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恩索”

可以说,“恩索”是全球气候中最强大的一个因素。起初,人们以为厄尔尼诺是一种局部现象,会定期影响秘鲁沿海的鳀鱼渔场,通常出现在圣诞节前后。气象学上的一项伟大成就诞生在印度,由英属印度时期的气象学家吉尔伯特·沃克(Gilbert Walker)贡献;此人原本是一位训练有素的统计学家,后来却孜孜不倦地寻找季风形成的原因,变成了一位研究厄尔尼诺现象的专家。沃克是最早认识到“恩索”是一种全球性现象的观察人士之一。他总结称,当太平洋地区气压很高时,印度洋上从非洲直到澳大利亚的气压往往就会很低。他称这种现象为“南方涛动”,其回旋起伏改变了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降雨模式与风向。可惜的是,当时的沃克没有海洋表面与次表层的温度数据,无法证实南方涛动的作用机制,因为20世纪20年代还没有这种数据资料。

曾经任教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挪威气象学家雅各布·皮叶克尼斯(Jacob Bjerknes)也用一种全球性的视角对大气循环进行了研究。1957年至1958年间一次强大的厄尔尼诺现象,使其将注意力转向了西方。他受此影响发现,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水温度相对较低,而西至印度尼西亚之远的西太平洋广袤海域则水温较高,二者正常的海面气温梯度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他认为,赤道平面附近存在一个巨大的东西向环流圈(circulation cell)。干燥的空气会在相对较冷的东太平洋上缓慢下沉。然后,它会成为东南信风系统的一部分,随之沿赤道往西飘去。东边的气压较高,西边的气压较低,就导致了大气运动。然后,空气会在上层大气中往东回流,完成整个环流模式。皮叶克尼斯把这种环流命名为“沃克环流”(Walker Circulation)。他认识到,东太平洋地区升温时,东、西太平洋之间的海面气温梯度就会减小。这种情况,会导致驱动沃克环流下半圈的信风强度减弱。东太平洋与赤道太平洋之间的气压变化,其作用就像是一座“跷跷板”,由此便形成了沃克环流。

“恩索”的这种关联性,是由许多要素共同构成的,其中包括涛动的“跷跷板”式运动,导致太平洋升温的大气与海洋之间大规模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与北美洲和大西洋地区的气候变化之间种种更广泛的全球性联系。皮叶克尼斯指出,大洋环流好比是驱动一台巨型气候“引擎”的“飞轮”。每一次“恩索”,都有不同的特点。有些涛动极其强大,还有一些则软弱无力、持续时间短暂,在东太平洋与西南太平洋之间一个广袤而自我延续的循环中,为大洋环流所驱动。沿着赤道,还有一个正常的南北环流,叫作“哈得来环流”(Hadley Circulation),将热带地区与北纬地区的大气连接起来。它会将冬季风暴往北带到阿拉斯加,除非厄尔尼诺现象扰乱了这一模式。风暴轨迹会慢慢东移,袭击美国加州的沿海地区。

1972年至1973年间一次大规模的“恩索”,引发了科学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这在今天被视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在几乎没有预警的情况下颠覆了干旱与降雨模式——这与秘鲁的鳀鱼渔业因过度捕捞而崩溃基本没有关系。如今,我们对“恩索”有了更多的了解,明白它像一个混乱无序、情绪会突然变化的“钟摆”,一旦摆动起来,就有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是数十年之久。这个“钟摆”永远都不会沿着同一条轨迹摆动;就算摆动中有一种潜在的节奏,也是如此。从爪哇的柚木、墨西哥的冷杉、美国西南部的刺果松以及其他一些树木的年轮序列中可以看出,在1880年以前,差不多每7.5年就会出现一个降雨量较高的年份。现在,似乎是每4.9年就会出现一次,而拉尼娜现象则是每4.2年就会出现一次。海洋中的珊瑚与取自高山冰川的冰芯则表明,“恩索”作为全球气候中的一个因素,其历史至少已达5000年,很可能还要久得多。“恩索”的循环成了一台驱动全球气候变化的强大“引擎”,故许多专家都认为,它是气候变化方面仅次于季节的第二大原因。

“恩索”是一种热带气候现象,非但对热带地区的千百万觅食者和自给农民的生活产生了强大的影响,而且对位于河谷、雨林以及安第斯高原的那些工业化之前的文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全球有75%以上的人口都生活在热带地区,其中三分之二的人口都靠农耕为生,因此这些社会始终都很容易受到旱涝灾害的威胁。随着人口不断增长,热带环境的承载能力承受的压力日多,这些社会的脆弱性也在与日俱增。直到近来,人类才获得了预测“恩索”或者其他重大气候事件的能力。如今,我们的计算机与模型完全能够预测出这些气候事件了。在我们适应全球变暖的过程中,这种知识具有极其宝贵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价值。本书所描述的古代社会,全都没有这种难得的技术,故适应“恩索”成了古人面临的一项巨大挑战,有时还是一种致命的挑战。 YzUwza80vRcYBTf/Cl8M/1RXknFCsBN2EROP6oSJnqgVcDglBFOyQUFUTcSIXxS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