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倾听孩子心中的风暴?
“在学校,课间十分钟最短暂;回到家,厕所里最温暖。”“挑断手筋只疼一时;不断手筋,我的痛苦一辈子也解除不了。”“跟父母不敢说实话,与老师没有共同语言,同学都是竞争对手。”“愿菩萨保佑……愿观音娘娘保佑……”这都是我们的十几岁的孩子的心声!2002年7月16日,新华社播发长篇通讯《隐性压力:中国孩子的另一种危机》,揭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我们的下一代,是在巨大的“隐性压力”下生存的一代,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激烈竞争提前到来提前承受的一代!
报道开篇就举了一个沉痛的例子:5月,树叶青青麦未黄,年仅12岁的山西临钢小学五年级女生恬恬(化名),留下一份“压力太大”的绝笔后,自缢身亡。花季少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究竟是什么?不一定是沉重的书包,不一定是繁多的作业,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秦金亮教授分析道:“考试和升学的压力如影随形,当今社会上各种名目的考试越来越多;社会竞争的压力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地在孩子们精神上形成的压力,现在看来则有越来越大的趋势。”
这就是“隐性压力”,这就是“隐性杀手”!而且这种压力已经明显呈现出“下移”的趋势,也就是越来越低龄化、低年级化——大学学习,没有多少压力;高中学习,压力比大学要大很多,尤其是要面临高考的“关卡”;初中的压力大有超过高中的趋势,因为现在的中考升学的难度几乎超过了高考升学的难度——在高考的录取率越来越高的今天,能否考上重点高中成了今后能否考上大学的关键,“考进重高,就等于一只脚踏进了大学的门槛”,这已成为学生与家长的“共识”。浙江省高考录取率已达70%,而重点高中的录取率远远达不到这个数字,以笔者所在的杭州市为例,2002年1.9万初中毕业生能进重高的只有30%左右,“比考大学难多了”,这就是家长与孩子们的感叹!
而且,这种可怕的趋势还在不断“下移”,读小学甚至读幼儿园也变成了考大学的“前奏”!现今大学生的潇洒与小学生的沉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新华社报道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在临钢小学采访,一提起升学和前途,这些十来岁孩子的脸上立时浮现出与其年龄极不相称的严肃。男生小裴沉重地说:“我家长对我特好,也没有逼着我学习。可同学们都说,考不上大学,将来只能卖菜、扫大街。爸爸妈妈辛辛苦苦把我养大,我可不能让他们失望。如果考不上大学,以后该怎么办呢?”在这条无情的“高考链”中,哪一环都不能“断裂”,家长们的普遍看法是,读不了好的幼儿园,就影响小学的学业成绩;小学读不好,就进不了好初中;不在好的初中读书,那孩子的重点高中梦就要破灭;进不了重点高中,考大学就无望了!于是,平时花“小代价”请家教补课、参加培训班蔚然成风;考时花“大代价”“买分数”“买志愿”不得不为——都是为了进到好的中学。如此这般,那些“隐隐泛起的压力”,能不挤压孩子们幼嫩的心灵吗?
怎么帮助孩子减轻心理负荷?教育家或教育改革家应该好好考虑一下这个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