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触目惊心;摧残孩子,令人发指;戾气弥漫,岂可容忍!2016年全国两会,政协委员巩汉林、石定果、侯欣一等,齐刷刷将目光投向校园暴力,期待立法解决校园暴力问题。
作为演艺明星的巩汉林,因为长得瘦小,小时候被人欺负过。感同身受的他,提案呼吁尽快出台相关法律、遏制校园暴力事件,要对校园暴力“零容忍”。巩汉林的呼声,得到了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的回应:“无论是来自外部的,还是内部的校园暴力,都应当坚决防范、坚决制止。”
为什么校园暴力多发并且多样化?原因诸多。社会上暴力和暴力文化过多,成年人充满戾气,这是一个重要的大背景、大原因。学校本身也问题多多,老师往往以严厉的面目出现,不仅没有杜绝“硬暴力”体罚,“软暴力”的惩罚也随处可见。
毫无疑问,未成年人出问题,成年人要负主要责任。从学校和教师的角度,巩汉林认为:“凡是发现有教师虐待孩子的情况,包括施暴、辱骂孩子,应该永远清除出教师队伍。”光这一条,施行起来就难上加难。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老师的戒尺就是要打在学生身上的,还美其名曰“打是亲、骂是爱”,而不知“赏识教育”为何物;何况“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打学生,是“严父”的化身。如此“师道尊严”,想要从根本上予以扭转,确实很难。
袁贵仁部长的回应是“坚决防范、坚决制止”。从解决燃眉之急的角度看,“制止”在第一位,“防范”在第二位。同为政协委员的中国律师协会副会长朱征夫直言:不少校园暴力案件已经涉及“侮辱罪”,现在校园暴力中的施暴者基本上不到14岁,都以批评教育为主,因此刑事责任年龄不调整,就没有更好的办法,建议适当调整刑事责任年龄。
校园暴力,“预后”极差:受欺负的孩子越发自卑,欺负人的孩子更加无视法律。全社会都要真正重视起来,立法修法,不要犹豫,立刻开始行动。
女童眼睛被男同学强塞纸片!一段“女童眼里取出数张纸片”的视频在网上热传。我十分希望这是一个“假新闻”,否则当真是无法想象一个7岁的小女孩,眼睛里如何容得下那些纸片,那又不是隐形眼镜!
事情发生在河南省禹州市磨街乡大涧学校小学二年级。2019年11月12日,当地教体局对此事作出回应,表明事件发生在9月28日午饭后课外活动期间,在与同学们戏耍玩闹时,同班学生小强(化名)和小冬(化名)按住同学小花(化名)的胳膊,同班学生小刚(化名)向其眼睛里塞纸片,对小花同学造成了伤害;经北京同仁医院专家检查,小花眼睛里已经没有纸片和症状;责令该校校长和该班班主任作出深刻检查,并全市通报。
从此前的视频和报道看,小花的母亲李女士发现女儿的眼睛里会时不时冒出一些小纸片,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竟取出至少有几十片,这个具体是怎么回事,没有调查说明清楚。视频截图中有一张纸上有几十片又大又干的“小纸片”,并不像从眼睛中取出来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取出几十片”,那说明是陆陆续续取出来的,问题是塞进去是不是多次的动作——取了又塞,塞了又取?从常识判断,一次性把那么多的纸片塞到一个小女孩的眼睛里,那是不可能的,估计是家长夸大了;而且一个多月里让眼睛带着那么多纸片,也是不可能的。而最大的可能是:纸片确有塞过,但是没那么多。
此前该校校长说:“七八岁的小孩他们也没啥恶意,就是在一块玩。”面对舆情,习惯的思维和做法,就是往“轻”里说、往“小”里说,以期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面对安全事件、舆情危机,校长不是着力去调查清楚女同学眼睛里究竟被塞了多少张小纸片、一共塞了多少回,而是忙于说什么“没恶意”。
小时候说假话很紧张,说真话很坦荡;难道长大后反而说真话很紧张,说假话很坦荡?“没恶意”难不成还有善意?任何人违反对方意愿往另一个人眼睛里乱塞东西,都不可能存在什么善意。然则,所有未成年人的错,根源都在成年人身上。校长此般说法,可谓是“真实的谎言”,可以用来证明“某些师者,所以废道、损业、增惑也”!
官方通报说:“11月12日,在确定小花同学眼睛没有异常情况的基础上,经几方协商一致,各自按照应当承担的责任签订了赔偿协议。”这个事件似乎就此可以了了,但教训很深刻,我们不难从中看到幼儿园、小学基础文明教育的严重缺失。
好的教育,一定是爱的教育。教育的意义在于激发爱心、唤醒智慧,培养自由、善良且完整的人。这就是教育的“立人”。可如今,为了追求分数、成绩、升学率,幼儿园成了小学,小学成了初中,初中成了高中,高中成了大学,最后,大学变成了幼儿园——得回过头去学习幼儿园的基础文明。这就是“教育错位”。在教育错位、基础文明教育缺失的环境中,如何能够让孩子们有爱友爱?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教书育人,最需要回归“立人”之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