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蜡”,是指遇到麻烦,陷入困境;也含有事情黄了,没有办成的意思。
“坐蜡”还是其他地区的方言。在苗族方言里,“坐蜡”是做生意或做买卖的意思。
《东北方言口语词汇例释》记载:坐蜡,陷入为难境地;遇到困难。
例句:“小兰,二婶为你这事,前屯跑到后屯,费了多少口舌,好容易保妥了,咋也不好意思叫你二婶坐这份蜡呀!”(《黑龙江小戏选》16页)
在北京方言里,“坐蜡”是为难、困窘的意思。一位律师向记者抱怨,他在处理一起劳动纠纷时遇到了这样一道难题:人事部门规定新员工有一年的见习期,而劳动部门的规定却是员工的试用期最长不超过半年。同是政府部门,却发出了两种不同的声音,这让他感到既费解又为难。记者以《政策“撞车”令人坐蜡,人事、劳动部门五大撞车现象》为题写了一条新闻。
过去在农村,谁要借钱,特别是向不太熟的人借钱,需要有一个双方都信任的中间人做担保。人缘好、威信高的张三就经常担当此任。有一次李四求他做担保向王二麻借钱,张三爽快地答应了。结果到还钱期李四跑路了。张三逢人便大倒苦水:“你看我好心给他做担保,他居然让我坐蜡了!”有人在一旁火上浇油:“你好心没好报,净办坐蜡的事!”
“坐蜡”还指事情黄了,没有办成。比如:“老张托我办的这件事,我坐蜡了。”“老刘是个热心人,有时办了坐蜡的事,也不吱声,自己默默地想法解决。”
“坐蜡”的来源有两种说法,而且都与佛教有关。其一,传说某寺有一条惩戒的规矩,谁言过其实或行为乖张,损害了寺庙的声誉,就罚他坐在一根竖起来的短棍上反省思过一天。这个“坐棍”的惩罚,对于习武之人来说,并不算什么,那些棍僧甚至还可以坐在棍子上睡大觉呢。老方丈就想出了“坐蜡”这个办法:将短棍换成一根长蜡烛立在地上,让犯事的僧徒坐上去,既不能将蜡烛坐断,又不能让蜡烛倒下。坐在燃烧的蜡烛上,够为难了吧!谁也不愿遭受“坐蜡”的煎熬,从此,众僧再也不敢在外惹是生非了。
其二,在一年之中,僧人应自农历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的三个月中定居一月,坐禅专心修行,不得随意去往他处。此曰“安居”,亦曰“结夏”。而到了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众僧则聚集一堂,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此曰“自恣”。经过“自恣”,受戒的年头才算增长一岁,亦称“一腊”。因为“结夏”之后方可增长一戒龄,所以“结夏”亦称“坐腊”,现写为“坐蜡”,指自我检讨并接受他人批评,其中不乏受过、受斥责之意,又引申出为难、困窘、尴尬的意思。
常见媒体用“坐蜡”一词形容官员的失职行为。比如,当年的“非典”从掩盖真相到疫情失控,着实让时任北京市长的孟学农“坐了蜡”,最后被革职;2008年还是老孟,到山西上任不长,襄汾溃坝又让他“坐了蜡”,只好辞官返家。可见官员“坐蜡”可不是闹着玩的。
晚清郭则沄续写《红楼梦》,让宝、黛二人结了婚,又让迎春复活,大伙同去太虚幻境给贾母祝寿。寿筵上,孙绍祖也在,这人洗心革面,痛改前非,一个劲儿地向迎春道歉,迎春记仇,不理他,孙绍祖很尴尬。宝玉瞧见了,笑道:“让他坐坐蜡也好。”宝玉所说的“坐蜡”,意思是拘束、不爽、如坐针毡。与大连方言“坐蜡”含义基本相同。
“上讲”,可以理解为很讲究,上等的讲究,也可以理解为很有档次,很有品位,上得了台面。
人要有讲究,没有讲究就做不好人。一个人做人境界高,大连人会赞一句“这个人很上讲”,反之就是“不上讲”。
生活要有讲究,没有讲究的生活,缺少活力和滋味,缺少人气和希望。腌渍酸菜有讲究,坊间百姓都知道;喝茶有讲究,讲究水,讲究器,还要讲究人。腌渍酸菜的讲究“不上讲”,难登大雅之堂。而喝茶的讲究很“上讲”,这里面有文化内容。
人情的上讲最为珍贵。大连话“上讲”多数时候是指人与人之间在交往方面的讲究。一个男人如果被评价为“很不上讲”,那简直是死无葬身之地。上讲之人讲义气,凡事多替别人着想,既不失原则,又不丢情义。越是有学问、有地位的人,其思想境界就越上讲。上讲之人是领军者,是团队的精神领袖。
张三闹离婚,虽然没被媳妇逮住出轨的证据,但他下海之后有了点钱,拈花惹草却是公开的秘密。有了离婚的主意,张三开始转移财产,做了很多鲜为人知的不上讲的事情来。
一家私营企业宣布破产,企业负责人将每位员工的补偿金算得清清楚楚,一分不差地发放到位,这位企业负责人不推卸责任,勇于承担,很上讲。
收藏家王世襄先生一生好玩,在燕京大学读书时,曾有过臂上架鹰、怀揣蝈蝈进教室的惊人之举,被老师斥为不务正业的“未知数”。那个年代,架鹰遛狗斗蛐蛐是游手好闲的市井之徒所为。而王世襄的可贵之处在于他玩物不丧志,但凡他玩过的东西,都留下了研究心得,这种心得就是一种上讲。这些稀松平常的“雕虫小技”因为上讲而成了一种文化。
上讲还令人联想到古代名士的品质生活。在古代要成为一位名士,有很多上等的讲究。首先,他必须出身士族,有唾手可得的金钱和政治地位,却又视其如粪土。其次,从人生态度上讲,他对个体道德修养的独特价值一直表现得非常倾心,以一种诗意的、乐观的、审美的人生态度来应对各种现实环境,周身洋溢着非常上讲的精神气韵。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主要依靠这些名士的精神活动来进行。流觞曲水,诗酒唱酬,既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文艺活动,又是信手拈来的寻常日子。这种极为上讲的儒风雅俗令现代人深感羞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