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章
企业行为概况

企业是一种以获利为目的、开展各种经营活动的组织。从短期看,企业会以自身资本存量和土地储备为前提,投入劳动力、原材料等展开生产经营活动。对于投入的劳动力,企业会通过对可调整的短期非正式聘用和基于合同的长期正式聘用进行组合搭配,以实现成本的最小化。

企业还会从长期经营的视角决定资本存量水平。如果预计未来需求可期、利润可期的话,企业会进行设备投资,增加资金储备。此时,企业的长期预测会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起到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如果新技术开发、成本消减活动等取得成功的话,就能扩大市场份额,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赢利机会。同时,新技术的开发还与新产品的生产制造紧密相连,因此,研发投入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要在设备和研发方面投入巨额资金,企业还必须决定筹集资金的方式——是使用企业内部资金,还是通过银行贷款、发行公司债券、股票等筹集外部资金。此外,企业还会面临资金管理问题,也就是对企业获得的利润该用何种金融资产进行管理的问题。

在本书中,我们会对日本企业多方面的行为进行实证分析,重点是从出口活动、设备投资活动,以及未来的预测形成等方面展开分析。作为后续分析的前一阶段,本章主要根据日本财务省《企业法人统计年报》的内容,概述日本企业的活动。通过对企业2000年以后的行为和之前的行为进行对比,希望能够明确其特征。另外,还会按照制造业和非制造业,讨论不同行业间企业行为的差异。同时根据需要,还会关注不同规模间企业行为的差异,会谈及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中小企业间企业行为的差异。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及其业绩

我们先从企业活动的代表性指标,即实际销售额开始。图1-1显示的是日本企业实际销售额的变动趋势。实际销售额是名义销售额除以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指数。20世纪80年代,制造业和非制造业的实际销售额都呈现稳步增长态势,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增长趋势画上了休止符,制造业和非制造业的实际销售额都维持平稳状态。之后的2003-2007年,被称为“失去的十年”恢复期,实际销售额又继续增长,但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又大幅减少。之后,非制造业的实际销售额逆势上升,但制造业还保持平稳状态。

用人状况的变化

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来说,劳动力是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之一。我们看一下企业用人状况的变化。从图1-2中可以看出,日本制造业和非制造业的从业人数变动之间有较大差异。20世纪80年代,两个行业的从业人数都在增加,但1994年以后,制造业从业人数持续减少。1994年的从业人数是1281万人,2018年已跌破1000万人,下降到946万人。与此相对,非制造业的从业人数自1980年以后持续增加,这一趋势一直持续至今。在“失去的十年”开始的1991年,非制造业的从业人数是2471万人,截至2018年增长到3361万人。

图1-1 日本制造业、非制造业实际销售额的变动趋势

资料来源:日本财务省《企业法人统计年报》。

图1-2 日本制造业、非制造业从业人数的变化

资料来源:日本财务省《企业法人统计年报》。

如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制造业和非制造业在从业人数的变化上存在较大差异,而且用人模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图1-3显示的是除去公司董事后,对公司员工按性别划分,非正式员工和工人的占比变动图。1984年以后,不论性别,非正式员工和工人的占比都呈现趋势性上升。详细分析这一变化可知,非正式员工和工人的男性占比在1984-1994年期间持续缓慢上升,其后一直到2014年急速上升,1994-2014年的上升幅度为13.5%。女性方面,1984-2014年的30年间基本维持相同幅度持续上升。非正式员工和工人的占比,1984年为29%,2014年为57.7%,几乎成倍增加。2004年以后,非正式员工和工人的男女占比都在缓慢增加。非正式员工和工人占比增加这一现象,不仅是“失去的十年”,21世纪也一直存在。由此我们得知,作为企业重组活动的一个环节,企业正在推进由正式聘用到非正式聘用的结构性转变,以达到降低劳动成本的目的。

图1-3 日本企业按性别划分的非正式员工和工人占比

资料来源:日本总务省统计局《劳动力调查》。

此外,非正式聘用率的分散在不断扩大。我们以日本产业生产性数据库 (Japan Industrial Productivity Database,简称“JIP数据库”)发布的不同部门临时员工占比数据为基础,计算了不同部门的临时员工占比偏差。使用JIP数据库1994-2015年99个部门报告的临时员工占比,计算出的部门间标准偏差为1994年8.3%,之后持续缓慢上升,2015年达到12%。不同产业间用人形态的多样性特征不断凸显。

我们来看一下与企业聘用情况相关的劳动力市场特征。图1-4显示的是反映日本劳动力市场供需状况的失业率波动趋势。2002年达到峰值(5.5%)后,失业率开始下降。由于全球经济危机导致经济形势恶化,2008年秋至2009年夏失业率上升至5%左右,但此后一直持续下降。2017年2月以后,已降至2%左右,出现了接近充分就业的情况。

