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天空属于翅膀

学校是蔚蓝的天空,学子是振飞的翅膀。翅膀属于天空,天空更属于翅膀。

1980年9月,我从青田鹤城中学初三毕业后,考入了青田中学,成为(1)班——城镇班的一员;另一个班级是(2)班——农村班,该班出了旅居美国的著名数学家陈秀雄,他现在是和我联系密切的好友。我其实也来自农村,是农村户口,我的家乡是仁庄小令,当年是“不爱命,去小令”的贫困乡。在小令读初中时,因为在全县语文竞赛中获得好名次,我父亲带我找到当时的鹤中校长陈送策,亲切儒雅的送策校长“送”了我特殊的“政策”——插班就读;一年后我从西门外的鹤中初三毕业,考进了青中高中的城镇班。“不一样的天空,不一样的翅膀”,我的人生命运,从入城之后开始改变。

青中青葱,萦梦圆梦。从1980年秋季入学,到1982年夏日毕业,我在青田中学度过了美好的两年——这是青中最后一届两年制高中;也就是在1981年,母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重点中学。有知识不一定改变命运,但是没有知识一定改变不了命运。我在文科班应届毕业后,考上了丽水师范专科学校,成为乡里第一个大学生。我生于1966年,1982年的我刚16岁。那时考大学真是很难,录取率实在是太低了。

对我们学生来讲,很幸运的是,当年在青中我们遇到的是一批非常优秀的“老教师”,他们本身受过良好的教育,后来经历“文革”,在退休之前回到了教育岗位,教育了我们。北宋张载有著名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乃中国知识分子的自勉和期许,亦何尝不是作为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我的青中老师们所追求的4个维度!

如今母校80周年华诞,唯一遗憾的是,我们当年的老师岁数大多比母校的岁数还要大,有许多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

当年我们的班主任是王心坚老师,他教历史。小个子的王老师带班、教课都很认真。我是一个记忆能力很差的人,但有两个场景我记忆犹新:一是班级发放困难补助,王老师在黑板上认真写下的第一个受助学生的名字就是“徐迅雷”,城镇班里我这个唯一来自农村的学生,获得唯一的最高困难补助金5元——这在当年可是巨款;二是在文科班教室,王老师给我们上历史课,他面向黑板正在写板书,我当时意外地从嘴唇里发出一声响声,把自己也吓一跳,王老师转身,从老花镜后面射出严厉的目光,问:“谁在吹口哨?”真是吓死我了,我一声不吭,全班也鸦雀无声。王老师沉默了一会儿,转过身去继续写板书。

我一直以来文科较好,最喜欢语文和写作,而理科很差——不瞒各位,我在青中数学毕业考时考不及格,是经过补考后才勉强及格、拿到毕业证书的。当年教我们语文的是吕小大老师,记得他青年时代曾是《浙江日报》的编辑,后来经历了不少人生磨难。我对“吕小大”这个名字十分感兴趣,那是一个让人过目不忘的名字!吕老师对我这个写作较好的学生很关心,常常让我单独到他的单身宿舍,对我耳提面命、谆谆教导。吕老师帮我进一步打开了写作的天空。

当年那木制平房,如今早应该不存在了吧!而我印象很深刻的情景是:有一回吕老师买来倒在米缸里的米是非常难吃的陈年糙米,我说:“吕老师,我蒸饭的米是自家田里种的,跟你换吧!”吕老师微笑着说:“不行。”还有一次,我通过关系“开后门”,帮吕老师一个亲戚买了一张他自己无法买到的回金华的长途汽车票,还把这个经历写成了一篇作文,吕老师在作文后面批阅了一句话3个字:“谢谢你!”

天空让翅膀试飞!好多人不知道,我的诗歌处女作,是1981年读高二时写的一首短诗,名为《星》,如今被收入我的诗集《相思的卡片》(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8年7月第1版)中,全诗是:

无穷的繁星哟

撒在凝碧的天海上

真是无奇不有啊

天穹上竟有一条银河泛着波光

那古老的银河是繁星融成的吧

竟让织女牛郎天各一方

那一年一度的相会

确是痛苦不是心欢

辉光闪耀的北斗哟

该万万年没用了吧

让我把你用起来

将银河的水一勺一勺舀干

1981年·青田中学高二

当年在全校同题作文《眼睛》的比赛中,我应征的那篇也获了奖,写的是在灯光球场遇见的一个卖棒冰的小女孩——在初秋的凉爽天气里,她巴望着散场的人群中有人买她棒冰的眼睛,震颤了我的心灵。1981年我写的另一篇文章,是关于我家乡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获得丰收的喜悦的,校团委的老师用漂亮的毛笔字将我的文章抄写“放大”后,贴在校门口旁的墙报栏里。我清楚地记得老师只改了我开头的3个字:“分田了”,改成了“落实联产承包责任制了”。还有就是我写了小小说《理发者》,刊发在青田县文化馆的大字油印杂志上,蔡卫和先生是责任编辑,他亲自来到青中,将3元稿费交到我的手上,当时是在教学楼二楼教室外走廊上见的面;而那珍贵的3元,是我人生的第一笔稿费……

成为一名作家,是我从小立下的志向。在母校80周年华诞之际,向母校汇报:这些年来,我已出版《让思想醒着》《中国杂文(百部)·徐迅雷集》《认知与情怀》《相思的卡片》《杭城群星闪耀时》《在大地上寻找花朵》《敬畏与底线》《知知而行行》,编选《现代大学校长文丛·梅贻琦卷》等书,一共有20多部,在中国的评论界、杂文界有了一定的影响。

