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是暖国的雨。暖国的雨,终于变成了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2004年,雪对杭州眷顾非常,年初的1月6日夜,下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雪;岁末的12月26日和28日,有两场大雪,六年一遇,冻天冻地。越来越难得一见的“断桥残雪”,成为杭州西湖暖冬中的美景;而万人争睹“断桥残雪”,成了另一道风景,杭城的媒体争相报道,几乎没有不把这个图片搁头版的。
“断桥残雪”和“看‘断桥残雪’”这两道风景,看过了也就看过了,然而另两道关于雪的风景,关注的人不多,却感动了我。年初的那场雪,杭州许多学校都上了一堂“玩雪课”:对于杭州大多数低年级小学生和幼儿来说,那是他们记忆中的第一场雪,许多学校宣布不出操、不进行晨间谈话,甚至停课,全改为老师们陪孩子们玩雪!师生们欢天喜地来到校园,一起打雪仗、堆雪人。一位中学老师干脆把一堂语文课变为“雪景欣赏”,带着学生上了断桥。当时我写了一篇文章,说玩雪课就是素质教育课。岁末这场雪,依然让我看到这样的风景,那就是听雪!
在杭州的一所盲人学校,老师带领孩子欣赏雪景——在校园里“听雪”,孩子们玩得很开心。这位名叫戴福娟的老师,写了一篇题目是《我听到雪落的声音了》的随笔,刊发在《都市快报》上。“雪下得那么大,可是教室里的孩子们却全然不知。我们看来很平常的‘雪纷纷扬扬地飘下来了’,这样的语言对他们来说却是多么抽象。”孩子们侧耳听着,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感受雪落的声音。徐佳媚伸出手掌,“接住了!雪花钻进我的手心里!凉飕飕的!”陈晓青舒了口气,激动地说:“听到了!听到了!有点像蚕宝宝吃桑叶的声音!”
可大部分孩子还是觉得听到的声音不够清晰,这个时候,这位令我尊敬的老师赶紧跑回办公室,拿了几把雨伞,然后分批让孩子聚集在伞下仔细聆听。“听到了!听到了!我听到雪落的声音了!”孩子们欢呼着,脸上荡漾着幸福的笑容。戴老师文章的结尾是这样的:“他们的声音那么响,好像要告诉整个世界,我,一个盲孩子,虽然看不见雪,但是我听到了雪落的声音!”这是雪景中何其动人的一幕!这是如何温暖而百感交集的历程!在冬天里可以聆听雪落之声的盲孩子,在春天里同样可以聆听花开的声音!
此时此刻,我更愿意将刀郎那首风靡全国的歌曲《2002年的第一场雪》,置换成师生的意蕴:在白雪飘飞季节里摇曳的,是爱;忘不了把你搂在怀里的感觉,是爱;比藏在心中那份火热更暖一些的,是爱;忘记了窗外北风的凛冽,是爱;再一次把温柔和缠绵重叠,是爱……想起日本的池田大作在他的《女性箴言》中这样说“爱”:“不管任何人,只要是活着的,就必然有爱的脉搏在跳动。因为有了爱,才有希望,才有喜怒哀乐。爱就是生命的明证。”听雪之爱,就绝不再像雪花那样转瞬即逝。爱的教育和教育的爱,是人的素质教育和素质提升不可或缺的一个内核。
“穿过县界漫长的隧道,便是雪国了。夜空下已是白茫茫一片……”这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本作家川端康成《雪国》里开头的一段话。在中国,在南方,在杭州,在残雪的西湖断桥边,我们看到,穿过漫长的时光隧道,一场大雪引领我们,抵达最美丽最美好最洁白的雪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