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二

2021年,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1850-1900年)升高了1.1℃,大气中二氧化碳(CO 2 )的年平均浓度超过了410ppm(1ppm=0.0001%),平均海平面自工业化以来上升了0.3米。种种迹象表明,全球气候正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这已成为21世纪全人类生存和发展面对的共同挑战。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认知在不断加深,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历次评估报告来看,气候变化是人为造成的可能性不断增加。在近期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报告中,以“毋庸置疑”这一表述,进一步认定了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如果人类不立即采取有效的政策和行动,将造成不可逆的全球生态灾难和巨大经济损失。截至目前,全球近50个主要国家承诺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2021年年底的格拉斯哥气候大会上,各国就全球气候治理制度安排达成了共识,开启了国际社会全面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征程。中国坚持多边主义、全球合作共赢,贡献了中国智慧,注入了中国力量,彰显了发展中大国的责任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贯彻新发展理念,将应对气候变化摆在国家治理更加突出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并指出要注重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这四对关系。

我国构建了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顶层设计文件已经发布,能源、工业、交通等分领域分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以及科技、财政、金融等一系列实施保障方案已制定完成。实现“双碳”目标,能源转型是关键。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9%,比2005年提升了8.5%。2021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2.48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29.8%;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10.63亿千瓦,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44.8%;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均突破3亿千瓦,均居世界首位;海上风电装机居世界第一,并正在规划建设4.5亿千瓦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约占世界一半。全国碳市场启动上线交易以来,整体运行平稳,市场活跃度稳步提高,第一个履约周期顺利收官,履约完成率达99.5%。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下降18.8%,比2005年下降48.4%,超额完成了我们向国际社会承诺的到2020年下降40%~45%的目标,累计少排放二氧化碳约58亿吨,基本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常规污染物的排放具有同根同源性。我国重视加强污染物与二氧化碳排放协同治理,加强源头管控,将降碳作为源头治理的“牛鼻子”,把结构调整和绿色升级作为减污降碳的根本途径,推动资源能源节约高效利用,强化温室气体与污染物排放、生态环境修复的协同,加快形成有利于减污降碳的产业结构及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8月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指出,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加快构建减污降碳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新阶段。

企业是减污降碳的主力军,是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的责任主体,更能够摸清排放源、排放路径。截至2021年年底,全球共有近700家企业以不同形式提出了碳中和目标。政府积极“搭台”,制定目标、战略和政策,创造外部环境,研究机构开展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但真正“唱戏”、落实这些政策措施、应用这些技术还是要依靠企业。绿色发展不再是企业锦上添花的“自选动作”,而是适应绿色低碳发展大势、企业谋求高质量发展的“必选动作”。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约束下,能源、产业、交通等将面临深刻的绿色低碳转型,进而倒逼钢铁、水泥、石化、有色等行业改造技术装备、提升技术水平,也将进一步推动可再生能源发电、再生利用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应用。据有关机构测算,实现碳中和目标,我国大体需要136万亿元的投入。举例来说,循环经济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之一,也契合“无废城市”的建设理念,到2025年我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将达到5万亿元,生物质废弃物发电、工业余热循环利用都是很好的循环利用模式。总之,对企业而言,实现碳中和既是发展道路上的重要挑战,也是绿色转型难得的历史机遇。企业要积极作为,通过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打造新的增长点,助力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促进全球绿色低碳发展。

光大环境自2003年转型环保以来,经过近二十年的耕耘,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环境企业,特别是在垃圾焚烧发电领域,在规模、技术、管理和破解邻避效应等方面取得了世界一流的可喜成绩,是实现减污降碳的杰出代表。我与天义董事长在国合会(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年会上就这个话题作过交流。垃圾焚烧发电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垃圾围城”这一环保和民生问题,还能产生可观的绿色电力,同时避免垃圾填埋而产生的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具有负碳功效。我也听说,光大环境已在旗下的一些污水处理厂通过发展屋顶光伏、沼气发电实现厂内用电的自给自足。借此机会,我也预祝光大环境围绕“环境、资源、能源、气候”四位一体发展格局,在“发展负碳企业,打造零碳工厂,追求低碳生活”的战略目标引领下,积极实现战略转型,为我国减污降碳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书从固废处置、水污染治理、海洋污染治理和大气污染治理等方面阐述了减污降碳机理、协同治理路径,也对绿色金融、碳核算及碳披露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全书既有扎实的理论分析,又有光大环境的实践经验。我相信本书能够为从事环境保护、气候治理等领域的同仁提供参考,引发共鸣,促进交流。

在这里,我也呼吁从事生态环境保护的朋友们,把握住绿色低碳发展机遇,主动作为,积极创新,助力我国顺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共同建设美丽中国。

是为序。

ULn0gfjjwzAiFWWsLuMrf79HwdvO4cHj3hW3QUdyv3IyEAaP8R1sx4xxjNt7p2U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