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应似飞鸿踏雪泥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东坡的这首诗,似乎是他人生的某种预言。他那份通透的自知,让他能坦然地面对冷酷的现实。他的一生,跌宕起伏,襟怀亦在世事的沉浮中,变得博大宽广,他的精神风貌已然成为中华文化的一种图腾,不说别的,单说那些带着他个性色彩的成语,便让后人肃然起敬。

“雪泥鸿爪”这个成语源自苏东坡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一诗,原意是大雁在融化的雪泥上留下爪印,引申为人生、往事遗留的痕迹。

嘉祐元年(1056年),苏东坡与弟弟苏辙随父亲苏洵赴京应试,路过渑池,借宿于奉闲僧舍,在寺壁上题过诗。嘉祐六年,苏东坡任凤翔府判官,苏辙一路相送,又经过渑池,旧地重游,此时奉闲已过世,题诗的墙壁残破斑驳。苏辙不禁唏嘘,后来作了《怀渑池寄子瞻兄》,苏东坡读到弟弟的诗之后,抚今思昔,心中有无限感怀,挥笔写下《和子由渑池怀旧》,诗曰:“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兄弟二人一唱一和,传递的不仅是兄弟之情,更是对人生、命运的感喟。

有人说,苏东坡的这首诗消极、悲观、低沉,不可取,甚至说这种人生观是错误的。其实,苏东坡那时正春风得意,科举考试第二,制科考试一不小心考了个百年第一,是后备宰相的热门人选、国之栋梁,被朝廷派往凤翔去历练,也就二十啷当岁,没经历过什么社会风雨,心是热的、积极向上的。苏东坡的文风质朴,不浮华,我手写我心,这首诗只是写出了他当时内心真实的感受。这首诗看上去基调确实不够昂扬,不过诗意中却透露出他对人生的哲思。小小年纪却有这般直抵人生真谛的自觉自悟,可谓是天纵英才。

苏东坡这首《和子由渑池怀旧》,结出了一枚“雪泥鸿爪”的成语之果,这或许是苏东坡始料未及的吧。

“坚韧不拔”,用以形容人的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坚强不屈。这个成语也与苏东坡有关。

宋仁宗嘉祐六年,苏东坡参加了制科考试。宋朝的制科考试是不定期的,是为国家选拔高级后备人才,与科举考试不同,制科考试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参加的,要有权威的名流推荐。嘉祐五年,苏东坡被任命为河南福昌县(今属宜阳县)主簿,但未赴任,经欧阳修、杨畋等人推荐,寓居怀远驿,精心准备制科考试。

嘉祐六年八月十七日,苏东坡在制科阁试中合格,得以参加殿试。八月二十五日,宋仁宗在崇政殿亲试制科应试者。苏东坡的考试呈文里有一篇《晁错论》,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苏东坡的人物史论文章一向以立意新颖、思想高远幽邃取胜,发人之所未见,启人深思。晁错曾提出“削藩”建议,后被汉景帝所杀。“晁错之死,人多叹息”,苏东坡却能以独特的视角看晁错之死,那就是晁错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临危不惧的牺牲精神,才给了政敌攻击他的机会。

“坚韧不拔”,便出自苏东坡的《晁错论》。晁错不幸,没与苏东坡同时代;晁错大幸,在他的时代里,没有苏东坡的出现。

“出人头地”,可从字面上理解为比人高出一大截的意思,通常指超出一般人,高人一等。

嘉祐元年,苏东坡参加会试。不得不说苏东坡是幸运的,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倡导为文要言之有物,这正是苏东坡文章的特点,而当年的主考官就是欧阳修。欧阳修阅卷时读到苏东坡的文章眼前一亮,便想点个头名,可转念一想,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的人,估计只有自己的弟子曾巩了,老师给自己的学生打第一,怕有人说闲话,便给勾了个第二名。

当打开试卷上糊住名字的封条,看到考生为眉山“苏轼”时,欧阳修顿生悔意,然事已至此,后悔也没办法。后来,欧阳修在信中跟老友梅尧臣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与梅圣俞》)当时,欧阳修是文坛的盟主、科举的主考官,掌管着天下士子的进退,影响力巨大,此番言论一出,苏东坡的声名立时大振。

“出人头地”,这一成语便从此出,而苏东坡就是出人头地最好的榜样。

成语“明日黄花”也与苏东坡有关。黄花即菊花,我国自古就有重阳赏菊的风俗,秋高气爽,菊花争艳,朋友相聚,赏菊赋诗,会饮联句,享受着生活的美好。

明日黄花,就是重阳节第二天的菊花,是过了时的菊花,以示种种过时的人或事物,而非指美好的未来。这个成语具有一定的误导性,不明就里的人,往往会朝着相反的方向理解。

这个成语出自苏东坡的诗《九日次韵王巩》,诗曰:“我醉欲眠君罢休,已教从事到青州。鬓霜饶我三千丈,诗律输君一百筹。闻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南楼。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重阳佳节,苏东坡与好友王巩等人相聚,自然要玩得尽兴。但是,“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蝴蝶愁明天黄花的未知,好友重阳相聚,明天将分别,便是暂不离别,也失去了节日气氛。

