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一点看,早恋如“早练”。开学的新闻有不少,最吸引我的眼球的是“男女分班,防止早恋”的报道:继上海市八中在高一年级中实行男女分班教学的新模式后,如今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也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尝试。学校将新入学的高一年级新生分为五个男生班和五个女生班,各占一个楼层进行教学。
分班了,从报道中可见大致的情形是:女生班的气氛有些沉闷;男生班不太好管;专家说法不一;家长委员会倒是全力支持。我在这里高举一只手:反对!
理由一:这种做法的实质是学校逃避青春期教育的重要职责。不可否认,中学男生女生同班,会有早恋现象出现,但这正是学校要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简单地以男女分班来对付,恰恰是回避矛盾,而早恋的现象并不能通过简单的“隔绝”解决,一些学生反倒可能因此产生逆反心理,将“行动”转入地下。有了“分班举措”,说不准校方从此就“高枕无忧”了,哪管它“地下早恋”如火如荼。相比之下,北京海淀区就做得很好,编写了初、高中《性健康导向》的专门教材并正式开课。如果一个“男女分班”的举措就能解决问题,还用得着又编教材又开课,弄得这么麻烦干吗?
理由二:历史的经验教训不能忘记。我不知道上海八中和北工大附中的校长有没有读过高中(因为有跳级的可能),有没有读过高中《语文》课本中唐弢先生的《琐忆》一文,也不知道现在课本里还有没有收入这篇回忆鲁迅先生的名篇。校长若读过,则请回忆一下;现在课本里若有,我请男女分班的这些同学一定好好读一读。相信读到这一段同学们会露出怪怪的笑(至于老师怎么教我就不知道了):
国民党的一个地方官僚禁止男女同学,男女同泳,闹得满城风雨。鲁迅先生幽默地说:“同学同泳,皮肉偶然相碰,有碍男女大防。不过禁止以后,男女还是一同生活在天地中间,一同呼吸着天地中间的空气。空气从这个男人的鼻孔呼出来,被那个女人的鼻孔吸进去,又从那个女人的鼻孔呼出来,被另一个男人的鼻孔吸进去,淆乱乾坤,实在比皮肉相碰还要坏。要彻底划清界限,不如再下一道命令,规定男女老幼,诸色人等,一律戴上防毒面具,既禁空气流通,又防抛头露面。这样,每个人都是……喏!喏!”我们已经笑不可抑了,鲁迅先生却又站起身来,模拟戴着防毒面具走路的样子。
理由三:戕害男女正常交往,日积月累产生不良影响。尽管校方说“分班只是在教学形式上将男女生分开,并不是禁止一切男女生的交往”,但分班其实就是对男女生交往的最大戕害,是“男女授受不亲”的现代版。男女差别大,十分需要互补,我很赞同专家的这一观点:“孩子进入高中阶段,是确立人生观的重要阶段,男女生间的互相学习十分重要。”活生生分离开来、隔离开来,产生的不良后果无法预计、不良影响无法估量。
理由四:扼杀人生的美好、人性的美好、生活的美好、艺术的美好。想想几十年后开“同学会”将很惨:这一屋子全都是老头,那一屋子全都是老太。《同桌的你》这么动人的校园歌曲谁会唱?别说没人会唱,这歌根本就不会诞生、不会存在!
理由五:宜疏不宜堵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校长和教师应该懂得这个基本的教育道理,“堵”是最简单最粗暴的做法,其实也是最无能最无效的做法。男女生的交往的空间其实很巨大,你怎么“堵”?在多大的范围里去堵、去限制是“合适”的、有效的?最小的空间是同桌,然后是同组,然后是同班,然后是同校,然后是同城(乡),然后是同省(市),然后是同国,然后是同地球,设若男女同桌不行,同组不行,同班不行,那么同校就行吗,同城就行吗,同省就行吗,同国就行吗,同地球就行吗?莎士比亚说过一段很有名的话,他是写女人的才情的,联系现在这个“男女分班”,不妨做一个类比联想,看看关、堵、卡、限制的最终结果:
假使用门关住了女人的才情,那么它将会从窗子里钻出来;关了窗,它会从锁缝里钻出来;塞住了锁缝,它会跟着一道烟从烟囱里飞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