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葡萄膜炎

一、概述

葡萄膜炎是一组累及葡萄膜、视网膜、视网膜血管及玻璃体的炎症反应性疾病。可见于各年龄段患者,常见于青壮年。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诊断及治疗棘手,易反复发作,为全球性主要致盲眼病之一。

根据病因,国际葡萄膜炎研究组将葡萄膜炎主要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葡萄膜炎、伪装综合征和其他特发性四类。非感染性葡萄膜炎为最常见类型,自身免疫性炎症反应导致眼免疫微环境的稳定被破坏,是引起其发生及加重的重要机制。感染性葡萄膜炎又分为化脓性葡萄膜炎与非化脓性葡萄膜炎,化脓性葡萄膜炎主要病因为细菌感染,非化脓性葡萄膜炎病因包括结核、梅毒、弓形虫及病毒等感染。中国葡萄膜炎临床谱系调查研究表明,约44.8%患者不能明确病因和类型,在可以确定病因的葡萄膜炎患者中,VKH综合征、白塞综合征和特发性前葡萄膜炎最为常见,约占所有葡萄膜炎的1/3。由于感染性葡萄膜炎和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治疗方法大相径庭,在病因未明确情况下,经验性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极有可能适得其反,延误病情。获取眼内标本(房水或玻璃体液)并进行实验室检查,作为新的辅助检测手段,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临床诊断率,有利于指导精准治疗。

葡萄膜炎主要治疗方法有糖皮质激素、睫状肌麻痹剂、非甾体消炎药及免疫抑制剂等,但效果仍不能让人满意。某些特定类型的非感染性葡萄膜炎,尤其是难治性葡萄膜炎,对皮质类激素治疗应答不佳。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新型生物制剂如干扰素(IFN、IFN-α、IFN-β、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阿达木单抗、依那西普、戈利木单抗)、基因治疗等手段在葡萄膜炎治疗上方兴未艾。

急性葡萄膜炎在《中医眼科学》中称为“瞳神紧小”,慢性葡萄膜炎在《中医眼科学》中称为“瞳神干缺”。宋代的《秘传眼科龙木论》中首次出现关于“瞳仁干缺”的记载:“此眼初患之时,忽因疼痛发歇,作时难忍,夜卧不得睡,即瞳仁干缺。”详细地描述了本病目珠疼痛的症状。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首次提出“瞳神紧小”的病名。“瞳神干缺”多为“瞳神紧小”失治误治,或因病情迁延所致,二者同为黄仁病变,“瞳神紧小”为急性期,“瞳神干缺”为慢性期,二者在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方面很难分开。本病多因外感风热,内侵肝胆;或外感风湿,郁久化热,或素体阳盛,内蕴热邪,复感风湿,致风湿与热搏结于内;或劳伤肝肾或病久伤阴,肝肾阴虚,虚火上炎。以上诸种因素皆可导致邪热灼伤黄仁,使黄仁展而不缩,以致瞳神紧小。若火盛水衰,阴精耗涩,瞳神失于濡养,则干缺不圆。中医的治疗思想是从整体出发,辨证施治,标本同治,调理全身正气,祛邪外出,同时可采用内外同治之法。内治法以祛风清热、清肝泻胆、滋阴降火等为主,祛风清热、清肝胆实火的代表方有抑阳酒连散、龙胆泻肝汤等,滋阴降火的代表方有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等。本病在内治的同时,必须重视局部外用药物,及时散瞳,以防瞳神干缺。 ryT698a7/R93pNUd8MjPueTHhc4xC3HKyrzVclRLHdPlycn5EZoVtPi9WiAsmTV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