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案例2《利润表》可以看出,企业总成本包括变动成本(比例费)和固定成本(固定费)两部分,而变动成本又包括直接材料费、销售费、变动人工费、研究开发费及其他临时性支出费用等,固定成本又包括人工费、折旧费、辅助材料费、能源费(动力费)、修缮费、租赁费、办公费及其他固定支出的费用等(图1-5)。
应该说明的是,由于国家、制度和历史的原因,不同企业在成本结构的设计、科目的设置及定义上会有一定的差异,但并不影响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方法的共通性。
制造型企业通过产品销售来实现资金回流,销售额与产品价格和销售数量成正比,所以,进行单位产品成本管理(简称单位成本管理)才能动态把握本企业的价格竞争力,同时为降成本活动明确定量的方向和目标。
图1-5 企业成本结构
案例3 产品单位成本管理
某企业为了提高成本竞争力,非常重视产品单位成本管理。该企业每个系列都选择一个代表型号,统计代表型号产品的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对于不能统计的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则将总成本分摊到单位产品,从而得出该产品的单位成本水平(表1-2),在此基础上,将实际单位成本与市场价格、目标单位成本、竞争对手单位成本以及价格变化趋势进行对比,从而找到改进方向。
代表产品型号:MAZU6-100
代表客户名称:科华雷电
表1-2 某企业产品单位成本管理表
从“案例3产品单位成本管理”可以看出,产品单位成本管理可以直接进行横向对比,判断本企业成本竞争力,从而找到降成本空间。
企业为使自己的产品有竞争力,需要制定一个比竞争对手更有优势、对客户和本企业又最有利的销售价格,同时要确保合理的利润,为此,就要在成本控制上下功夫,即通过市场竞争分析设定合理的、有竞争优势的成本控制目标,再围绕这一目标挖掘降成本空间,确定具体的降成本项目,进而推进降成本活动,最终实现成本目标,创造合理利润。
成本管理循环就是根据这一原理,通过制定标准成本和目标成本,将实际成本与它们比较,找出差距,分析原因,推动降成本活动(图1-6)。
(1)标准成本
标准成本是企业通过调查、分析与技术测定而制定的用来评价实际成本、衡量工作效率的一种预计成本,是指在正常条件下,企业通过一定的努力,提高效率、减少浪费后应该达到的成本。
标准成本包括生产成本中的材料、人工、制造费用三项,一般来说,产品设计出来以后其标准物料消耗通过物料清单就能基本确定,材料成本随之确定;同时,直接人工成本根据标准工时和标准工资率确定;制造费用按生产能力和生产数量进行分摊。
图1-6 目标成本管理循环
(2)实际成本
实际成本是在一定时期内已经发生的成本,一般根据企业实际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统计而得到,是企业成本水平和成本能力的直接反映,一般有总成本、单项成本和单位成本三种管理方式。
实际成本是不可挽回的历史成本,分析和研究实际成本对当期没有意义,但对下期的成本控制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3)目标成本
目标成本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为保证目标利润的实现而设定的一种预计成本,它作为各职能部门本工作阶段的成本目标,即企业为实现计划中的市场份额所需的销售价格与期望的单位利润的差额,也称“预计成本”,即:
目标成本=有竞争力的价格-目标利润
“你衡量什么就得到什么”,目标成本有很强的指引作用,用目标成本寻找差距、判断轻重缓急、评价改善效果、衡量工作业绩,将成本管理作为部门目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使企业资源最有效地服务于创造利润这一直接目的。
在企业运作过程中,不断地将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目标成本做比较,采取控制措施,推动降成本活动,将实际成本控制在目标成本以内并不断提出更高的成本管理目标,持续进行改善,才能逐步提高企业的成本能力,构建低成本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