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一代巨星陨落,一个时代落幕

2003年11月,香港红磡体育馆内,身穿洁白婚纱的梅艳芳笑着问大家:“我穿婚纱好看吗?”顿时,台下“好看”声如雷鸣!整个红磡体育馆,暖潮汹涌,大多数观众的眼中闪烁着泪光。

梅艳芳又说:“我是个歌手,也是演员,穿婚纱不是第一次,但是没有一次是属于我自己的。这也许是我一生的遗憾,但我有你们的爱,已将这遗憾弥补上了。我把我自己嫁给了音乐,嫁给了你们。”

说这番话时的梅艳芳,已经病入膏肓,身体极度孱弱。在那厚重的演出服下,是一副病弱的躯体;在这病弱的躯体中,跳动着的是一颗火热的心。她好似一个在舞台上跃动的精灵,又好似一位尊贵圣洁的女王。她的演出风格和造型设计始终是富于变化又引领潮流的,她曾经用自己的百变造型征服了一个时代。她告诉人们,美不只有一种样子,美不应该以陈旧的标准来评判。

就在这场演唱会刚开始时,梅艳芳手持话筒,望向台下观众淡淡地笑着,说:“头饰加上衣服,起码80多磅 。”台下观众也笑着,他们凝望着这位舞台上衣着华丽的百变天后。她依然是那样的洒脱与自信,举手投足间散发着无限的魅力,根本不像一位癌症晚期患者,甚至那一刻的她比以往的舞台形象更加光彩照人。

但其实,此时的梅艳芳穿着尿布;她的身体正在不受控制地流血。赵文卓回忆起“梅姑”这最后一场演唱会时说:“演唱会上她(梅艳芳)唱歌时上身在摆动,腿已经抖得很厉害了,但是她一直都在坚持。”

坚持唱完最后一首歌的梅艳芳,绝非逞强,而是想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以一种美好的姿态向舞台作别,向观众作别。在短短40年的人生历程中,她有36年的舞台表演经验。她的一生是属于舞台的。因而她想着在绚丽灿烂的舞台上,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一个漂亮的句号。她不需要世人的怜悯,她以无比平静的心态实践着自己的死亡美学——即便病魔缠身,却依然顽强而乐观,以自己光彩夺目的璀璨演艺成就,照亮了港澳台地区,以及内地的演艺圈。

有人说,梅艳芳在二十几岁的年龄,同时斩获了“歌后”与“影后”的桂冠,已经冲到了事业的巅峰,她的演艺事业如此辉煌,已经没有什么遗憾了。但是,对于梅艳芳本人来说,她依然尚有心愿未了。在她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她举办了最后8场演唱会,并且穿上好友刘培基为她设计的婚纱,嫁给了舞台。

当告别演唱会上最后一支歌《夕阳之歌》的前奏响起时,舞台上光影斑驳,舞台中间的人身影伶仃。梅艳芳本人最中意的歌曲,便是这一首了。只是夕阳再美,也是一片黄昏景象,不禁让人愁绪万千。此时的梅艳芳,已经进入生命倒计时。她就像那夕阳,尽力地燃烧自己,释放出点点余晖。

身穿洁白婚纱的梅艳芳深情演唱着,然而依然有细心的歌迷能听出来,她的声音略有颤抖,并且声音里透露着些许的疲惫。当演唱即将结束时,着一身洁白婚纱的梅艳芳,唱着歌,缓步地走上阶梯,一个挺拔却也落寞的身影如同一声绝响,镌刻在万千歌迷的记忆深处。她大声喊着“拜拜”,向观众用力挥着手,身后那道门渐渐地打开,她通过那道门缓缓退场。大家知道,她余下的时间已不多了。

最后8场演唱会,她散尽了身上仅存的光与热。当她终于完成演出时,面向观众蓦地回首一笑,那便是她留给人们的最后一抹美好。

一个多月后,梅艳芳在香港养和医院病逝,享年40岁。可是她的故事并没有结束——自从她去世后,各种纪念影视剧和纪念书籍相继问世。这些纪念作品,饱含着人们沉甸甸、情深深的思念。梅艳芳,以另一种形式继续活在人们的心中。

