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七 太子建

伍子胥来到宋国,见到太子建(姓芈),两人抱头痛哭,相互诉说费无极的奸谋与楚平王的残暴。

流亡在宋国的主从二人谋划如何返回楚国,当然,他们想的都是“我斗不过你,你活不过我”,只有等待楚平王驾崩,然后借助外国力量返国登基。这是春秋时代很普遍的模式,包括春秋五霸中的齐桓公、晋文公都是循这个模式成为国君。

宋国由于是商朝后代,在周朝诸侯之中立场超然,曾经有过多次协助诸侯流亡王储回国的纪录。可是,那一个时间点的宋国却不是理想的“依靠”。宋元公不得人心,强势大夫家族华(音“huà”)氏发动政变,杀了宋元公。宋国陷入内战,太子建与伍子胥见此处非久留之地,乃投奔郑国。

郑定公对太子建十分礼遇,原因之一是郑国长时间处于晋、楚两强之间,每次两强开战,受伤的都是郑国。即使和平时期,两强也不时向郑国要求进贡。如今,一位极有希望的楚国王位竞争者流亡在郑国,当然应该予以礼遇,看起来这是一笔不错的政治投资。

然而,对太子建来说,郑国的国力不足以帮助他回国竞争王位,具备这种实力的,必须是晋、齐、秦这种大国。因此,当他有一次访问晋国,晋顷公向他提议:“太子在郑国既然受到礼遇与信任,如果能够作为内应,帮助晋国灭了郑国,寡人就将郑国封给太子。”这个提议当然令太子建十分心动。

回到郑国,太子建将晋顷公的提议与伍子胥商量。

伍子胥说:“这件事干不得。从前,秦国将领协防郑国,也曾想要作为内应,让秦军偷袭郑国,后来被识破,连逃命的去处都没有。郑国既然有如此前车之鉴,必定对这种事有极高的警觉性,所以这事不能做。更何况,郑定公对我们既信任又礼遇,岂可忘恩负义,算计人家?”

太子建说:“可是我已经答应晋顷公了。”(不做就是对晋国食言。事实上,太子建已经陷入左右皆不是的困境。)

伍子胥说:“不实现对晋国的承诺,未必获罪(因为晋国不能张扬)。但若图谋郑国,从此信义俱失,将来还有什么颜面立足于天下?太子如果一意孤行,恐怕大祸即将临头。”

太子建的贪心蒙蔽了理性判断,他对伍子胥的直言进谏很不开心,认为伍子胥既无礼又无胆,将他斥回。

结果,太子建的一位侍从告密,郑定公先下手为强,杀了太子建。伍子胥早就知道事迹一定会败露,提前离开了郑国都城。这一次,他逃亡的方向是吴国。

【原典精华】

员谏曰:“昔秦将杞子、杨孙谋袭郑国,事既不成,窜身无所 1 。夫人 2 以忠信待我,奈何谋之?此侥幸之计,必不可!”

建曰:“吾已许晋君臣矣。”

员曰:“不为晋应,未有罪也。若谋郑,则信义俱失,何以为人 3 ?子必行之,祸立至矣。”

建贪于得国,遂不听伍员之谏。

——《东周列国志·伍子胥过昭关》

1窜:逃。窜身无所:没地方可逃。

2夫:语助词,无义。人:指郑定公。

3何以为人:要怎么面对世人。以太子建的处境,若失去信义,将为国际所鄙视,对争取王位大不利。 zE/t+2uiOgkIbUrARM+/vLB8iNf1PmbDuIS2PfvTw0iBZL+5P2aVTL1noNaiM6u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