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病常发于婴幼儿,常单发或多发,病情反复发作,部分患儿虽然经手术切除仍可复发,患儿年龄小,手术通常需要全麻,不少家长不愿意让患儿接受手术治疗。
因该病位于上下胞睑,属肉轮,内应于脾胃,患儿由于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进而运化失职,致使痰湿蕴结,隐伏于上下胞睑之中,如遇外感,或过食辛燥黏腻发物,或热带旅游,或哭泣等,而诱发胞生痰核。以下临床特点即可证明其与伏邪有关。
(1)不少患儿经用中医治疗后不久,快则2~3日,即出现另一只眼突发肿结,而且发展很快,突出皮肤面。中药作用为托里透脓,此即促伏邪外出。
(2)小儿肿结往往发展很快,3~5日,即肿结由胞睑内很快突出皮肤面。很少有痛痒等自觉症状,照样玩耍,饮食不减。
(3)本病有复发趋势,尤其是术后不久,其原因即是排邪未尽。
(4)往往小儿发生该病,不治而肿结自消,如遇外感、伤食、新去托儿所等,而原来已愈之肿结突然于原位再度高隆肿成,而且病势发展很快。此即伏邪诱发而出之故。
(5)原来眼睑肿胀隐于睑内变化不大,经外敷中药后很快高隆外出、破损。
(6)原来肿结经中医治疗后破溃、消退,继续外敷,则肿结再度变大、破损,可多至数次而后平复者。此乃伏邪外透逐渐排除之故。
(1)上睑:内眦发病率偏高,但由于发病隐匿,往往被忽视而未诊治。其病位常于内眦近鼻侧,可扪及一粟粒大小肿结,边界清楚,皮肤表面稍隆,皮色不变,或不明显,极少肿结突出皮肤面,肿结相对的睑内,多形成扁平红色肉芽,经治往往可以吸收,不留瘢痕。但肉芽吸收比较缓慢,一般2~3个月。
眼睑中部发病率中等偏上,常在近睑缘睫毛根部隐匿出现一秫米大小肿结,其色偏红,数日后,该肿结即高隆突出皮肤面,光滑饱满,往往数日即形成脓头而流出少量黏稠物或夹有血液,继则肿节明显变小。再行热敷,其病灶可再度变大破溃,亦有肿结变成褐紫色,甚者可破溃反复3~4次,破溃后创口收敛萎缩而平复。病程为1个月左右。
如发于上睑偏中,则可见绿豆大小肿结,界限清楚,往往皮色不变,肿结相对的睑内可见扁平肉芽肿,或舌样息肉,也可形成扁平囊肿,经治疗睑内肉芽往往逐渐吸收平复,舌样息肉可自行脱落,呈凹陷样,继则平复。肿结突出皮面者较少。即便突出皮肤面形成肉芽,外敷同样可以破溃流出分泌物,而逐渐平复,不留瘢痕。其疗程一般为1个半月。
外眦部发病率中等,常发于外眦外端,初则自觉患部不适,继则高隆突出肿结,如红小豆大小,皮色偏粉红色,经治疗后则突出皮肤面,继而肿结破溃,形成肉芽,流出黏稠白色分泌物后变小,也可反复破溃1~2次,后逐渐变小萎缩,直至平复,不留瘢痕。亦有在外眦末端突出一舌状息肉,甚则息肉呈纺锤样脱出,经治疗息肉可脱落。一般疗程为2个月。
(2)下睑:内眦部发病率中等偏下,可见内眦睑内下方隐见数个大小不等囊样肉芽,经治疗肉芽往往破溃变小,直至平复。也有极少患者于内眦下方皮肤高隆秫米大小肿结,经治疗可破溃形成肉芽,继而流出少量分泌物而逐渐萎缩,不留瘢痕。疗程一般2个月。
下睑中部发病率中等偏下,常于下睑中部隐见一绿豆大小肿结,睑内高隆相对明显,睑外一般皮色不变,或稍饱满,经治疗肿结可能从睑内溃破,呈火山口样,继则平复。亦有患者睑内有散在多个囊样肉芽肿,逐渐吸收。也有肿结穿透皮肤,逐渐破溃萎缩,不留瘢痕。病程大致2个月。
外眦部发病率中等偏上,常下睑外眦皮肤面形成紫红色扁平肉芽肿,少数高隆肿胀,肿结大小如小黄豆,多数无自觉症状。经治疗肉芽或肿结可破溃,流出黏稠血色分泌物,继续外敷溃口可逐渐变小,直至平复,瘢痕极不明显,皮肤面仅留色素沉着,数日后平复如常。疗程2个半月。
(3)治疗特点:祁老治疗小儿霰粒肿,治疗手段是内服、外敷,辅以外涂中药眼膏。小儿用药必须由家长耐心执行而且要遵循医嘱,尤其是用药方法,一定要让家长明白用药事项、涂施药膏方法、口服药物用法、饮食禁忌等。该治疗方法关键在于患儿家长愿意坚持,坚信不疑,遵守医嘱。
霰粒肿发病于外,但其因在内,因此必须辨证用药。内服药应调脾,以炒三仙为君(视患儿体征可选生或焦),用药平和,忌峻补与苦寒。外敷则托毒排脓,生黄芪之功不可没,辅以散结,且在方中伍以引经之药。从治疗手段上看,似乎全照模板,千篇一律,其实祁老施治不忘辨证,患儿体质偏弱者用西洋参、山药、白术,便秘者取便干1号或2号方。兼有杂症者,如外感发热、咳嗽、厌食、盗汗、少睡、鼻血及目眨者,宜于内服中伍用相应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