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VUCA时代,消费特点发生了很大变化,消费者偏好趋向于多样化、个性化。从消费需求的结构和趋势来看,消费者呈现出从注重量的满足向追求质的提升,从有形物质产品向更多服务消费,从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逐步转变为个性化、多样化消费等一系列转变。
对于适合当下消费者口味的产品,可以短期内大量销售,但是对于过时产品或者不符合消费者口味的产品,降价也卖不出去。企业需要从大批量模式转变为小批量、多品种化的模式。而且,由于产品生命周期大大缩短,产品更新迭代非常快,企业的产品开发、上市推广、采购管理等环节也会发生很大变化。
铅笔道研究院在其发布的《2019年新消费新风向》报告中,把我国的消费发展分成了三个阶段,三个阶段有着明显不一样的消费特征。
第一阶段是2012年之前,国家大力刺激消费,把消费视为拉动经济的新引擎。该阶段消费主要以生存型消费为导向,生产和服务活动主要围绕吃、穿、用等生活领域,即以功能性产品为主。最有代表性的是方便面,另外还有以淘宝为代表的电子商务领域,在这一时期都取得了蓬勃发展。
第二阶段是2012—2018年,我国消费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汽车消费、信息消费、个人信贷消费成为必需品,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从“生存型”过渡到“享受型”。于是,企业试图通过新品牌、新渠道、新营销构建起与消费者的新联系。例如,喜茶、奈雪成为新茶饮领域的标志性品牌;以名创优品、优衣库为代表的快时尚品牌迅速崛起;以天猫、网易严选为代表的线上平台完成蜕变。
第三阶段是2018年以后,消费进入个性化消费阶段。所谓“新消费”,其实主要是为了区别于传统工业时代的消费。在这个阶段下,消费者获取某一商品不再是单纯为了产品本身,更多是从满足心理需要的角度出发。不仅如此,消费者还越来越重视个性化、深度化的产品和服务,讲究消费行为的唯一性和标新立异。简单地说,产品不仅要足够好,还要有足够的温度。相比于“物美价廉”,“高质高价”的商品更加容易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换言之,单纯试图通过“低价”或者“高性价比”打动消费者,显得越来越失效。
在大众消费阶段,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更多是“耐用”。但随着品牌意识和消费者意识的觉醒,消费者的口味和偏爱变得越来越难以琢磨,或者说变得越来越挑剔。相比于性价比,品质化和个性化更为重要。
在过去大批量生产时代,企业考虑的更多的是如何做到产销平衡,把企业的产能尽量释放,必要时进行降价促销。企业的计划模式通常是推式生产模式,即根据自己的信息和判断,预测需求,制订大生产计划。
但现在这种推动式生产模式暴露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对采用这种模式的企业来说,企业的主生产经营安排基于销售,企业的主生产计划安排基于销售预测,根据预测的需求订单和成品库存,安排企业的主生产计划。所以,采用推动式生产模式的企业的库存会占用大量的资金,影响企业的现金流。最要命的是,如果市场需求发生了较大变动,成品库存就会变成一堆废品,因为很多产品都是客户定制的,没有市场通用性,无论多便宜都没有人要。
所以,想做到敏捷供应,就要以消费作为起点,拉动整个供应链进行生产,即只生产能销售的产品。在拉动式生产模式下,企业的主生产计划安排基于销售订单,即企业对销售订单的需求进行分析、整合、调节后,合理地安排出生产计划,避免形成呆滞库存。
企业存在的目的是满足客户的需求,在新消费时代,企业务必加强对消费者的了解,并且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变动,改变过去以生产厂商为核心的模式。简单来说,就是企业一切以消费者为中心,想方设法地为消费者创造新的消费环境。在流通环节,中间环节会被不断压缩甚至被取缔;在生产环节,企业也要参与其中进行管理,并且根据用户需求定制生产;在销售环节,商店不再简单地扮演展示区的角色,而是营造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消费者可以追根溯源。
我们在辅导一家陶瓷企业时问过他们一个问题:谁是我们的客户?经销商是不是我们的客户?买我们陶瓷给家里装修的消费者是C端客户,建筑公司、装修公司、商场、酒店等,这些是B端的客户。这些答案其实都没错,但从供应链角度看,最前端的是我们最终的消费者,也就是使用我们产品的人。例如去逛商场的人,他们从来没有向我们下单买瓷砖,但他们却在感受着我们的瓷砖带给他们的审美享受和购物环境体验,他们才是真正的消费者。
所以,完整的供应链需要把最终消费者纳入考虑,整条供应链是被终端的消费需求拉动的,也就是我们说的需求连锁。然后,从产品开发、供应商供货、生产制造、物流配送到销售端交付产品和提供服务,每个环节都进行价值增值,这就是供应链的价值连锁。
为什么这么强调最终消费者呢?因为只有最终消费者愿意埋单的产品才是有价值的,即使他们不是直接下单买瓷砖的人,但他们是实际使用的人,这个大家理解吧?而且现在的消费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所以怎样有效地捕捉到这些消费动态,并且实时地传递给供应链各个环节,从而快速地做出反应,这就是敏捷供应链的基本思路,如图1-1所示。
图1-1 消费者是供应链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