参考。

当然,孙思邈《千金要方》作“紫菀”,若从治疗“咳”症来解释,似乎是较为对症。然《神农本草经》等未明言其有治疗癥瘕积聚的作用,只言:“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去蛊毒、痿蹶,安五脏。”

因此,临床上若用于治疗肺癌之“咳”,则似乎是石见穿更妥。当然笔者认为,临证之时亦可两药合用。

7.少阳病的变证

笔者认为,泽漆汤中的黄芩、人参、半夏、生姜、甘草这几味药,是由小柴胡汤而来,针对少阳枢机而设,具有清热益胃化饮的功效,在方中的作用非同小可。

笔者试做以下说明。

从方药组成看,泽漆汤实际上是小柴胡汤或半夏泻心汤类方的变方,是在小柴胡汤基础上去柴胡、大枣,加泽漆、紫参、桂枝、白前,并重用泽漆为君药而成。小柴胡汤和半夏泻心汤皆是和解剂,半夏泻心汤应该是小柴胡汤在证候演变中的结局。而泽漆汤则是小柴胡汤证演变的另一种结局。

从泽漆汤的组成功用来看,属于寒热虚实兼备之法,因此其病机或为少阳,或为厥阴。起初可能为太阳病,病邪不解或失治,以致病邪深入。若病机层次在少阳,则属少阳邪郁久不解,同时上焦水气不利而为病;若少阳病失治,或患者素体正气不足,其邪亦可传至厥阴。因此,若病机层次在厥阴,则属外邪缠绵,厥阴水饮上逆胸胁。不管是少阳,还是厥阴,皆有痰饮为患,故重用泽漆为君,用以消水化痰。

肺癌患者出现咳喘、胸痛、胸水,往往已到晚期。而且,往往是一个慢性病程,同时又是一个逐渐消耗正气的病程,耗伤正气之后又将变证迭起。因此,从泽漆汤证角度看待肺癌发生发展的病程,符合少阳病变证的规律。

六经皆有“咳”,而作为少阳病变证的“咳”,泽漆汤中使用了白前止咳。《名医别录》载白前主治“胸胁逆气,咳嗽上气”。历代本草亦基本将白前归为止咳类。如时方中的止嗽散亦取白前降气止咳之功。而在本方中,仲景未用杏仁、五味子等惯用止咳药,而使用白前,是否亦有深意?然仲景方中,使用白前者亦只此一方,故还不能找出其使用规律。值得进一步探究。

方中为何要加桂枝一药?

显然,桂枝有很好的降逆作用,同时遵仲景提出的“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旨,桂枝合甘草,辛甘化阳,化饮降逆。如苓桂术甘汤亦是此理。

8.临证参考

泽漆汤原方:半夏半升,紫参五两,泽漆三斤(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生姜五两,白前五两,甘草、黄芩、人参、桂枝各三两。

纵观本方,方以泽漆为君,功专消痰行水,紫参主积聚邪气痰饮,以助泽漆逐水消痰之功。黄芩、半夏、生姜、桂枝、白前疏利三焦、温阳化饮,人参、甘草健脾胃以扶正气。全方共奏逐水通阳,止咳平喘,化痰散结之功。

笔者在临床上常用此方药治疗肺癌以及转移性肺癌,参考剂量:泽漆30~150g,石见穿15~30g,黄芩9~15g,白前10g,生晒参9g(或党参)15~30g,桂枝9~12g,制半夏10g,甘草6g,生姜9~24g。水煎服,每日1剂。

泽漆汤方证:肺癌或转移性肺癌,多未经手术治疗,精神状态偏弱,面色一般少华,或面色偏油腻,多有咳嗽咳痰,痰黏稠,痰色一般不黄,可见血丝或少量咯血,时有胸闷或同时有气急,胃纳往往欠佳,可见小便不利,大便一般通畅。影像学检查往往伴有胸腔积液或阻塞性炎症。舌质偏嫩,舌苔一般偏白腻,脉象偏沉或沉细。

