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胶州考生常某,高考报考了陕西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2016年7月下旬,他发现自己并未被录取,而比自己分数低的同学郭某,却被意外录取了——常某体育专业考了90.64分,而郭某体育考了83分。而更令他惊讶的是,陕师大今年在山东并未招满。
常某一家人满怀疑问,到山东教育考试院咨询,又意外发现:常某的第一志愿变成了鲁东大学,专业也变成了与体育教育不搭的社会教育。很显然,高考志愿被人篡改了!
这是谁干的?“侦破”这样的“案件”难度不大:一是竞争对手,二是相关知情者。常某一家向警方报案,经过网警调查,有一个IP地址两次对常某的报考志愿进行了修改。随后,常某的同学郭某承认自己篡改了志愿。因为他的分数比常某低,就通过这种方式把对方踹下来;而且两人住同一个宿舍,是室友,当初报名时,郭某就在旁边,很容易记住常某登录的账号和密码。
这样的案件,与屡次发生的“冒名顶替上大学”有些相似,性质恶劣。对于个人来讲,这是巨大的不公,足以影响人的一生。“还我公平正义”,正义在这个时刻必须站出来纠偏。
其一,郭某已涉嫌犯罪,需要司法来进行调整,山东警方已对其采取了强制措施。这也是“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要求。郭某的行为,已不仅仅是妒忌,不仅仅是对别人的长处感到愤恨,然后通过损人利己的方式,让别人掉坑里而自己爬上去,而是触碰了法律的底线。
其二,最重要的是,不能让常某的正义迟到。无论说“迟到的正义不是正义”,还是说“迟到的正义也是正义”,最重要的是查清问题后迅速纠偏,以最快的速度回归正义。陕西师范大学值得点赞!这所年年坚持用毛笔手写录取通知书的大学,不仅有人文底蕴,更是正义铮铮、正气升腾。陕西师范大学增加了计划,录取了常某,不让他无学可上。
其三,对于郭父,也需要正义出面来对他进行纠偏。郭父培养出这样的儿子这就不说他了,可笑的是,事发后他提出“两方案一要求”,两个解决方案都是为了“私了”,一是赔偿常家10万元——这点钱能赔偿一个人的前途?二是承诺送常某去当兵——不知道他哪里来的这个权力。他的“一大要求”是,常家写一份“谅解书”,不再追究郭某的责任。对于郭父思想行为的纠偏,首先需要常家坚守正义,那就是两个字:拒绝!不错,他们做到了。
正义无价。人类社会的每一分子,都要成为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匡扶正义,一定要忠于法律和良心。“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正义的号角。当你面对蒙冤无助的弱者,当你面对专横跋扈的恶人,当你面对足以影响人们一生的社会不公,你就明白正义需要多少代价,正义需要多少勇气。”匡扶正义,一定要遍布社会的每个角落!
央视连续报道:在四川眉山市的万胜高中,有10多名学生被人偷偷改掉高考志愿。而且稀奇的是,原来的志愿被抹去,全都改成同一所学校:四川三河职业学院。
同一首歌可以一起唱,同一所学院连志愿都没填却要一起上?考生们着实惊讶不已。这背后有鬼是肯定的了。警方介入,事情不难查清。最终,万胜高中教导处的一个副主任、三河职业学校的老师李某、合江少岷职业技术学校的老师兼招生工作人员涉及此案,被刑拘了。
这是教育犯罪,这也是高考腐败;这是利益的驱动,这也是“潜规则”的后果。老师利用职权,能够轻易窃取考生的有关信息,背后做起小动作,几乎就是轻而易举。报道说道,在某些招生有点困难学校,你为它招到一个学生,它就会给你1200元回扣。试问:现在有多少“为人师表”的教师,热衷拉生源、拿回扣?与此同时,我还想问一问:老师,你的底线究竟在哪里?
这些年来,涉及高考犯罪的事儿已经出了不少。最典型的是整个“人”都被调包,被别人冒名顶替上了大学。“人”被调包,志愿被调包,以至于有人很自然地怀疑自己的答题卡是否被调包……如此“调包”下去,那是多么可怕的场景!
教育腐败、教育犯罪的主体,是教育工作者。连教育工作者都不能守住基本的底线,那么,我们要什么样的社会群体带头守住底线?对考试作弊,我们已经管得比较严了,动用了各种高科技手段;而对教育工作者极其无耻的种种“作弊”,更应预防之、严管之。
教育腐败如同“破伤风”。“破伤风”是一种死亡率很高的恶性病,在抗战年代,白求恩就是在做手术时不慎划破了手指,不幸感染了破伤风,从而与世长辞的。“破伤风”由破伤风杆菌引起,一个小而深的伤口,如果被破伤风杆菌感染,且伴随其他细菌的“帮助”,那就很危险了。破伤风杆菌有两大特点:一是厌氧,见不得氧气,也就是见不得阳光与空气,所以它喜欢寄生在比较深的伤口内;二是喜欢“潜伏”,不散播到别处,但能够产生致命的外毒素,当它作用于脑干和脊髓后,就会导致极其严重的肌肉痉挛与疼痛,甚至置人于死地。
腐败毒素,不也是这个样子吗?它藏得很深,见不得阳光与空气,释放的“毒素”,毒害神经……可是,不承想,腐败的“破伤风”已经深深扎入教育领域了,尽管那伤口表面看起来很小……
对付“破伤风”,重在预防,就像对付狂犬病,“打预防针”是第一重要的。教育腐败、教育犯罪的预防,如果不注射有效的“预防针”,那么后果必然是极其严重的。
显然,在教育工作者层面,“立人”很重要。先要立人,然后才能立事。人不立,事不行。立人本身,就是广义的“预防针”。注射预防针、防止穿越底线,也是“立人”的应有之义。想起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罗家伦说过的话:“要大学好,必先要师资好。为青年择师,必须破除一切情面,一切顾虑,以至公至正之心,凭着学术的标准去执行。”今天,在学术之外,更要加上一个“立人”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