在人们谈起梅艳芳时,诸如“豪爽仗义”“赤子情怀”等评价成了高频词汇,而实际上梅艳芳在诸多的杰出品质之中最为耀眼的,便是坚强、独立、坚持自我。她幼年生活坎坷,却始终乐观向上;她在歌坛、影坛均有不俗的成就,却仍乐于学习、精益求精。文化研究学者李展鹏说,香港曾涌现过不少巨星,但不是所有巨星都能留下一种精神。然而梅艳芳的精神之所以被人们记得,就因为这种精神体现了诸多美好、光明,比如对事业的热爱、对公益的追求,即使面对人生困境也不轻言放弃,绝不让自己轻易垮掉,永远保持着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

曾几何时,当人们望着舞台上的梅艳芳一边忘情、忘我地唱着歌,一边挥洒自如地跳着舞时,纷纷为她鼓掌喝彩,致敬这位演艺天才。可无人知道她为了做一场演出要付出多少辛劳。梅艳芳说:“天底下没有什么是天生就会的。”在梅艳芳家中有一面光洁巨大的镜子,每次她在家放着音乐练习舞步,都要对着这面镜子反复纠正动作,反复找对的感觉。

当梅艳芳得知自己患上宫颈癌晚期的时候,她明知身体已没有任何好转的希望,但依然选择以坚强积极的姿态,笑对剩下的人生时光。她说:“我只希望大家在某一晚抬头望向天空,看见其中的一颗星星时,会想起曾经有个很熟悉的名字,一个曾经为你们带来一点儿欢乐的人,她的名字叫梅艳芳。”有的人最初与别人并没有什么不同,但他们奋斗、向上,永不停息地前进。因此,到了一定的时候,他们便实现了生命质量的飞跃,如同星星永远挂在天穹,被人们永久铭记。那颗叫梅艳芳的小行星,就挂在天宇的那一端,它的编号是55384。

人生诸多事,如梦幻泡影,万般带不去。从4岁半开始在荔园游乐场演唱,到19岁一举赢得新秀冠军,梅艳芳自始至终都体现出一种独有的“香港精神”,那就是乘势而起,不屈不挠。她身上似乎有一种永不消歇的能量,那便是真实,便是赤诚。香港著名音乐教育家、“音乐教父”戴思聪评价梅艳芳是“第一位在香港开创舞台的女艺人”,“她开创了属于梅艳芳的舞台,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令观众着迷,她自己也沉浸其中”。他还称梅艳芳为“乐坛的天之骄女,舞台的巨人,后继无人”。(摘自戴思聪遗作《星河回忆录》)

梅艳芳迫于生活,年幼便出来唱歌表演,这一经历与美国流行音乐天王迈克尔·杰克逊颇为相似,他们都曾有过不幸的童年,也都为流行音乐和流行文化的发展做出过贡献,并且他们在成名之后努力地奉献自我,在慈善事业上发光发热。经历过不幸的人,更懂得关怀他人;被剥夺了童年之爱的人,更加心怀悲悯、满怀善意。他们在年幼时未曾感受到的幸福,便以另一种方式回馈到他们身上。在1993年格莱美颁奖典礼上,迈克尔·杰克逊是这样说的:“我根本没有童年,没有圣诞节,没有生日。那不是一个正常的童年,也没有童年可以享受到的任何快乐,取而代之的是辛勤工作、奋斗和痛苦,最终换取了物质和事业上的成功。但我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为我再也不能重塑这段人生。”实际上,这也正是梅艳芳一生经历的真实写照。

特殊的童年经历,奠定了梅艳芳一生的性格基础:努力拼搏,喜欢付出。在香港经济开始崛起时,出身草根的梅艳芳更是满怀希冀,徒手搏来一个绚丽的人生。虽然她的人生已经落幕,可是她的精神永存。她的精神代表着香港精神,是独属于那个时代的珍贵乐音。梅艳芳这一生的故事,便是香港发展的故事、腾飞的故事。可以说,香港乐坛再难出现第二个梅艳芳,那个曾经引领时代的巨星徒然留下了一段芳华绝代的传奇。

但是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依然需要被梅艳芳的精神所激励,依然需要从她的人生故事中汲取向上生长的动力。我们无须将她神化,但应该了解她在演艺事业上的成就,为改变人生而做出的努力,以及为公义、公理和慈善事业做出的贡献。她被封为香港乐坛的百变天后,更被称为“香港的女儿”,这称号的由来便是她在演艺事业的影响力之外,对公益慈善事业的真诚奉献。

她不只是出色的艺术家,更是一位生命价值的倡导者。 uraJKdj0td//HMGyYZjum8Be0JK6QrQZHoSVQONjPDkwfRmL38QbS5oVb1vJoMl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