案例 张某,男,62岁。2013年4月20日初诊。患者于2013年1月10日因“反复咳嗽咳痰半年余,确诊肺癌1周”就诊某医院,查胸部CT示左上肺占位,大小约5.1cm×4.7cm,两肺内多发结节,左肺门及纵隔多发淋巴结肿大考虑,双侧少量胸腔积液;肺穿刺活检病理示鳞状细胞癌;全身骨骼ECT示左侧多处肋骨代谢异常活跃,提示骨转移。诊断:左肺鳞癌骨转移。行TP(紫杉醇联合顺铂)方案化疗4周期,出现严重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患者拒绝再次化疗,寻求中医药治疗。

症见:面色无华,形容瘦削,咳嗽咳痰,痰白质黏,左侧胸部隐痛,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时有呕嗳,口淡无味,纳谷不香,大便稀溏,寐安,小便通畅,舌淡,苔薄腻边齿痕,脉沉细滑。辨证:肺积病,肺脾气虚,痰毒内结。治则:化痰解毒,补气健脾。方以泽漆汤加减。

处方:泽漆30g,石见穿30g,生晒参9g,桂枝12g,白前10g,姜半夏9g,制南星6g,蜂房6g,茯苓15g,炒白术12g,陈皮9g,补骨脂15g,焦山楂30g,炙甘草6g,生姜6g。14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2 周后复诊,胸痛、咳嗽、乏力、纳差等症状较前减轻,继续予以上方加减治疗。随访1年余,病情稳定。

9.泽漆可取大剂量

从仲景的原文来看,我们会发现原方中泽漆的用量非常之大,“泽漆三斤(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作为草类药物,如此之大的用量,在仲景方中实属罕见,更何况在原文中仲景并未指出用鲜品,应该是干品。李文瑞教授在《金匮要略汤证论治》中提出了泽漆汤临证参考用量:泽漆150g,半夏9g,紫参15g,生姜15g,白前15g,黄芩9g,人参9g,桂枝9g,甘草9g。先以水1500mL煎泽漆,煎取1000mL,将其他8味药纳入泽漆汁中,再煎取500mL,温服50mL,至夜饮完,可资参考。

按照仲景原意,泽漆应该先煎,取汁,再纳诸药入煎。若按一两等于15.625g(上海柯雪帆教授考证)来算,则三斤等于750g。临床可取先煎,但用量如此之大,一来不方便煎煮,二来若少量能取效则宁少勿大。毕竟为苦寒之药,量大容易伤脾胃。

本方总体来说偏于攻散,然临床上肺癌晚期往往表现出一种气阴两虚的表现,故笔者亦对此方做出相应的调整,去掉桂枝、生姜等温燥之品,改生晒参或党参为太子参,半夏改为胆南星,加沙参、麦冬、生地等气阴双补之物。

案例 顾某,男,77岁。2015年10月27日初诊。患者于2015年3月11日因“反复咳嗽咳痰半年余,确诊肺癌1周”入院。查胸部CT示右肺占位,大小约4.5cm×4.1cm,两肺内多发结节,右肺门及纵隔多发淋巴结肿大,双侧胸腔积液;肺穿刺活检病理示鳞状细胞癌。诊断:右肺鳞癌。行GP(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方案姑息化疗4周期,出现严重消化道反应,予以生姜泻心汤合大黄甘草汤加减后愈。

2015年5月18日求诊:症见面色萎黄无华,形容若憔,咳嗽咳痰,痰中带血、色暗红,每日几十口,右侧胸部隐痛,口干无味,纳谷不香,大便偏干,寐欠安,小便通畅,舌偏瘦,苔淡黄腻偏干,脉沉细微数。

