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学习目的和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继承发展的。中医传统文化,是无数人用自身的终身感悟沉积下来的文化精髓,对个人和中医事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大指导意义,需要传承和发展。

一、提高素质与能力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文明成果的体现,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的总体。

(一)道德素质的提高

一个民族如果缺乏以人的理想、道德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而道德素质的现代化,离不开文化的现代化。

“医乃仁术”,中医教育素以人文和科学教育并重著称。古代医家选择徒弟非常注重其人品,拒绝为谋私利而学医的人,《省心录》就有“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的说法。传统中医学极力推崇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视德为首,“医乃仁术”是千百年来人们一致认可的医学定义。古代医家坚持“德为上、道为本”的主张。修身立德、名节为上的人生旨趣,与儒家的“仁爱为本”、道家的“少私寡欲”、佛家的“去欲、无欲”等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正在兴起,青少年更加珍视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日益受到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二)知识的拓展

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志。钱学森认为:创造性思维往往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式的交叉渗透中产生。20世纪50年代,英国著名小说家兼科学家查尔斯·珀西·思诺在剑桥大学做了题为《两种文化》的演说,在这次演说中,他第一次谈到文、理之间的分界:“我认为整个西方社会的精神生活已经日益分裂成两个极端,学文的知识分子为一个极端,而科学家则为另一个极端,这两种人互相缺乏了解,形成一个鸿沟,这种文化的鸿沟不仅仅是美国独有的现象,它存在于整个西方世界。”中医学的理论与中国古典哲学同属于一个体系。例如,沈括作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式”人物,同时又是非常有素养的文学家,所撰《良方》(与苏轼所撰《苏学士方》合编为《苏沈良方》)也是中医学的重要著作。

(三)思维模式的转变

思维模式是文化的表现,也是个人素质的表现。人的素质是在不断的内化与外现中推进的。而作为素质的东西,实质上就是去掉一切外在的东西之后,潜藏于人的身心之中的品质因素。正如物理学家劳厄所说:“重要的不是获取知识,而是发展思维的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经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的东西。”这种剩下的东西是什么,就是对待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思维模式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即素质。从这一点来看,思维模式和思维方法也是素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必然有其独特的思维方法,要继承和发展中医学,就必须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其根本,破解其中的奥秘。

二、继承和发展中医学

中医学本身是一门多学科交叉、渗透、综合的科学,奠定其基础的《黄帝内经》是集医学、易学、天文、农学、相术、地理、物候、儒家和道家思想于一体的伟大著作。中医学早已形成的医学模式——整体观念、完善而独特的理论体系、灵活而科学的辨证方法,都牢牢地植根于中国古代的哲学理论、思维模式等传统文化体系之中。中医学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在某些方面又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学习传统文化与发展中医学二者相得益彰。如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与中国文化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再如明代医家张介宾《类经附翼·医易义》道:“宾尝闻之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每窃疑焉,以谓易之为书,在开物成务,知来藏往,而医之为道,则调元赞化,起死回生。其义似殊,其用似异。且以医有《内经》,何藉于易?舍近求远,奚必其然?而今也年逾不惑,茅塞稍开;学到知羞,方克渐悟。乃知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己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而不知易乎?”足以说明这门课对中医专业的重要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医学本身就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不仅渗透和表现于中医学,还直接参与和它有关的概念、范畴乃至整个理论体系的构建。中医理论的许多概念和原理是古代哲学的直接应用。用哲学的“阴阳”解释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用“五行”的特性来分析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传统文化有关天文、历法等方面的知识也被引入中医学的“五运六气”“子午流注”等学说中。事实上,传统中医教育的目的、教学内容等无不渗透着传统文化,所以有人断言“孔子仁学造就了古代名医”。既然如此,传统文化在塑造当代名医方面必然有其特殊的功用,这是值得现代中医教育认真挖掘的内容。 jPcGz/3tqjH7dLaZwTxFSbOZhqQKiB8Wq9IpncXodsfgvptMaw/M/qwFtqEOIDo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