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鲜明的打扮

衣物容易腐烂,故很少在考古遗址中保存下来。就像研究气候变化时一样,我们必须依靠替代指标;如此一来,石刀和刮器这些最普通的工具的磨损程度,就能说明问题了。例如,从捷克共和国境内的帕夫洛夫定居地(Pavlov settlement)遗址发掘出来的刀片与刮器,其边缘的磨损状况就说明了石刃的用途——似乎是用于日常切割;在22000年到23000年前,帕夫洛夫定居地就有人居住了。这些工具,能够让人们制作出合身的复杂衣物,以遮挡脆弱的躯干,裹住圆柱形的四肢。当时的裁缝,不但能够制作复杂的衣物,还能用精心挑选的材料,选取像驯鹿和北极狐等动物身上的独特皮毛,制作衣物的不同部位,比如皮外套及其兜帽,或者制作鞋子。穿上从内衣到防水防风的厚风衣与裤子这样的三四层衣物之后,人们就能在低于零度的气温中高效地工作与生活了。这些衣物全都是精心制作的,非常合身。人们可以用锋利的锥子钻孔,制作出相当合身的衣物;这种锥子,很可能就是现代人最初在气候较为寒冷的北纬地区定居下来时,精心选择的一种工具。但是,有眼针让人们能够制作出复杂得多的衣物,比如内衣。衣物分层的好处就在于,假如气温迅速变化,一个人就可以轻松地穿上或者脱下多余的衣服。

穿合身的衣物,意味着人们开始习惯于穿着衣服,从而导致他们不穿衣物就更难应对寒冷的气候了。较复杂的多层衣物,则可以缓解人们从暖和的洞穴居所走到严寒的户外时感受到的寒意。任何一个跑步者或骑自行车的人都可以证明:迅速加上一层衣物,就可以保护自身免遭气温骤降、雨雪或者冷风所害。所有具有保护性的现代衣物,都是按照分层的原理制成的。

随着气候变得更加寒冷和更具挑战性,简单的衣物也发展成了更加复杂、更加贴身的服装。在中国西北地区的水洞沟 ,随着北纬36°到40°之间的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这里的人大约3万年前就开始使用有眼针。 而在遥远的西方,有眼针则是在大约35000年前地处北纬51°的乌克兰出现的。西欧温度稍高一些,到了大约3万年前开始使用有眼针。在大约21000年前“末次盛冰期”气候最寒冷的那个时期,有眼针就变得更加常见了。

合身的衣物与服装制作技术,再加上对环境的深入了解与不停迁徙,就是人类适应“大冰期”晚期持续不断、有时还很迅速的气候变化时采用的主要手段,寒冷时尤其如此。 40Q9iNxcoKXNgIZg754AaksiQt9tUpKYIwHoSOgHiZSeqQ/uDyiEHV7OZ/JrX9o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