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太强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发布录取名单,浙江竟然占了四分之一。2020年全国共录取48人,其中浙江12人,全国最多,比中科大所在的安徽省还多1人。
少年班是针对早慧少年的一种特殊教育,要求最大年龄不超过17周岁,平均为16周岁。浙江省基础教育功底深厚,孩子们普遍聪敏、用功。被录取的孩子,万里挑一,属于天才少年,是同龄人中的凤毛麟角。
这48人中,女生共有10人,其中包括杭州学军中学的魏莱和宁波鄞州中学的左雯杰。魏莱已来!《都市快报》报道,魏莱同学是杭州人,2004年出生,16岁,“一张娃娃脸”。她进建兰中学直接读初二,进学军中学后还没读高三。魏莱一进小学就展露出惊人的数学天赋。她爸爸是浙大博士,负责她的学习,“女儿最大的特点是淡定,而学习氛围很重要”。氛围来自习惯,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成长的核心竞争力。
2020年温州中学有2人被少年班录取,其中林博文同学才15周岁,比同龄人快了3年。林爸爸说:“我感觉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学习经验。”可能有个重要的经验是“从小没参加过培训班”,只是“课堂上多记笔记”。现在课堂上不好好学,课余拼命去参加各种培训班的情况很严重,有的家长竟然同时给孩子报10多个培训班——这才是透支学习力,才是拔苗助长。
成长之路千万条,其实并不是非得进入少年班。我有一位忘年交小朋友叫黄书祺,生于2001年,初中就读杭州文澜中学,14岁时被英国著名私立女校圣斯威辛中学录取;后于2017年入学威斯敏斯特公学,荣获英国女王奖学金;2020年被剑桥大学数学系录取。她文理兼通,少年作家出身,先后已出版了3本书,其中2本是我写的序言。
全世界都一样,大学的使命,是为人才打基础、为中才定规则、为天才留空间。中国不缺少天才,少年班的创办,就是试图让一些学习能力超强的天才少年走在前面,因材施教,进行差异教育。早在1974年5月,物理学家李政道回国访问时,率先提出办少年班的设想;1978年3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创立;2008年创办30周年之际,少年班升格为少年班学院。
少年班自然引起了不少争论。反对者认为,这些少年既然智力超常,按部就班肯定也会考上不错的大学,没必要专门办少年班;把这些天才少年集中起来,形成特殊群体,脱离多数学生,不利于全面成长;少年班是“拔苗助长”,是“违背教育规律”;等等。事实上现在的少年班是“准青年班”,不像过去屡屡以“14岁进少年班”为傲;如今多数为16岁、17岁,距离18岁成人也只差一两岁。遥想1982年我考进大学也就16岁嘛,尽管与“天才”二字八竿子打不着。
如今我们的教育,通常把高中3年的课程在2年里教完,高三主要是反反复复的“复习迎考”。这些天才少年在中学拖的时间长了,反而浪费时间,变成负担。
尖端人才培养,是当今世界的重大课题。美国早在1973年就通过一项《天才教育法》,要为天才教育提供物力、人力和法律保障。少年班培养的孩子,当然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需要客观看待。宁波镇海中学曾盘点过该校考进少年班的学子,有人28岁获得博士生导师资格,有人发表SCI论文250余篇,有人已是美国物理学会会士……良好的教育,是真正的人生慈航。不管如何,进入中科大少年班,仅仅是起步,未来的成才路,同样是“道阻且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