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为人,是因为他或她有人性。
2010年的一天,我到杭州剧院观看了由“世界之舞舞蹈团”激情演绎的经典音乐舞剧《巴黎圣母院》,人性的美与丑、善与恶、宿命与抗争、誓言与背叛,在音乐与舞蹈中一幕幕喷发,在戏剧的张力中呈现,再度震撼人心、涤荡心灵。
在苏教版高一必修的语文课本中,有一个主题为“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的专题,都是名著的节选:从《雷雨》中的灵魂对白,到《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与丑的看台”,再到《辛德勒名单》中的人性复苏,这是人性世界的集中展示,这是用心良苦的好的语文教材的选编。要看人性中的真与假,就要看《雷雨》;要看人性中的美与丑,就要看《巴黎圣母院》;要看人性中的善与恶,就要看《辛德勒名单》。根据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基尼利的《辛德勒名单》一书改编的同名电影,是我迄今最喜欢的两部电影之一,另一部是《音乐之声》。是的,两部电影都是闪烁人性光芒的经典巨制。
没有了人性,就谈不上是人;离开了人性,也就没有了文学和艺术。当然,人性是复杂的。人性有纯朴性,人性也有复杂性;人性有向善性,人性也有劣根性。人之初,人性本无善恶,因为那是一张白纸。“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那是对成年人、社会人而言的。人要消弭兽性、光大人性,需要哲学高度,需要人文熏陶。
净化心灵、提升境界、提高人生品质,需要爱的教育,需要自我的修养,需要人文品格的滋养。香港一家文化机构,曾举办了一项“最受欢迎唐诗”的票选,从成千上万首唐诗中,得票相当集中地选出了10首。列在榜首的是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其余9首依次是杜牧的《清明》、李白的《静夜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商隐的《乐游原》、孟浩然的《春晓》、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李绅的《悯农》、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每一首都洋溢着人性美。不听前人言,吃苦在来年。而熟悉、喜欢、感动于这10首唐诗的人,是难以站到人性恶一边的。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人性往往在崇高博大的神性与贪婪自私的兽性中摇摆,人性要战胜兽性,需要力量,这种力量不是凭空得来的。
人性的美丽比什么都重要,让自己的人性之美得满分,比什么都宝贵。人性需要爱与宽容,需要光与温暖。2009年岁末,“中国因你而美丽”《泊客中国》感动中国的外国友人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有13位来自世界各地的杰出人士获奖,其中有一位是来自德国的“点亮黎明的天使”——萨布瑞亚,让我非常感动。
萨布瑞亚因患眼疾,12岁时就双目失明,之后她进入了盲人学校。凭借着内心深处的坚定信念,怀揣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她读完了盲人学校的功课,还考入了德国波恩大学。大学期间,萨布瑞亚主修中亚学,着重学习研究藏族文化和蒙古族文化。她专门学习了藏文,后来还编写了藏盲文。1997年,大学即将毕业的她来到西藏拉萨旅游,发现这里有很多盲童缺少受教育的机会。于是,她决心留在西藏,创办盲童学校。翌年,萨布瑞亚向德国政府申报西藏助盲项目,得到了德国政府的赞助。她准备只身前往西藏时,她心爱的人保罗居然说要辞去工作与她同去。就这样,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到西藏创办了盲童教育机构,10多年来一直在那距离天空最近、阳光最灿烂的地方,教育培养双目失明的孩子。“萨布瑞亚的盲童学校,如同没有黑夜的欢乐谷。在这里,每一个孩子都笑着,跳着,唱着最美的歌。”双目失明的她,给了孩子们爱与善,光明与力量。
忙碌在西藏盲童学校的萨布瑞亚的身影,真美。疾病夺去了她蓝色的眼睛,她就用心灵寻找光明。人性之美原来可以这样在黑暗中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