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寒冷中的舒适

尽管古人在鹿角、骨头和洞壁上创作过很多出色的艺术作品,但在早至35000年前(同样,这一时间也存有争议)猎人们精彩地描绘出的那些动物当中,我们却并未看到他们的自画像。事实上,我们只是在一些极其罕见的情况下一睹了古人的身影,比如从法国西南部发掘出的一尊大约有25000年历史、用象牙雕制的头像,人称“布拉桑普伊的妇人”(Lady of Brassempouy)。这个妇人头像(尽管它的模样更像是一个小姑娘,甚至像是一个男孩),是欧洲已知最古老的、对人脸进行真实再现的艺术作品。至于头像有什么意义,人们一直争论不休;头像上还覆盖着一种角度倾斜、垂在肩膀上的图案,人们对此的解释也各不相同,有人说是假发,有人说是头巾。其实更有可能的情况是,这一图案不过是此人紧紧编成了辫子的头发而已。这种发型并不令人觉得惊讶,因为目前的遗传证据表明,当时欧洲的智人有着卷发和黑色/深色的皮肤;这就明明白白地提醒世人,我们拥有非洲血统。

这些早期的狩猎部落有许多都居住在岩石洞穴里,洞穴则位于深邃的河谷两岸大小不一、天然形成的悬垂峭岩之下。像法国西南部莱塞济(Les Eyzies)村附近的费拉西(La Ferrassie)和阿布里帕托(Abri Pataud)这些大型的栖身之处长期有人居住,至少也是季节性地有人居住。有迹象表明,住在上述两地和其他一些居所的古人,曾经在峭岩的突出部位悬挂大块大块的兽皮,目的就是形成一个个较为暖和的居所,抵御刺骨的寒风;兽皮之后,则是一座座大火塘和人们睡觉的地方。

布拉桑普伊的妇人,法国1894年出土的一尊象牙雕像(图片来源:Natural History Museum/Alamy Stock Photo)

当时,人们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必定是春秋两季;各个部落会聚到一起,捕猎正在迁徙的驯鹿群。秋季迁徙很重要,因为度过了较为暖和的数月之后,野兽都变得膘肥体壮了。此时,就是人们将兽皮、油脂和干肉储存起来供冬天所需的时候。通过对古代和现代的驯鹿牙齿进行研究,我们得知,当时有8个方圆200千米至400千米的驯鹿活动区,其中的3个就位于法国西南部,而智人也生活在那里。

韦泽尔河上阿布里帕托岩穴中密集的居住遗迹层表明,在28000年前至20500年前这个气候严寒的时期里,智人的生活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大约24000年前,人们曾在悬崖与洞穴前面的几块大石之间建起一个结实的帐篷状结构,并且以之为中心生活着。后墙与地面之间立有用缝制的兽皮遮住的柱子,从而形成了一个牢固的居所。我们可以想见,在无风的日子里,炉塘中升起的炊烟会在突出的崖壁之下缭绕。当时的居民捕猎野马、驯鹿和凶猛的欧洲野牛(一种体型庞大的野牛,在欧洲生存了数千年之久,直到1627年才灭绝)。无论以何种标准来衡量,这些早期的人都属于高效而机灵的猎手,对于当时的严苛环境和如今不可想象的种种气候变迁方式都了如指掌。您只要看一看他们对于野牛与其他动物形象的出色描绘就能认识到,他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去观察猎物的独特习性。他们绘制的驯鹿交配、野马的夏季与冬季皮毛、正在梳理身侧皮毛的野牛、动物处于警觉状态或者摆出威胁姿势的图画,表明他们已经深刻地理解了自己的生活环境。

最重要的是,“大冰期”晚期人类创作的艺术作品,还揭示了他们与自然界以及周围宇宙中种种超自然力量之间的复杂关系。如今许多遗址仍然留有手印,仿佛是访客们通过接触深处地表下方的彩绘岩面,就获得了某种力量似的。法国的派许摩尔(Pech Merle)洞穴中有两匹绘制于大约24600年前的黑马,它们面对着面,四周则是一些巨大的黑点和彩色手印。在比利牛斯山山麓的加尔加斯(Gargas)洞穴里,世世代代的人,不论男女老少,甚至是婴儿,都在洞穴下层的岩壁上留下了手印。至于手印的意思,我们就只能去想象了。这些手印,是否有可能属于保护性的标志(触摸石头以求好运,是许多人类种族的共同理念),提供了他们接触超自然世界的不可磨灭的证据呢?它们也可能具有其他的作用,比如可能是标示人际关系的一种方式,或是表明一个人隶属于整个群体的手段,等等。

