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脑外科医生,经常有朋友问我:“大脑只使用了10%,这个说法是真的吗?”
我的回答是:“如果这个说法是真的,我们脑外科医生在手术中就不用这么小心翼翼地使用显微镜来保护每一毫米的脑组织了。反正都用不上,就尽情地切除吧。”
现代神经科学研究表明,每一寸脑组织都在人类的整个生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有些脑组织被破坏后,可以通过“大脑的可塑性”派遣其他脑组织来代替其功能,但有些脑组织的功能是独一无二的,无法被替代。所以脑部手术要本着“应保尽保”的原则,在保留脑功能的基础上尽量切除病变组织。
然而“大脑只使用了10%”这个貌似科学的理论流传甚广,也成为一些心灵鸡汤式读物的重要营养成分。下面我说说它的问题在哪儿。
第一, 该观点从提出到推论,逻辑并不严谨。
“大脑只使用了10%”这个说法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早期一位名叫威廉·詹姆斯的美国心理学家,他曾说过:“普通人只发挥了其潜在智能的10%。”这个说法本身没有什么大毛病,只是后来经过多人引用后,就变味成“人的大脑只使用了10%,亟待开发”。
第二, 提出该观点的时代受限。
脑科学研究中,对大脑功能的了解非常依赖高科技设备,比如脑部高分辨率CT、高场强磁共振等。该观点是在20世纪初期提出的,那时脑科学诞生不久,脑部CT、磁共振等重要影像技术还不成熟,人类对大脑的认识十分有限,对大脑功能区的解剖和功能学的研究也尚在起步阶段。当时没有任何设备可以估算大脑工作的状态和功能使用的情况。
第三, 该观点的表述本身不具备科学性。
如果要严谨地提出人类大脑使用了10%,必须先估算出人类大脑可以使用的总量有多少以及目前的使用量是多少。可是对于这两个问题,就连目前最新的文献都没法完全清晰地回答,就更别提100年前了。
第四, 当今大脑的功能磁共振表现击破谣言。
大脑的功能磁共振是一种探索大脑工作状态的先进武器。它通过分析神经细胞消耗氧的程度,探索神经细胞是否在工作。耗氧量高说明这部分脑组织正在工作中(一般显示成红色),而耗氧量低说明是在休息状态(一般显示成灰白色)。因此,它可以通过直观的图像颜色对比实时告诉我们:大脑的哪个部分在工作?哪部分在休息?
功能磁共振检查表明:当我们睁着眼睛时,即使什么都不做,大脑也仍然在工作。如果我们做出一些复杂的动作,比如走路、说话或者学习,大脑、小脑、脑干都会被激活,这部分区域就不止10%,有时甚至会超过40%。
第五, 医疗角度提供了反证。
换一个角度,作为医生,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哪位患者大脑被切除了90%,仍然能活得很好。相反,有时大脑只要受一点点伤就可能引起严重的疾病和功能衰退。
我举个例子。脑出血是一种死亡率和致残率很高的疾病,它在某种程度上证实了人脑是多么脆弱。有时10—15毫升(一汤匙的容量)的脑出血就可以导致一个成人半身不遂。而脑部血肿超过30毫升(两汤匙的容量)就可能让一个成人陷入昏迷,需要通过紧急开颅手术清除血肿。如果“大脑只使用了10%这种说法”成立,那出这么点血根本无所谓。
第六, 不符合生物进化的规律。
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保持最大效率,不养闲人”。如果一个器官只使用10%就可以满足生物的生存需求,那其余的90%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就像人类的尾巴、阑尾都已经逐渐退化一样,大脑如果长期闲置,也会逐渐越来越小。但对人类化石的研究表明,人的大脑不仅没有越来越小,反而越来越大。
实际上,大脑是绝不允许功能闲置的。当你把眼睛蒙住两个小时以后,触觉系统就会加强,部分视觉传导通路会改成传递触觉的通路。同样,盲人的触觉和听觉为何比一般人要强?因为当视觉受损时,大脑中原本负责视觉的脑区会代替行使听觉和触觉的功能。
站在科学的角度,可以说我们的大脑已经物尽其用,我们要做的是保护它,让它更健康;锻炼它,让它更灵活。那么怎样保护大脑,让它尽量不受到伤害呢?后面的章节中我们会详细讨论。这里简要列出一些损害大脑的事情,希望大家能够尽量避免。
物理性损伤
1. 出生时的产伤,比如生产不当导致的脑出血、颅骨畸形;
2. 车祸、斗殴等造成的脑部外伤;
3. 电离辐射(医用X光、CT机等)、核辐射等环境污染。
化学性损伤
1. 出生之前受到的药物伤害,比如母体服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化疗药物等;
2. 长期大量喝酒;
3. 吸烟;
4. 吸毒;
5. 长期大量摄入咖啡因;
6. 不健康的饮食,如高脂肪、高糖、缺乏维生素B等;
7. 各种环境污染导致的大脑伤害,比如:有机磷酸盐农药;用作火焰抑制剂的多溴联苯醚;燃烧相关的空气污染物,其中包括多环芳香烃、二氧化氮和不溶性微粒;主要来源于水管和涂料中的铅、水银、多氯联苯等。
情绪性损伤
1. 消极的想法。大脑会将消极想法与危险当成同一种刺激来处理,使血压升高、大脑运作变慢,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并且让人感到压力变大;
2. 长期处于高压、紧张的环境;
3. 焦虑、抑郁等情绪性疾病。
生活习惯因素
1. 长期缺乏睡眠或者有睡眠障碍;
2. 缺乏体力锻炼;
3. 长期沉迷于电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