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批农民(约11000年前)

尽管人类进行过各种各样的早期实验,但正经的粮食生产,始于约11000年前的亚洲西南部、东亚和南美地区。大约3000年至4000年后,中国的长江与黄河沿岸都出现了农民。5000年前,南亚与东南亚、非洲大草原的部分地区以及北美洲都兴起了农业和畜牧业。这些新兴经济以不可阻挡之势扩张开去,但取决于当地的环境而速度不一。有了较为可靠的粮食来源之后,人口数量与密度都出现了持续的增长。人类刚开始进行粮食生产时,全球只有500万左右的人口,但到了基督时代,这一数字急剧增长到了2亿到3亿之间。现在,自给农业与工业化农业养活着全世界75亿人口,而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但是,如今仍有不到100万的人口,在以古老的狩猎和采集方式生活着。

半个多世纪以前,考古学家维尔·戈登·柴尔德曾经撰文论述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两大革命,即农业革命与城市革命。 柴尔德笔下的这两大革命,掩盖了粮食生产能力曾经导致人类社会出现的一些复杂得多的变化。其中,不仅有人类在农作物与动物方面的专业知识的发展,还有规模更大、人口也要密集得多的永久性定居地的建立。

柴尔德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故尤其关注一些与定居生活相关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比如财产的积累、对有限土地的投资,以及后来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人类过上定居生活之后,的确出现了一种朝着竞争、社会不平等以及社会等级日益森严等方面发展的强大趋势。但另一方面,新兴经济也意味着此时一些人摆脱了筹集食物的日常任务,可以专攻其他的事情,比如制陶或冶金,或者只是花时间去思考和关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这正是定居社会促使冶金、写作、艺术与科学领域里出现了大量创新的原因。此外,随着人口倍增,人们的想法也是如此,尤其是在他们会聚于城镇,能够分享知识与思想的时候。人口增长并非只因为食物供应很充足这一个方面(这种充足,从来都没有什么保障),还因为多生几个孩子(作为未来的劳动力)在农耕社会里往往是一种优势。这一点,与从事狩猎和采集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子女太多会给后一种群体的食物供应带来负担。随着人口增长,村落变成了集镇,集镇变成了城市,而城市则变成了王国,然后有了实力强大的帝国。

这种情况,还导致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即出现了由家畜或者昆虫滋生引发的新传染病,并且给环境带来了种种压力。这些“文明的变革”,对全球气候产生了重大影响。回顾过去的75万年,其间至少交替出现了8个气候温暖的“间冰期”,以及它们之间气候寒冷的冰期;其中的每一个冰期开始的时候,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都很高,然后,随着气温下降,温室气体的含量也会缓慢下降。接着迎来了当今这个时代,地质学家称之为“全新世”;当然,这是一个农耕时代。气候学家威廉·拉迪曼已经指出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起初逐渐下降,但在大约7000年前又开始上升的过程。 大气中的甲烷含量,则在差不多2000年之后开始上升。他认为,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是人们砍伐森林以进行农耕导致的,而甲烷含量上升则是人类种植水稻的结果。拉迪曼的理论虽然备受争议,如今却已日益被人们广泛接受。可以说,从狩猎与觅食到农耕这个古老的转变过程,缓慢却势不可当,并且确实在无意当中助长了全球变暖,大大增加了我们在面对短期与长期性气候变化时的脆弱性。

东非坦桑尼亚的刀耕火种。自给农业与畜牧业导致的滥伐森林,已经极大地改变了全球的环境与大气中的碳含量(图片来源:Ulrich Doering/Alamy Stock Photo)