我于1999年弃政从文,从家乡海口镇镇委书记任上辞职,来到杭州从事新闻工作,至2019年,已整整20年。先后担任《青年时报》周刊部主任、《都市快报》本地新闻部编辑主任、《杭州日报》评论部主任等职。现在是《杭州日报》的首席评论员,亦是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兼任专家,为大三学生讲授新闻评论课;同时是浙江理工大学史量才新闻与传播学院兼职教授、浙江工商大学实务导师、丽水学院客座教授。曾入选浙江大学“财新·卓越记者”;作品入选涵盖中国杂文史的《中国杂文(百部)》,是当代浙江在地杂文家中有作品入选的唯一一人。我还是《杂文选刊》评点的“当代杂文30家”之一,是《读者》原创版首批签约作家。先后获得中国新闻奖等奖项逾百项,并获杭州市政府特殊津贴……之所以能够取得小小成就,得益于母校春风化雨的教育栽培。

没有青中,就没有今天的我和我的今天。

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扣好“第一颗纽扣”,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有人说,世界上有两个行业不能忽悠人:一个是医疗,人家把命交给你;一个是教育,人家把命运交给你。我们那时候的老师,直面差异,因材施教,不断地发现学生、赋能学生、成就学生,帮学生扣好“第一颗纽扣”,对学生绝对不“忽悠”。

许多教育过我的老师,都已先后告别了人世,辞别了我们——学生只有念念于心。现在跟我联系最紧密的,是当年教我们生物的孙森荣老师,我每出版一本书,都第一时间寄给孙老师。孙老师如今已是九秩高龄,他不仅常常和我通电话,还时时写信给我,继续激励晚辈,真当是让我感动不已。他手写的信我都珍藏着,里头的思想让我深受教益,比如2015年最后一天——12月31日,孙老师不仅给我寄来自己所著的《青田民间草药述要》一书,还手写了一封长信。在信中,孙老师说:“对于每一个学子来说,兴趣就是他们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励其兴趣爱好,应该是教师的首要职责。想当初,学校教育受到苏联模式和升学指挥棒的制约,对学生的要求只是‘全面发展’,而不知道个人的造诣与其兴趣爱好有更密切、更直接的相关,比‘全面发展’更为重要。”真是振聋发聩的真知灼见,让我过目不忘,迄今铭记于心。

在年轻一辈的老师中,刘基的后人刘泽群老师,于我是亦师亦友。我在丽水师专读大三时,全班实习恰好来到母校青田中学。我当时试教初三语文,刘老师是语文老师,是我的指导老师。如今我在浙大等多个高校兼课,教书的兴趣就是那时培养的。

我在青中读高一时,作为城镇班的学生,不能像农村班的学生一样住校。由于不方便继续在亲戚家借住,我后来是跟农村班的同乡徐一平睡同一个铺的。那时一个大教室里密密麻麻的上下铺,我们两个小老乡挤在一个上铺睡觉,竟然也不会“骨碌”下去。我记得极清晰的一个情形是:教我们数学的熊老师,坐在宿舍的一个下铺,用排列组合的方式,耐心而淡定地把一个密码锁给打开了……后来到了高二,学校盖了新的学生宿舍,我于是也有了自己的一个单独铺位。现在青田中学校长邓加富——当年与陈秀雄、徐一平同为农村班的学子,恰好和我是同一个宿舍的。这就叫缘分。

同学是超越“人脉”的情谊,是无论“岗位”的情感。1982届青中高中(1)班——城镇班的57位同学,是我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所有同学中感情最好的。2009年初春,我们举办了情深意切的同学会,翱翔在各自天空中的同学们开心地相聚在一起;我写下了一首《同学颂》,把全班57位同学的名字都镶嵌其中,如下:

青田中学八二届,高二一班聚同窗。

纯情一别廿几年,随心往事翻作浪。

乡音未改温馨在,姓名依旧情依然。

天上掉下孙仙妹,献庭信步项旭贤。

神兵广勇陈捷新,巧军登陆徐仁川。

平地一声徐迅雷,东方升起虞惠阳。

雄鸥海鸥包永海,建军建国季健强。

峻岭绽放徐灵芝,建波喷涌陈深泉。

巧红丽红王伊红,新青丹青写青田。

晓东晓为潘晓媚,晓毅晓炜陈晓阳。

春和春炜陈永春,周洁周知周敏强。

欣欣向荣朱肖荣,晶秋金秋舞蹁跹。

叶平建平项胜平,小燕小艳双飞燕。

吴晶晶亮如钻石,裘晋晋升得项亮。

琴芬启芬芬芳至,文清文耀文武全。

萍水相逢李爱萍,海华之内皆兄长。

枝繁叶茂郑叶伟,赶英超美真叫爽。

秀龙彩凤杨向瑞,万家和乐张永康。

锦瑟全班五七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同窗同桌同故里,时空经纬写悲欢。

此情可待成追忆,我们永远不惘然!

谨以此篇拙文,纪念母校青田中学80周年华诞! VvYk+as/Xr448UOXXCCdwhHfT7RUWan5Oh5OAh2jWUvzsNFyCbohtiQVya0Ms1v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