图1-4 日本失业率的变化

资料来源:日本总务省统计局《劳动力调查》。

如果劳动力供求紧张,劳动力市场的工资率应该会上升,但是日本的实际工资指数却在持续下降。图1-5显示了员工数量30人及以上商业机构的实际工资指数,分为现金工资总额和固定工资。1984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两个指数都在稳步上升,之后却出现了不同的走向。固定工资增速虽然放缓,到2007年一直持续上升,之后才开始减少。现金工资总额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一直在下降。

两个指数的不同走向表明,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007年,固定工资的上升与奖金等特殊工资的减少相互抵消了,现金工资总额在下降。2007年以后,现金工资总额和固定工资均有所下降。尽管劳动力市场供求紧张,但实际工资水平却下降的原因之一是,低工资水平的非正式聘用代替了高工资水平的正式聘用。

图1-5 日本实际工资指数(员工数量30人及以上的商业机构)

资料来源:厚生劳动省《每月劳动统计调查》。

销售利润率的变化

图1-6显示的是日本企业销售利润率的变动趋势。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20世纪90年代制造业和非制造业的销售利润率都较低,但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2007年间,企业的销售利润率情况有所改善。1998年,制造业的销售利润率为2.51%,非制造业为1.57%;2007年有所恢复,制造业为4.53%,非制造业为2.53%。尽管在2008年和2009年,企业销售利润率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有所下降,但之后有明显改善。2018年,制造业的销售利润率为4.62%,非制造业为4.33%。非制造业的水平大大超出了2007年的基准。

设备投资的变化

收益率的改善是否促进了设备投资,使企业扩充生产设备呢?将设备投资计入期初净资本存量,从中扣除折旧费后,得到的就是期末净资本存量。图1-7显示的是日本企业净资本存量增长率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制造业和非制造业的净资本存量增长率在1991年达到峰值后持续下降;2003-2007年,虽然出现短暂回升,但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再次大幅下跌;2009年后,终于开始增加但增速依然较低。

图1-6 日本企业销售利润率的变动趋势

资料来源:日本财务省《企业法人统计年报》。

图1-7 日本企业净资本存量的增长率变化

资料来源:日本财务省《企业法人统计年报》。

日本政策投资银行每年会以注册资本10亿日元以上的大型企业为对象,开展《全国设备投资计划调查》,了解其投资动机。正如我们之前看到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设备投资增速放缓,与此相应的投资动机又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呢?投资动机可分为:产能提升、新产品或产品精细化、合理化或省力化、研发、维护或维修、其他等六个方面。图1-8显示的是日本制造业和非制造业产能提升占比的变化情况。

图1-8 日本制造业、非制造业产能提升占比情况

资料来源:日本政策投资银行《全国设备投资计划调查》。

1978-2001年,制造业的产能提升比例虽有波动,但一直保持在20%左右的水平,之后到2007年出现了大幅上升。21世纪前期是日本从“失去的十年”中逐步恢复的时期,不难想象,这一时期由于预期需求的增加,产能扩张投资也随之相应增加,这也与2003-2007年资本存量增长率的上升高度吻合。

非制造业方面,产能扩张投资比例在1978-2004年一直呈下降趋势。1978年,产能扩张投资占比为72%,2004年下降到42%。此后,与制造业相同,虽然在2007年有所上升,但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又暂时下降,2010年后呈上升趋势。

如果预计未来需求增加,企业可能会考虑增加产能扩张投资;反之,则会维护现有设备不变的状态。在非制造业中,产能扩张动机、维护和维修动机合计占投资的70%左右,但是在制造业中,仅占总投资的50%左右,这表明制造业投资动机多样化的特征。例如,新产品和产品精细化动机,可以被认为是为了培育新需求而进行的投资,近年来占比一直在15%左右。

对于制造业来说,研发动机也很重要。非制造业的研发动机不足1%,但制造业却在10%左右。在会计分类上,企业的研发投资归为无形资产投资。下面基于JIP数据库,我们概述一下日本企业无形资产的投资状况。

JIP数据库将无形资源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信息化资产。信息技术投资对应软件投资,包括订单、包装软件和自主开发软件。第二类是创新资产。创新资产投资包括科学、工程研发投资、矿产勘探投资、版权和商标权的收购,以及其他产品开发或设计研发投资。第三类是经济竞争力资产,包括品牌资产、企业固有的人力资本和组织改制投资。

我们比较一下无形资产投资与有形资产投资的规模。1995年,研发、计算机软件、矿产勘探和评估方面的实际投资占实际投资总量(不包括住房)的16.2%,而且这一占比每年都在上升,2015年已达27%。按存量计算,研发、计算机软件、矿产勘探和评估的净资本存量份额从1995年的8%上升至2015年的10.4%。

图1-9显示的是实际无形资产存量增长率在制造业和非制造业中的变化情况。无论哪个行业,增长率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都超过了10%,20世纪90年代初期大幅下降,此后维持2%左右的低速增长。全球金融危机之后,陷入了负增长的状态。