辨证:肺积之病,气阴两虚而痰毒内结。治则:化痰解毒,补气养阴。方以泽漆汤加减。

处方:泽漆60g,石见穿30g,黄芩炭15g,太子参15g,胆南星6g,蜂房6g,仙鹤草30g,海浮石15g,炙黄芪30g,炒麦芽30g,北沙参12g,麦冬15g,生地15g,功劳叶30g,半枝莲30g,炙甘草6g。7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1 周后复诊,胸痛咳血明显减轻,再以上方去生地,加鸡内金、炒枳壳之属,患者乏力纳差症状逐渐得到改善,痰血次数明显减少,每日二三口,继续予以上方加减治疗。后转入局部放疗,放疗后仍以上方加减治疗2年后,予以间隔服药,有时服药3个月停1个月,有时隔日服药等,至今健在。

10.清除残余的痰毒

泽漆汤能不能用来治疗肺癌术后体内无肿瘤负荷的患者?因为根据泽漆汤证原文的描述,泽漆汤更适合于中晚期肺癌患者症状明显者,如咳嗽咳痰、胸闷气促、胸痛等。笔者认为,泽漆汤经过化裁可以用于肺癌术后的抗复发治疗。

西医一般认为,大多数经历了手术及辅助放化疗等手段治疗后的肺癌患者,不用再治疗,只需定期随访观察即可。但有众多研究资料表明,肺癌患者术后及辅助放化疗后有高达50%~70%的复发率,这也是其5年生存率只能达到15%的主要原因。近年来,众多的肿瘤学家也认为,影像学的“无瘤”并不代表血液、淋巴液“无瘤”。大量研究表明,此阶段患者很可能存在“微转移”,这就是其日后转移复发的根源。

笔者认为,肺癌患者高复发、高转移的根源在于体内残余的“痰毒”,只要“痰毒”未消,复发及转移是必然的。正因为如此,泽漆汤便成了可选之方。笔者临床上选取泽漆、石见穿、人参、半夏、甘草等主要药物,再结合患者气血阴阳的偏颇,随证治之。

若肺气亏虚者,加黄芪、白术等;肺阴亏虚者,加南沙参、北沙参、天冬、麦冬、百合、生地、鲜石斛等;血虚者,可加当归、熟地、黄精、制首乌、白芍等;脾气亏虚者,加四君子汤或合参苓白术散以培土生金;脾气下陷者,合补中益气汤;夹痰湿者,加平胃散、苇茎汤等;夹痰热者,原方不去黄芩,再合小陷胸汤、鱼腥草、金荞麦、山海螺等;病程日久阴损及阳,致脾肾亏虚者,加附子、干姜、菟丝子、紫河车、鹿角胶等。

案例 王某,男,79岁。2013年6月11日初诊。

患者于2012年11月2日因“反复胸闷咳嗽1月余”就诊当地医院,查胸部CT示左肺门占位,大小约3.4cm×3.1cm,纵隔见肿大淋巴结;肺穿刺活检病理示腺癌,EGFR未突变。诊断:左肺腺癌。予以胸腔镜手术治疗,术后予以辅助化疗2周期,患者因拒绝进一步化疗而寻求中医诊治。

症见:咳嗽少痰,神疲乏力,口干,心悸,睡眠多梦,纳差便干,小便通畅,舌淡苔干,脉细。辨证:肺积病,气阴两虚证。拟益气养阴、化痰解毒立法,方以泽漆汤加减。处方:泽漆30g,石见穿30g,太子参30g,白前10g,海浮石15g,黄芪30g,黄芩9g,麦冬12g,北五味子9g,生地黄15g,百合12g,山海螺30g,焦山楂30g,炙甘草6g,大枣15g。14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2周后复诊,诸症减轻,继续予以上方加减治疗1年余。1年后建议患者采用隔日服药法,至3年止。后患者仍不放心,亦每年服药3~4个月,至今病情稳定,未见复发征象。 DzDmd2HPP/nTv+cdoy3C4bHnEs8nrW5AHu0TgK1LVprTo/ktbWr3iqEkIF2+Tj8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