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断渗透到中医学中,深深地影响着中医的发展,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水乳交融的密切联系,中医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沃土,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围绕健康、疾病、医药进行认识和实践,由此创建的一系列成果及其经历的过程形成了中医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的影响可以说是全方位的。一是对人与自然的理解。中医的观点与传统文化是一致的,如天人相应、五行生克、阴平阳秘等,医学理论来源于传统文化。二是中医修身养生观汲取了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中庸、中和观,道家的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祸福相依观,佛家的随缘任运、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空无超然观等。三是中医对病理的认识与治病的方法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不管是藏象兼治、丹药医方,还是望闻问切、推拿针灸等无不有传统文化的理念在其中,如“平人不病”“阴平阳秘”等就是传统文化“中和”的理念。第四,中医的一些名词也受传统文化影响。比如《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中庸”“中和”,一切以“平”为好。老子曰:“损有余而补不足”,经过“损”和“补”,恢复到“平”,中医治病就是如此。中医的最高境界是“致中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结就要散,逸就要劳。以平为期,以和为重。《素问·平人气象论》云:“平人者,不病也。”即阴平阳秘、气血调和、身心和谐就不会生病。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云:“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中医的根本精神首先是治人,其次才是治病。“治人”,人不仅自身要和谐平衡,包括阴阳气血、五脏六腑、寒热表里等,而且人与人之间要和谐,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衰,决定着中医药文化的发展状况。中国传统文化就像一片土地,中医药文化就如同这片土地上生长的树木。土地肥沃,营养丰富,树木就会枝繁叶茂,茁壮成长;土地贫瘠,树木生长难以茂盛。从中国近代史看,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受到了严重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已被破坏得七零八落,以至于现在许多国人,特别是一些年轻人传统文化知识缺乏,不了解,也不懂中医药防治疾病的常识。如果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作底蕴,就不可能建立起有自身特色的中医学理论体系,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单纯谈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文化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难以长远发展。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一个民族的兴衰,首先是其民族文化的兴衰。中华民族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振兴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振兴,有利于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一良好机遇,遵循中医药文化的发展规律,丰富中医药文化的内容,加强中医药文化的普及和宣传,弘扬中医药文化,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