图1-9 日本制造业、非制造业无形资产存量增长率

资料来源: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JIP数据库。

1985-2012年,从不同行业的无形资产存量来看,创新资产存量在制造业中占有压倒性的比重,占比经常超过85%。经济竞争力资产存量占比在1985年超过10%,但之后逐年下降,2012年已降至4.3%。与此相反,信息化资产存量占比从1985年的2.8%上升至2012年的9%。

非制造业方面,创新资产存量的占比虽然没有制造业那么高,但也一直在60%左右。与制造业相同,经济竞争力资产存量占比也在逐年下降,信息化资产存量占比在不断提升。非制造业的经济竞争力资产存量、信息化资产存量的占比在1985年分别为24.8%和9.5%,在2012年分别为12.5%和22.1%。

从增长核算看日本经济

生产函数表示的是企业实际产值与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技术关系。如果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在决定生产要素投入量时,会让每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效率等于实际投入价格。增长核算分析就是根据该条件,描述产量增长率与生产要素投入增长率之间的关系。产量为X,劳动投入量为L,资本投入量为K,中间投入量为M,TFP为全要素生产率,则式(1-1)成立。

式中, S L S K S M 分别表示劳动成本、费用成本、中间投入成本的成本份额, S L + S K + S M =1成立。

式(1-1)等号后,第1项表示劳动投入对产量增长率的贡献,第2项表示资本投入对产量增长率的贡献,第3项表示中间投入对产量增长率的贡献,第4项表示全要素生产率对产量增长率的贡献。

图1-10显示的是基于式(1-1)得到的制造业和非制造业中,各生产要素对产量增长率的贡献。以每5年为期对1970-2015年进行划分,分析每个区间的增长核算,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依托科技的进步,我们可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率进行测算,比如对提高生产力、产量增长的贡献率等。

制造业方面,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的1975-1985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一直在1%以上的水平运行,为产量增长做出了贡献,但需要关注的是泡沫经济破灭之后。1995年以来,在中间投入和劳动投入一直为负增长的情况下,全要素生产率增速表现出了超过这些负增长的正增长趋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产增速的下降。

与全要素生产率在制造业中的作用相反,非制造业方面,泡沫经济破灭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却阻碍了生产的增长。1990-2000年、2005-2010年的15年间,全要素生产率一直为负增长。如此看来,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对产量增长的贡献率会因行业不同存在较大差异。

图1-10 基于产出的增长核算分析

资料来源: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JIP数据库,作者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企业的金融活动及其特征

企业财务状况

图1-11 日本制造业、非制造业资本充足率的变化

资料来源:日本财务省《企业法人统计年报》。

21世纪除了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企业的收益率有所回升,企业的财务状况也有所改善。正如我们在本书序中介绍的,无论企业规模大小,制造业和非制造业的银行借款比例均在下降。此外,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也在上升。图1-11显示的是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资本充足率的变动趋势。在制造行业中无论规模大小,资本充足率都在上升。特别是1998年金融危机以后,中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上升趋势明显。同时,非制造业中无论规模大小,1998年以后资本充足率都在一路飙升。由此可见,无论行业和规模,企业的财务状况在进入21世纪后都在明显好转。

资金过剩或不足的情况

图1-12 日本制造业、非制造业储蓄投资差额占比

资料来源:日本财务省《企业法人统计年报》。

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资本存量增速一直处于低位运行,设备投资的下滑也体现在企业的储蓄和投资差额上。储蓄投资差额,即公司的储蓄额减去投资额,表示资金过剩或不足的情况 。图1-12显示的是储蓄投资差额占总资产的比例,制造业和非制造业分别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和后期开始转正,这就表示企业处于资金盈余状态。2000年以后,储蓄投资差额不断扩大,表明企业内部积累了大量的盈余资金。

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后,现金存款占销售额的比例上升,表明企业持有现金存款的意愿越来越强,这一倾向在中小企业中表现尤为明显。制造业中小企业的现金存款占销售额比例在2008年以后、非制造业中小企业的这一比例在2007年以后都出现了激增,表明交易动机之外的现金存款需求在不断增加。

本章小结

通过本章分析我们发现,进入21世纪之后,日本企业的行为模式与前一时期相比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制造业方面从业人数正稳步下降。此外,无论何种行业,非正式员工的比例都在增加。自金融危机以来,企业通过这种方式成功地降低了劳动成本、提高了销售利润率。但是,仅从销售利润率的改善来看,无法说企业已经成功走出了长期低迷的状态,因为企业采取行为时的谨慎态度依然没有打破。为了满足企业未来需求的资本存量增速较低,储蓄投资差额持续为正,企业仍有盈余资本。但是,以中小企业为中心,超过交易动机的现金存款量在不断增加。此外,非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持续低迷。

对于寻求走出“失去的十年”的日本企业来说,很难说它们已经恢复了活力,而且这一状况还会持续。从下一章开始,我们将从实证分析的角度阐明日本企业复苏缓慢背后的原因。 wBdv3DfywHIzo0GvOu8XBQ1eF5DId8KLxB+2pVPUpQw8tvz3wAHTUO5Xkcb6rE2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