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09年高考文科第一名何某,由于少数民族身份造假,北京大学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在核实全部事情之后决定:放弃录取重庆考生何某,希望所有考生以此为戒,做诚信之人,行正义之事。
从感情上看,何某“失去”北大,多少有些让人惋惜;从理智上看,制度的严肃必须遵循。
北京大学已研究决定,按照有关规定,不能录取何某。此前,身为当地官员的何某父母,因为“伪造条件”把儿子从汉族变更为土家族,也受到了严肃处理。
真是“赔了孩子又折兵”,偷鸡不着蚀把米。本来自己满屋子都是金凤凰了,还想着去偷鸡。学习成绩这么好的学生,不弄虚作假改民族谋取加分,照样也能考个第一第二,不是状元那也是榜眼探花啊。父母擅自“活动”,真是害死人。
许多有权有势的人,就利用了这个政策,伪造考生少数民族身份,这是很可恶的。变更民族,不仅仅关乎高考加分,其实还涉及少数民族权益问题,这可不是小事。
北大放弃已“预录取”的何某,这事儿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正反两方的意见都有。按学者熊丙奇的观点,要放过“作为从犯”的何某。说“放过学生,严惩主事的家长”,其实逻辑上不通,因为恰恰是“不放过学生”才是对主事家长的真正“严惩”,尽管这很残酷。从报道看,何某年方17岁,他老爹老妈在他14岁时,就将其户籍转到一个土家族自治乡,开始制造孩子是土家族的假象;未成年的孩子,确实属于“从犯”,也有点冤,但是规矩在此,“自作自受”的“自”当然要包括家长与考生两者在内,何某也只能吞下苦果、承担后果了。
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严格执行变更民族成分有关规定的通知》,在第四条中规定得很清楚:“对于弄虚作假、违反规定将汉族成分变更为少数民族成分的考生,一经查实,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其委托的招生考试机构取消其考试资格或录取资格,并记入考生电子档案。已经入学的,取消其学籍。”在制度前面,考第一的与考倒数第一的,都是一样的。只有严格执行,才有法规制度的尊严。
对当今高考中考的加分、保送制度,总体上我深恶痛绝。权势家庭为子女的高考中考年年组成“加分俱乐部”,那些“考学腐败”在大考之前就已基本完成了。某地中考,保送加分最高达到60分,一个考生如果60分“拿”到手,谁还能与其拼成绩?
升学考试之不公,其隐性问题很严重。现有的一些保障公平的制度就得认真遵循。北大按规定行事,不乱开口子,这可是一点错也没有。何某这孩子倒有志气,说不行的话明年再来过。
与学生直接相关的教育腐败,有两大重灾区:一是保送,二是加分。这都关乎选拔考试。其中“高考加分”存在的问题,媒体曝光较多,教育部已要求清理整改。而相比10分20分的加分,保送的利益更为巨大,因为那是不需要经过残酷高考就能直接进大学的。
2010年12月,《中国青年报》披露了“一次蹊跷的保送生考试”——长春外国语学校一场有165个保送生名额的保送考试,引发家长和学生的广泛质疑,不少平时成绩平平甚至经常排在全年级倒数的同学,这回成绩“突飞猛进”,仅凭这一次考试就一举获得直接保送升入重点大学的资格。成绩公布之日,“高三走廊里全是哭声”。保送,即不用参加统一高考,但地方上往往还是要进行一次考试。那么,这些平常成绩垫底、这回一考“飞天”的是什么身份的学生呢?“他们要么是教职工亲属,要么家庭殷实。”
于是,如此保送之考,被疑为“拼爹游戏”——要比拼的是谁家的爹爹厉害。一些家境普通的学生,只得流传网络流行语“恨爹不成刚”。看来“腐”与“败”也是有“条件”的,重要的一条是爹娘要厉害。“拼爹时代”的保送,可以绕过高考、绕过平常学习之差,显然是“强爹”们喜欢的。
我较早就呼吁考虑从根本上废除保送制度,并基本上废除加分制度,但这非常难。在我看来,与其发展免试的保送,不如发展高校的自主招生。自主招生当然是要考试的,它是对统一高考“一考定终身”的突破。自主招生的考试方法可以探索试验,即使是“试错”也应让它去试。如今出现了几所高校联合的“联考”——以北京大学为首的高校自主招生联考同盟和以清华大学为首的七所盟校,都受到了很多的批评。其中有个典型的观点是“当今中国考试太多了,还搞什么自主招生的联考”。这显然是没有搞清不同考试的不同性质——我们不是选拔考试多了,而是平常的水平考试太多了。学生平常要应付的考试忒多;而高考的选拔考试才一次——“一考定终身”,哪里多了?保送倒好,连高考都不用参加,所谓“公平”早已打了水漂。对于“拼爹游戏”玩出的种种招生腐败,是该花点心思去好好治理治理了。
2021年,河北衡水中学70周年校庆之际,该校校长郗会锁闹出一个天大笑话,一夜间成了众矢之的:作为这所“超级中学”的主政者,竟然将自己的儿子郗某某落户到西藏,企图霸占西藏的高考名额,从而去谋求“考上”清华大学!