“明日黄花蝶也愁”,真乃神来之笔,所以“明日黄花”就化作了一个成语。

“夜雨对床”,指的是亲友或兄弟久别重逢,在一起亲切交谈,也可解释为朋友间的亲密关系。这个成语与苏东坡大有关联。

相传苏东坡住在怀远驿时,一夜风雨大作,清寒袭人,苏辙披衣起来方便,见苏东坡正于灯下夜读,前往观之,见他正在读韦应物的《示全真元常》,诗中的情境恰与此时同,颇有感触,遂约定将来有一天,兄弟俩归隐后能夜雨对床,享受生活的美好。

宋僧惠洪所著的《冷斋夜话》中有这样的记载:“东坡友爱子由,而性嗜清境,每诵‘何时风雨夜,复此对床眠’。”“何时风雨夜,复此对床眠”出自唐人韦应物的《示全真元常》,寄托着对友朋重逢的美好期待。

“夜雨对床”经过苏东坡与苏辙兄弟的演绎,丰富了内涵,具有表达兄弟间的情谊的含义,这也可以说是苏东坡的影响力与人格魅力。

“胸有成竹”原意为画竹子时,心里要有竹子的形象,引申为做事之前已心中有数。这个成语出自苏东坡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陕西洋县西北有筼筜谷,谷中多竹,葱茏翠貌,四季青青。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文同任洋州知州,在此谷中筑亭。文同,字与可,善画山水,尤善画竹,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的竹叶画法,开后世“湖州竹派”。他与苏东坡是表亲,亦是好友,曾画《筼筜谷偃竹》赠苏东坡。元丰二年(1079年)正月,文与可病逝。七月,苏东坡在湖州曝晒书画,看到文与可的这幅遗作,写了这篇题记。

记曰:“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

画竹子要知道竹子怎么生长的,心中要有竹子的形象。苏东坡说的画竹子的方法,更是为人处世的道理。竹子从笋破土为幼竹,由小到大,无不是竹子的形象,画家画竹子,首先要做到心中有全竹的形象,现实往往是,作画者想当然地认为,竹子是一节一节地生长的,把整个竹子机械化分解,零散成段段竹节、片片竹叶,眼中只有假象,看不到事物的本真,有违自然之道。

与苏东坡相关的每个成语都绝非浪得虚名,是语言的明珠。

“沧海一粟”,字面的意思是大海里的一粒谷子,引申意为非常渺小,微不足道。这个成语源自苏东坡的《前赤壁赋》。

因“乌台诗案”,苏东坡被贬黄州,他的人生也跌入了低谷。经此变故,他深感官场黑暗。在黄州,他要慢慢梳理自己过往的一切,要彻底地进行自我反思。他的人生道路起点很高,被朝廷寄予厚望,本是一盘好棋,怎么就让他一步一步走到了这步田地,差点人头不保?在黄州,他看清了自己,过去他的目光太过专注于外边的世界,激扬文字,很少内视,是黄州的明月、黄州的江水,倒映出他的影像。

元丰五年秋,苏东坡与朋友夜游赤壁,有感而发,作《赤壁赋》,因同年十月十五再游,亦作了赋文,故分为《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

《前赤壁赋》中有这样的文字:“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文中“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一句,亦被后人转化为成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水落石出”,意思是潮水退下去,水底的石头就裸露了出来,通常比喻事情终于真相大白。这个成语出自苏东坡的《后赤壁赋》:“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山高月小”,亦是成语,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为成语园地栽培了多株花朵。

“不识庐山真面目”,意思是不了解人或事物的真相,出自苏东坡的《题西林壁》。

元丰七年春,神宗一纸诏令,把苏东坡从黄州调往汝州。苏东坡辞别黄州,一路顺江而下,船到九江时,弃船登岸,他要到庐山西林寺一游,道潜与他同行。

道潜,字参寥,原名昙潜,是苏东坡建议他把“昙”改为“道”的。苏东坡与参寥在杭州相识,当时参寥住在智果精舍,与苏东坡投缘,二人一见如故,品茗论道,唱和诗词。苏东坡盛赞参寥的诗,言其诗句清绝,可比肩林和靖。苏东坡被贬黄州,参寥曾到黄州看望他,一住就是年余,陪伴他度过那段孤寂的岁月。

此番携游,当是别有一番滋味。苏东坡步出了被贬之地,虽然那顶贬官的帽子还戴在头上,腿脚却被“松绑”,可以自由行走。到了庐山西林寺,住持惠永法师热情待客,请他们到禅房品茗闲话,又一起畅游庐山。苏东坡站在庐山之巅,见远山层峦叠嶂,在云雾之中若隐若现,变化莫测,如梦如幻,想到自己的人生际遇,不禁感慨万端。于是,一首经典名篇诞生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人、事物想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就必须跳出所处的环境,站在更高的层面去看。

