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推荐序

1991年,《北京人在纽约》,一本书,一部电视剧,风靡大江南北。写在封面上的一句话,我始终记忆犹新,“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不知为何,在我通读由乌玛·奈杜撰写的《饮食大脑》并且联想到我在临床工作中每天接触的形形色色的“饮食男女”时,脑海中却跳出这段话,与《饮食大脑》的意趣何其相似。“如果你爱他,请送他去享受美食,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请送他去享受‘美食’,因为那里是地狱。”是啊,同样是食物,却因为日常生活中存在某种疾病,尤其是心理、情绪甚至精神相关的疾病,而变得如此不同。2021年,著名的科研期刊《细胞》(Cell)杂志,以“健康新标志”(“Hallmarks of health”)为题,将健康的定义从WHO(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推演为“一系列可维持生理上动态且有序特征的标志”。原来的定义属于冰火两重天,非健康即疾病,而后者在不断进展的研究中,发现健康是一个动态且可调整、能抗压的状态,也就为调整生活方式、改变膳食模式、选择多样化食物以促进健康奠定了科学基础。奈杜医生从自身接触的各种神经、精神系统的患者着手,并不是指导他们靠吃药了之,而是非常细致地观察饮食对他们的影响,并且从诸多文献中寻找食物与情绪、食物与睡眠、食物与健脑等方面的关联。在这个充斥着焦虑与抑郁的社会浮躁生活中,让食物成为一股清流滋润着受伤的心灵。

自2020年起,英国和美国的营养学者不约而同地提出“食物=医药”战略,意图应对愈演愈烈的慢性疾病大潮,将营养调整配合身体活动、心理调节作为慢性疾病的一线治疗方法。在这其中,尤其要提出的是,为了防止不良保健商家偷梁换柱,将“食物=医药”曲解为用保健品替代药品发挥治病作用,在战略实施前,已经明确提出“食物并不会替代医药干预疾病的进程,却可以帮助有疾病的患者,调整代谢状态,改善体质更利于疾病的治疗”!这也成为本书的特色之一,作者针对每一种疾病状态与食物的关系,都是用有利食品与不利食品的表述方式,并引用大量参考文献阐明证据,却绝不强调这些食品可以“治病”。

很高兴作者还是一个美食家、烹饪专家,虽然惊心于她既是医生还是一位肿瘤患者,但很开心地看到她从肿瘤的阴影中走出来,恢复了正常生活状态,并且用实际行动验证了本书理念的正确性。要增加新鲜的蔬菜、水果、富含植物化合物的食品。胡芦巴、西番莲、姜黄等优质营养食物,在提供食物的基础营养元素之外,还富含改善神经功能、让身体更“开心”的新型营养物,让人们获得更天然、更有益的“营养价值”。

喜欢这样一本难得的讨论脑与营养的书籍。开卷有益,让自己在临床营养之路上再次觅得一朵幽兰绽开。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 陈伟
2022年10月30日 KWhU+hYTFmTt+x2Qo2YQfhL5EemmBXMo25ugAS/UX7MOqAdxKGDZYXYhlEklPs0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