尽管早期的人类了解环境与食物来源,可气候变化却从不由他们所掌控。多年的漫长寒冷与食物匮乏之后,就是一段气候较为温暖、猎物充足的时期。像所有的猎人与觅食者一样,“大冰期”晚期的人也会利用每一次机会,在具有战略优势的地方捕杀猎物。大约32000年前,在如今法国中部马孔市附近的梭鲁特,“大冰期”晚期的狩猎部落曾经在一个天然的围场里,年复一年、长久不变地屠戮猎物。 在“末次盛冰期”气候寒冷的岁月里,周围的开阔草原上有大量的野马和驯鹿。每年的5月至11月,猎人们就会将年轻的公马诱入这个围场,然后大肆杀戮和屠宰。几千年里,至少有3万匹野马在梭鲁特的围猎中被人们捕杀;这个山谷中,到处都是腐烂的马匹尸体与骨架。这种狩猎一直持续到了大约21500年前,直到严寒促使猎人们南下,迁徙到了气候较为温暖的环境里才作罢。

而在遥远的东部,在那些开阔的平原、隐蔽的河谷和山麓地区,拥有不同传统的狩猎部落则在相遇、融合与保持着联系。他们能够与相距遥远、生活在东方广袤草原的边缘和延伸到了乌拉尔山脉的一些浅河河谷里的民族相互往来。东部诸地是一个残酷而寒冷的世界,到处是灰褐色的尘土,风沙肆虐,还有无情的干旱。尽管环境可能极其艰苦,但东部平原上却养活了数量惊人的野兽,以及众多以捕猎野兽为生、坚韧剽悍的狩猎部落。

如今保存得最完好的一些营地遗址,位于顿河沿岸;大约25000年以前,这里的人主要猎杀马匹和毛皮类动物。夏季里,他们会在露天营地里短暂地住上一阵子;此时,遍布各地的部落会聚在一起进行贸易、通婚、解决争端和举行宗教仪式。到了漫长的冬季,人们就会弃这种露天营地而去,分散成规模较小的部落,住进他们在冻土上挖出的半地下的居所里。

位于乌克兰第聂伯河流域的梅日里奇(Mezhirich)遗址,可以追溯到大约15200年前,已是“末次盛冰期”结束之后很久了。当时的气温可能有所回升,但冬季依然极其寒冷。 人们通过部分迁入地下,住进直径约为5米的穹顶状居所,极好地适应了这种气候。他们利用猛犸的头骨和骨头,经过精心设计,搭建成外面那道穹顶形的护墙,然后用兽皮与草皮盖成屋顶。据美国考古学家奥尔加·索弗(Olga Sofer)估计,要想建造出4座梅日里奇遗址那种聚集在一起的房屋,只需14位或15位工人花费10天左右的时间。

梅日里奇这样的地方属于大本营,人们每年在此居住的时间长达6个月;它们修建在很浅的河谷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无情的北风。夏季到来之后,部落就会迁徙到较为开阔的乡间,住在临时营地里。每个冬季营地可能会住五六十人,每处居所里住一两个家庭。在冬季的几个月里,他们会以夏季狩猎所得然后放在永久冻土层的坑洞里加以精心储存的肉类为食。这里和其他地方一样,捕猎迁徙的驯鹿是人们在春、秋两季里的主要活动;此外,他们也会用陷阱捕捉一些较小的动物和禽类,甚至会捕鱼。但他们最重要的狩猎活动还是捕杀身上带有皮毛的猎物,因为在如此严酷的环境下生存,靠的就是合身的衣物与动物皮毛。在气温低于零摄氏度的环境中,设陷阱诱捕,也就是在野兔与狐狸惯常所走的小径沿途设下简单而高效的陷阱,是一项重要的技能。这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在寒冷中生存所需的食物,也提供了熬过漫漫寒冬所需的衣物。

第一章和第五章涉及的欧洲地名

在“末次盛冰期”里,欧洲有人类群体居住的地区从未出现过常年的深度冰冻。随着气温升高,各个部落会在时间较长的夏季里离开有所遮蔽的河谷;但是,对于困在河谷之外的极寒天气中面临的种种危险,他们一定没有过任何幻想。如今,若是气温远低于零度,连北方那些土生土长的猎人也不愿长途跋涉去打猎了。当时的人肯定都很清楚,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徒步狩猎会非常危险。一些人出去狩猎,其他人则是留在营地里,花大量的时间制作衣物、制备兽皮和毛皮,即用刮刀除去兽皮上的脂肪,让它们变得柔软起来。“大冰期”末期的人曾经鞣制过各种各样的兽皮,甚至是禽类的皮毛,将其细细刮擦,并用油脂加以处理。“大冰期”末期人们无休无止地用石器刮擦兽皮的做法,就像如今城市里的车水马龙之声一样,属于一种恒久的需要。