“海屋筹添”,原指长寿,后为祝寿之词,出自苏东坡的《东坡志林·三老语》。海屋,寓言中堆存记录沧桑变化的筹码的房间;筹,即筹码,此成语字面意思便是在存放记录岁月的筹码的屋子里再添加筹码。

《东坡志林》收录了苏东坡自元丰至元符年间的杂说史论,跨二十余年,内容涉猎庞杂,包罗万象,无所不谈。行文不拘长短,或千言或数语,而以短小为多,皆信手拈来,挥洒自如,体现了作者行云流水、涉笔成趣的文学风格。

《东坡志林·三老语》:“尝有三老人相遇,或问之年。一人曰:‘吾年不可记,但忆少年时与盘古有旧。’一人曰:‘海水变桑田时,吾辄下一筹,尔来吾筹已满十间屋。’一人曰:‘吾所食蟠桃,弃其核于昆仑山下,今已与昆仑齐矣。’以余观之,三子者与蜉蝣朝菌何以异哉?”

三老竞相变着法子说自己年岁长,可若老而无用,再大的岁数也只是岁数而已。庄子曰,寿则多辱。还是顺其自然为好。

十一

“逢场作戏”,原指江湖艺人遇到合适的地方便可撂地表演,后来常用于男女之间虚假的感情游戏。这个成语的典故也关乎大文豪苏东坡。

据《苕溪渔隐丛话》,惠洪的《冷斋夜话》曾记载,“东坡镇钱塘(今杭州),无日不在西湖。尝携妓谒大通禅师,师愠形于色。东坡作长短句,令妓歌之”。

苏东坡带着歌伎去拜访大通禅师,大师不让歌伎进门,于是乎,苏东坡现场作词,让歌伎唱,大通禅师听完唱词,被苏东坡的词给逗乐了,这才请歌伎进来。

这首词便是《南歌子·师唱谁家曲》:“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借君拍板与门槌。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皱眉。却愁弥勒下生迟。不见老婆三五、少年时。”

词中有“逢场作戏”之语,这个故事也成了这一成语的一个典故。

十二

“天涯何处无芳草”,字面的意思是芳草遍及天下的角角落落,通常指的是男女之间的感情失去了基础,没必要纠缠不清,而对的那个人就在不远处等你。

这个成语,源自苏东坡的《蝶恋花·春景》:“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首词是苏东坡被贬惠州时所作。苏东坡再次被贬,且被贬到偏远荒凉的岭南惠州,此时他的年岁已近花甲,自知此去凶多吉少,于是遣散了家人。王朝云坚持要追随,苏东坡便带着朝云、苏过远赴贬谪之地。苏东坡是个随遇而安的人,到哪里都能快速适应,到了惠州之后,他便喜欢上了那里,“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荔支:即荔枝)。苏东坡又是感性十足的人,敏感多情,一天,经过一处院落,有佳人荡秋千,甜美的笑声在空中飘荡,他心中不禁柔情荡漾,于是,写下了这首《蝶恋花·春景》。朝云很喜欢这首词,常为苏东坡抚琴歌唱,每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时,总不禁潸然泪下。

流光容易把人抛。美好的东西易逝,不纠缠,不纠结。

十三

“河东狮吼”,用于形容善妒彪悍的妻子发怒撒泼,是个有趣的成语,风趣幽默,充满了调侃意味,有暖意无恶意。

这个成语出自苏东坡之手。在有关苏东坡的所有成语中,这一个最像苏东坡,散发着苏东坡的气息。

苏东坡被贬黄州时,在歧亭偶遇好友陈季常,遂成陈家的座上客。陈季常的老婆柳氏嫉妒心重。一天晚上,苏东坡与老陈在室内饮酒说禅,高谈阔论,不时朗声大笑,不觉已到深夜。苏东坡每次来,老陈都与他窝在小屋里玄谈,柳氏心中不乐意,忍着没爆发;这次忍无可忍,对着墙猛敲,怒吼道,都五更天了,还睡不睡觉?柳氏这一吼犹如平地一声炸雷,正在屋里笑谈的老陈吓得一哆嗦,只听“咣当”一下,手里的手杖倒落在地。苏东坡见老陈惧内的狼狈相,不禁大笑起来。后来苏东坡写诗,把这一趣事告诉了一位朋友,当然少不了抄送一份给老陈,诗曰:“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好面子的男人,在朋友面前大都摆出一副不惧内的样子,就像这位龙丘先生,刚对苏东坡吹牛,可以彻夜长谈,听到老婆一声大吼,拐杖就吓掉了。感谢龙丘先生,为苏东坡创造成语提供了机会。 B6+X2M1Z8EgqevrEPSUNiPDgu6zIQP0+U7AHDNu4NAd/0cPXnyWGBLK14Y7E/kw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