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全球化和各种内外部挑战,公司必须提高反应水平。灵活性增加了组织、流程和系统的反应能力,但只有几个方法能够实现。除了一开始把灵活性内嵌到系统中,其他提高反应水平的方式都有很高的成本。
要想在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应对市场的波动,需要一个新概念。
这个概念被称为敏捷,在20世纪90年代初被引入美国汽车行业。美国国防部要求理海大学(Lehigh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提出一个愿景、一个概念框架和一系列建议方案,用于创建有效的工业基础设施。作为这项工作的成果,理海大学艾柯卡研究所(Iacocca Institute)发表了题为《21世纪制造企业战略:一个领先的行业观点》(“21st Century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Strategy:An Industry-Led View”)的报告。在这一篇报告之后,更加深入地探索敏捷概念的敏捷论坛(AgilityForum)诞生了。
为了处理易变市场中的客户需求,一种新的制造范式,即敏捷制造,被开发出来。敏捷制造整合了各种柔性生产技术,从全面质量管理、“准时制”生产和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中吸取了经验。
高曼(Goldman)和内格尔(Nagel)在1993年将敏捷定义为在不断变化、不可预测的竞争环境中,对不可预见的全球市场变化做出快速反应的能力;在全球市场中,低成本、高性能、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对客户来说是根本性的需求。
之后,又有若干关于敏捷制造和敏捷企业的书相继出版。随后,敏捷这一概念被扩展到供应链和商业网络中。近年来,许多研究人员分析了IT如何支持业务敏捷,以及敏捷如何提高信息系统性能。
IT是业务敏捷的关键资产,也是可能阻碍或促进业务敏捷的重要能力。经过多年发展,IT已经变得相当成熟,能够极大地优化并使用昂贵且有限的技术资源,角色和关系也已经确定。IT已经成为标准化和广泛共享的知识,并由于规模经济降低了其成本。
本书基于三个不同视角的研究流派,介绍了IT能力和组织敏捷(绩效)之间的关系。根据第一个流派的观点,IT能力不是必要的,也不妨碍公司的敏捷表现。第二个流派的观点是IT能力有助于提高公司的敏捷(绩效)。第三个流派认为,IT能力有助于提高公司的敏捷(绩效),但那是在有限的条件和情况下。本书将提供与第三个流派相关的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