深入了解不断变化的环境,小心谨慎地定时迁徙,并且对自然世界深怀尊重之情,就是人类适应这个原始的“大冰期”世界时必不可少的几项技能;随着一年又一年、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一个千年又一个千年过去,这些技能也被代代相传。最重要的是,作为群居动物,我们的早期祖先依赖的是他们精心编织出来的群体纽带、不断从他人那里获取的智慧以及合作——合作正是人类在适应气候变化时最历久弥坚的品质之一。合作曾是维系人类生存的黏合剂。由于人口数量很少,又生活在条件艰苦、掠食性动物众多的环境中,故几乎每一项活动,甚至是制备兽皮或者分配狩猎所得的肉类,参与的都并非只是个人,而是家庭和整个群体。人们很少单独出去打猎,因为警觉的猎人两两结伴去打猎的成功率更高,也更安全。妇女们经常结成紧密的团体,去寻找可食用的植物和坚果,有时离家的距离需步行几个小时。这种合作,得益于她们对坚果林和其他食物所掌握的知识;无论老少,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获得这种知识。防止食物短缺,积聚即食的食物,以及在坑、洞穴和岩石居所里储存供冬季里吃的食物,属于人们不言而喻的日常任务。此外,还有其他一些现实情况。以狩猎与采集为生且规模很小的部落,都住在临时性的营地里或者寒冷天气更持久的地方,但由于人数太少,故一场事故就有可能在瞬间让两名技艺高超的猎人丧命,并且毁掉一个部落。一场突如其来的霜冻,有可能在一夜之间毁掉尚未采摘的坚果的收成,并且威胁到冬季的食物供应。分娩则有可能让一名母亲丧生,然后留下一个无助的孤儿。在这些情况下,人们只有相互依靠才能生存下去;无论是依赖住得很近的其他部落成员,还是依靠住得较远的其他人,都是如此。 坦率地说,倘若没有其他人,没有将家庭、亲族和部落团结起来的各种紧密的习俗纽带,一个人就不可能生存下去。

在过去,群体和亲族会以紧密合作为纽带,将小型的狩猎部落团结在一起。正是因为有其他人,既有身边的人也有远方的人,人类才得以生存。合作意味着他们在狩猎和采集时能够获得成功;部落集体掌握的专业知识则确保了生存,降低了风险,并且通过夏天傍晚和漫漫冬夜里的吟诵、歌唱和讲故事而得到了强化;这些方面,既是生存的基本特点,也界定了那些以合作为基础、确保人类不论年景好坏都能生存下去的基本行为。猎人的世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人类曾经对猎物与不断变化的环境心怀敬意,从现在与以前来看,这都并非巧合。这些古老的合作品质,加上一种精心培养出来的环境知识,在人类社会中存续了数千年之久,而如今在少数社会中也依然存在。遗憾的是,在我们这个拥挤不堪的工业世界里,其中的许多品质和知识已经彻底消失,或者被人们低估了。

不过,正如近年来经历的极端气候事件,如“卡特里娜”飓风所教导我们的那样,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些古老品质中的许多品质。飓风带来的后遗症,以及由极端高温、雷击和下坡风导致的大规模森林火灾所带来的后果,摧毁了美国加州小型乡村社区,已经让一些看似无名的社区团结起来,携手救援与重建。这种时候,人们会依赖亲族关系,以及教会会众或者俱乐部之类组织严密的机构,来提供住所、食物和帮助。在这种时候,共同利益会变得比个人目标更加重要。此时,合作似乎成了我们与生俱来的本领。不过,由于如今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环境与2万年前的冰封世界截然不同,故我们并没有回顾过去和从中吸取教训。实际上,就连我们的祖先当时也处在剧变的风口浪尖上,因为“大冰期”即将结束,一场毫无规律、后来又变得很剧烈的全球变暖即将开始;而且不久之后,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将发生改变。 vExMwshUvPM1VqhOF9IXN5gyimJjL8TdF2ALiY38mg8hAxj98Z6+VL6TjgE4Nf5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