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你不知道你的孩子有多爱你

案例

有一组题为《你知道你的孩子有多爱你吗?》的照片曾在网上刷屏。

第一张照片,是一个网友在一次雨中路上拍到的。一个妈妈接儿子放学回家,半路上,天空下起了雨。坐在后座的男孩一只手使劲撑着伞向前伸,尽量将伞遮着正在骑车的妈妈,另一只手拿着一个本子随意挡在自己头上,他的身体都在伞外面。

第二张照片,是江苏南京的一个幼儿园,老师组织孩子们进行地震逃生演练。一个男孩本来已经跑出去了,但他忘记这是演练,误将演练当真的了。他害怕妈妈在家没有逃出来,哭着闹着要找妈妈,直到老师哄他:“妈妈刚才打电话来说,她已经安全了。”他停止哭泣时还一直反复向老师确认:“妈妈真的没事吗?真的安全吗?”

第三张照片,是一个国外的小男孩,只有几个月大。因为患有耳疾,他从来没有听到过世界上的声音。这天,他戴上了特制的助听器,第一次听到了声音,而且是来自妈妈的声音:“Hello。”宝宝先是惊讶地笑了,而后,妈妈对他说:“我爱你。”这一声爱的告白,宝宝竟然听懂了,他忍住不哭,用力抿着他的小嘴,双眼含泪。

第四张照片,是一个只有4个月大的国外男孩,因为疾病导致视力模糊,从生下来他从来没看清过妈妈的脸。直到这一天戴上特制的眼镜,终于看到了妈妈的样子,他露出开心的笑容对着妈妈,样子惊奇又幸福,笑容像个天使,像是在说:“妈妈,你就是我想象中的样子,这么温暖,这么美丽。”

第五张也是一个小男孩,在回家的地铁上,妈妈坐在靠近地铁门旁的座位上,将头搁在扶手上小睡,很疲惫的样子。站在旁边门口的这个男孩,一只手用力拉着门把手,好让自己站稳,另一只手始终垫在妈妈头下的栏杆上,担心妈妈会磕着碰着。他的小小肩上,一边挎着妈妈的小包,一边是个无纺布小袋子……

分析

很多人只知道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一种本能,却不知孩子对父母的爱也是一种本能。

对所有的生命而言,没有本能,不会有生命。本能是大自然赋予生命自身的变化行为能力,生命通过自身本能变化来适应大自然而求得生命本身的延续。

因为它纯粹、原色调,没有经过修饰和伪装,因此,本能是强大的,也是最具有力量的。

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发现,只要是发育完全的正常动物,不需经过学习、练习、适应、模拟或经验,即能表现出某种协调一致的复杂固定性行为。

如蜘蛛织网、蜜蜂跳舞和鸟类迁徙等,都是本能行为。它蕴含着付出、辛劳、忘我。以鸟类的筑巢为例,它能熟练地选择和安放筑巢材料,并拔下自身羽毛铺在巢内。

一些父母只知道自己爱孩子,孩子的一颦一笑、伤心受苦、受伤挫败,都会牵动自己的心,心甘情愿为孩子付出所有。却不知你的孩子也一样爱你,时时刻刻也在关心着你。尤其是那些天性纯善、柔软的孩子,也像父母爱自己一样,爱着父母。

只是,父母过于沉浸在成人的世界里,很少能够体会到孩子心中的细波微澜,感受孩子的一哭一笑。

有父母说,因为有了孩子,所以我们有了软肋,但同时也有了铠甲。

对孩子而言,何尝不是如此?因为有父母的爱,孩子有了软肋,但同时也有了铠甲。

记得网上一个姑娘的一句话,伤感了无数人:“不敢死,不敢远嫁,特别想赚钱,因为父母只有我。”

想起风靡一时的电影《找到你》 中有句台词:“这个世界该被感谢的应该是孩子,是他们带给父母成长,让我们体验到那种无私付出的爱,让我们内心更坚定,变得更勇敢和强大。”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付出感。

付出感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补偿心理。其日常表现,在家里,在工作的地方,和朋友在一起时,都会有人明显表现这种情形。

在家里,通常,我们的父母是付出感最强的那个人。小时候,我们常常会听到:

“我含辛茹苦把你养大,为什么你不能像隔壁家的小孩一样乖?”