当然,人类一向都很脆弱。像灾难性干旱之类的短期事件,有可能在气候并未变暖的情况下突然降临。以前的社会为何能够适应突如其来的气候变化,并且幸存下来呢?很显然,寻找食物是推动当时社会发展的压倒性因素。当环境有利,猎物和植物性食物都很丰富时,人类的生存决策相对简单,其依据的是哪些食物最容易获得,并且会受到他们与邻近部落之间竞争的影响。环境条件恶化之后,就出现了新的问题;其中之一,就在于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人类的直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一些传统的生存策略也不例外。有些人可能在不发生冲突的情况下,迁徙到新的地方;其他一些人则有可能争夺资源,诉诸暴力,可结果却毫无保障。

当时,人们在很多方面必定都是依赖长期的社会记忆,依赖于人类代代相传的关于环境与食物资源方面的知识。不同于狩猎与采集民族,一旦与土地紧密联系起来,农民就会规避风险;他们非常清楚,反复出现的作物歉收与禽畜疾病有可能让他们无法适应天灾,比如一场旷日持久的干旱。结果,必定有很多人丧命,也必定有一些群体走向了灭绝。在这个方面,不断迁徙的觅食民族与世世代代留在一个地方尝试耕作的农民之间,就出现了一种重大区别。连最早的农民,也对他们的土地、房屋、储藏设施和仪式中心进行了大力投入。在对环境的这种精神依附的作用下,他们往往会对环境变化做出积极的反应,比如养羊而不养牛。抛弃一个定居地和整个部落所珍视的土地,是一种迫不得已的策略。

在气候快速变冷的“新仙女木”事件中,黎凡特 北部地区才真正开始了农业;假如仔细思考一下这个事实,我们就能看出环境在人类生活当中所扮演的角色。 这种气候变化,可能导致人们开始进行粮食生产,因为冬季的霜冻杀死了种子,并且推迟了谷类作物的发芽与成熟时间。各个群落都不得不改变他们的食物来源。这是一个个季节性气候条件不断变化和很不稳定的时期。在只能养活少量人口的地区,存在严重的人口压力。结果,就出现了剧烈的社会动荡、争夺食物和无数次小规模的迁徙。觅食民族做出的反应,是从内盖夫沙漠(Negev Desert)和叙利亚-阿拉伯沙漠边缘这种较为干旱的地区,迁徙到了有可耕土地的地方。但短期内,觅食民族只能在靠近沙漠、不可耕作的边缘地区勉强生存。

巨大的转变,出现在有地中海植被的地区,或者说靠近“肥沃新月”中那个大草原的地区。 在其他一些森林较多的地区,觅食民族则继续与农民一起繁衍生息。在11700年前到11200年前的这段时间里,农民不但开发出了新型的斧、锛,而且开始使用效率更高的磨石、石镰,以及效果更好的新式箭头。他们的定居地变得更加恒久,还有足以傲人的土墙房屋或者砖墙房屋,这种平顶建筑常常建在石头地基上。宗教建筑的最早证据,比如土耳其东南部哥贝克力山丘(Göbekli Tepe)上的神殿,就可以追溯到这个时期。据我们所知,那处遗址的居民曾经把整座山顶变成一个祭祀中心,但他们仍然属于狩猎采集者,而不是农民。不过,他们建造了一座复杂的、带有石雕立柱的圆形建筑,立柱上雕着动物图案,表明那里曾是一个重要的圣地。

与这种神殿有关的画作、雕像和石膏人类头骨,既反映出当时的人心怀一种强烈的执念,认为祖先是土地的守护者,也反映出他们极度迷信创造环境、力量强大的神秘生物和滋养环境的各种气候力量。这些执念,又反映出他们更加关注领地的控制权。与此同时,神殿内精心设计的动物雕像、人类雕像或者墙壁装饰则证明,他们与不论远近的相邻部落都经常交流。随着这些交流而来的,就是共享耕作与放牧的知识,从而让其他人也能采用新的生存方式与可持续发展方式。

第二章文中涉及的中东地区一些地点 kDgPQnvoIKdk/Zn7L+tdqbH9NdvRkRbGfVO0v/+XyELiJFgn+5b9WbiubcGRqp5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