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节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一、概述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是一种脉络膜视网膜疾病,可引起特发性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局限性浆液性脱离。

CSC好发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大多单眼发病。按照病程可分为急性型、恢复型、迁延型和复发型,临床上将迁延型和复发型统称为慢性CSC。急性CSC病程通常具有自限性,常在3~4个月内自行消退,且没有明显的视力损害;慢性CSC病程≥6个月,伴视网膜色素上皮功能障碍及视网膜下积液(subretinal fluid,SRF),出现视力下降、中央暗点、视物变形等视功能障碍,可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遗留永久性的视力损害。

CSC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有研究认为病变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受损、脉络膜血管通透性增加及血管调节能力下降有关。危险因素可能与精神压力、高血压、皮质醇过量、睡眠障碍、幽门螺杆菌感染、精神疾病及A型性格等相关。

绝大多数CSC存在自限性,在视网膜下积液自发消退的情况下,提倡3个月内观察随访,而不进行任何主动干预。但对于持续SRF、视力下降、病程迁延、复发的患者应积极干预。CSC的多因素病因学促进多种治疗方式出现,包括消除危险因素、光动力学疗法(PDT)、阈下微脉冲激光(subthreshold micropulse laser,SML)、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al therapy,TTT)、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口服药物治疗等。在CSC的临床实践中,最广泛使用的治疗方法是半剂量PDT和半能量PDT和SML;TTT在慢性CSC治疗中可能是一种有效且经济的替代方案,但需要更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解决有关TTT参数、长期疗效和安全性的问题;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其费用昂贵,可用于慢性CSC继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治疗;口服药物治疗,如抗雄激素药物、利福平和褪黑激素等,由于缺乏大规模的前瞻性和对照研究,目前并未成为CSC的治疗选择,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CSC属于“视瞻昏渺”“视瞻有色”“视直如曲”范畴。最初见于《证治准绳》,其云:“视瞻昏渺证,谓目内外别无征候,但自视昏渺,蒙昧不清也。”又云:“视瞻有色证,非若萤星、云雾二证之细点长条也,乃目凡视物有大片甚则通行。”《秘传眼科龙木论》云:“初患之时,眼蒙昏暗,并无赤痛,内生翳膜。”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视物变形、模糊、变小。中医认为本病主要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其发生主要归因于肝经湿热、脾虚湿泛、肝肾阴虚等。 43xb9RJGhjGI4iYrjeV+SHKOYY8B/vYF+M3cbfL8630IVpEE8tIyO8TmbwKm5nr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