“我为了方便你读书,把家都搬到学校旁边去了,为什么你还是考不了前三名?”

“我为你心都操碎了,你还这么不争气。”

长大后,这样的声音变成了另外的内容:

“你要是非和那个人结婚,我就当没有你这个孩子!”

“你去那么远的地方工作,我们老了怎么办?养你不是白养了!”

“你要是还当我是你妈(爸),你就安安心心做好我给你安排的工作,否则你对得起谁啊!”

为儿女付出,原本是出于天性的伟大,可父母往往一句话就毁掉它自带的光辉,把心甘情愿的付出变成功利性的行为。

只因为这些话背后的意思是同一个:“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所以你一定要听我的话。”用它来束缚一个孩子,绝对有效。

所以,很多孩子都被这沉甸甸的重负压得喘不过气来,只要有机会就不顾一切地想要逃离。

每当父母唠叨一遍“你这样对得起我的付出吗?”,它就会在孩子心里回荡千百遍,伴着惭愧和负疚:“对不起。”孩子知道自己没有能力回报父母沉重的付出,就会变得消极、沉默,对自己充满失望,变得沉默,不愿与父母沟通。

那些自认为对不起父母的孩子,有些索性自暴自弃,从此一蹶不振,有些甚至会走上绝路。近年来,关于孩子因为成绩不好而自杀的报道越来越多。更多的孩子虽然有幸安全地长大成人,然而,他们中的大多数,终其一生都摆脱不了内心的自卑和歉疚。

父母的付出感是一种要回报的索取,也是一种道德绑架,会像在火上烤蜡烛一样,折磨孩子、毁掉孩子。

而实际上,绝大多数父母明明是十二分爱孩子,爱孩子超过爱自己,却因为不能认识到付出感这种灰暗的人性,驱使着有些父母不知不觉地陷入有条件地爱孩子的陷阱,使得孩子非常痛苦。

策略

要真正发现孩子对父母深刻的爱,做父母的首先要认识到付出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一种与生俱来的补偿心理,以及由补偿心理在我们生活中产生的阴影:我们要求孩子作出相应的回报,要求孩子听话,服从,努力学习,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等等。

一旦孩子达不到我们的要求,我们就痛苦万分,说孩子不懂事,不省心,不听话,甚至说是白养了。这些都是对孩子极大的伤害,同时,也是对自己极大的伤害。我们不知道我们已经中了魔法,受了付出感的驱使,丢失了应该无条件爱孩子的天性。

其次,要慢慢修养自己一颗善于观察、体谅、感知孩子的细腻柔软的心。尤其是幼小的孩子,他们对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发自本能,源于内心。即使爸爸妈妈生气了,严厉批评,甚至责骂、动手打,孩子都是依然爱着爸爸妈妈,绝不会丧失对父母的爱。

因为,父母是他们的靠山,更是他们的港湾。

再次,一旦做了父母就要牢记,养孩子就必须爱孩子;爱孩子就一定会为之付出心血汗水,劳累、操心、烦恼、牵挂、忧虑,这都是分内的事,不应该把这些东西毫无遮拦地倒给孩子,唠叨自己如何爱孩子,如何不容易,如何吃尽了苦。

因为,其实孩子给我们的爱,给我们带来的惊喜、成长、欢乐,远远比我们给孩子的多。我们对孩子的爱,很多都是有选择、有条件、有考虑的,而孩子对我们的爱,是不假思索的本能。

记得享有盛誉的心理导师李少成教授曾这样提醒父母一定要深思

作为父母,你尽心尽力,可为什么费力不讨好?!作为父母,你满心满肺的爱,可为什么造成的是痛心疾首的伤害?!作为父母,你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为什么孩子离你的目标越来越远?! lt466VVGA2GlcLd7f6aIFRh2m5bnRlyIkVNhO4m5byqeN7p+hXId+jNEQS8/wMA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