《南方周末》报道:衡水中学校长郗会锁之子郗某某,因违规赴西藏高考,已被取消资格,清华招生组组长回应“未被录取”。郗某某高中三年一直在衡水中学学习生活,但在其进入衡水中学就读前,郗会锁就已提前开始为儿子的高考做“部署”和“打算”:早在2018年3月,郗某某就以“援藏干部子女”身份落户西藏阿里地区;2021年5月28日,西藏自治区教育考试院公示了该区2021年社会考生“强基计划”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名单,其中就有郗某某。
郗会锁自己长期在衡水中学任教,在担任副校长期间,曾去援藏,这个值得赞扬:2016年7月至2018年4月的21个月里,他在西藏阿里地区任教育体育局副局长。从西藏回到衡水后不久,他就被提拔为衡水中学校长。然而,根据西藏的相关政策,援藏满3年,子女才能以西藏考生的身份参加高考,但郗会锁援藏还不满2年,其儿子完全不符合在西藏参加高考的要求。
这样的“高考移民”,就是试图“钻空子”,属于投机取巧,他哪管什么“斯文扫地”!一旦弄成功了,即使分数不高,亦可考取一个好的大学。有人说这衡水中学校长是“糨糊脑袋”,其实他的脑袋不糨糊,而是聪明得很,有一点裂缝就去叮,有一点好处就去占,至于成不成,那再说。然而纸包不住火,这个事情很快露了馅,网友耻笑:“赔了夫人又折兵,闹了一个大笑话!”
教育最需要均衡,在教育相对欠发达的西藏地区,应该有更多的照顾;可是,你这来自河北“超级中学”的校长,竟然为自己的儿子谋利,要去霸占人家的名额,像不像话?试想,如果这个郗会锁校长,经过“瞒天过海”“暗度陈仓”的一番操作,“锁”成功了呢?那就意味着西藏本地考生被占了名额,这是对教育公平的严重损害。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卷”,“卷”生教育竞争白热化——可怕的是,教育不仅“内卷”,还“外卷”,这衡水的校长竟然“卷”到遥远的西藏去了。
郗会锁是个“明星校长”,长期以来,他所在的衡水中学被称为“超级中学”。让人在内心直笑的是,极尽“掐尖”之能事的衡水中学竟然无法让校长的儿子“拔尖”。在一个教育论坛上,郗会锁曾高调地说:“素质教育不应该成为分数低的遮羞布。现在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分数低就是素质教育,分数高就是应试教育,荒谬可笑!”他认为,学校应该是一个“精神特区”。现在来看,这就是个笑话,就是个典型的“讽刺与幽默”。所谓“精神特区”,原来是“移民特权”。更可悲的是,衡水这所在1951年以“20万斤小米”创建的学校,就这样被弄得远离了初心。
好在投机取巧者终于栽了跟头。这不仅对郗会锁是个警告,也是对“超级中学”“高考移民”的一个警示。今后有关方面应该对这类异地高考严管严查。
无论是在教育的汪洋大海里,还是在工作后的“人生之海”里,每个人其实都只能“取一瓢饮”,那种投机取巧、霸占他人利益的想法和做法,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