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灵魂、灵性和救赎的发明

许多我们通常认为宗教所必备的特征要素,如成文教义和专业化神职人员,其实是随着大规模社会和广泛劳动分工而出现的,在人类进化史上,它们是不折不扣的“现代”产物。而许多人眼中宗教更核心的构成要素——比如宗教活动要解决人精神世界的困扰,帮助人修养心性,拯救灵魂——实际上出现得更晚。事实上,我们可以确定这些思想在成为遍布世界的普遍现象前,最早起源于何时何地。

灵魂和救赎的概念发源于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所说的轴心时代,即公元前600年到公元100年之间的时期,此时中国、印度和地中海等地区均出现了相似形式的宗教教义。 26 新思想运动强调世界整体是公平的,并认为神非常关心人类的道德品质。伴随这些观念一起出现的还有自律技巧和训练法,它们可以帮助个体战胜贪婪,将自己从欲望的魔爪中解救出来。不同宗教虽然在具体表述上有差异,但在这方面却有非常一致的主张,诸如佛教、耆那教、印度教、中国的道教和儒家学派、俄耳甫斯教派、第二圣殿犹太教、基督教以及地中海地区的斯多葛学派等,莫不如此。 27

修养心性可能是这些思想运动中最有趣、最迷人的观念,不同文化下宗教领袖提倡的生活态度非常相似,最显著的表现在于号召人们反对铺张浪费,克制过度的性欲望,追求以自律和尊重他人为特征的“美好生活”。马可·奥勒留皇帝受斯多葛学派启发而完成的著作《沉思录》正是这种修行智慧的典范,同样的思想在《论语》、大多数佛教文献以及同时期许多经典著作中都有所体现。我们对这类生活智慧非常熟悉,值得注意的是,它们与当时不同社会盛行的贵族价值观是相冲突的。例如,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在某种意义上就反映了上层社会的精神追求,那些人的目标是追求财富、权力和荣耀,甚至不惜为此动用残忍手段。与这种富有野心的价值观相反,新运动强调克制欲望,不沉迷于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新思想运动中最重要的主题与灵魂有关,这一概念如今依然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宗教活动的理解与认知。灵魂作为一个人精神世界最核心的组成部分,可以变得更好更纯洁,也可以被“净化”、被拯救。这些学说集中在许多避免灵魂堕落或毁灭的方法上。规定的方式是约束自己,遵守既定社会规范,过体面正派的生活(如儒家思想);将痛苦和苦难视为短暂的体验(禁欲主义);或完全放弃物质世界的诱惑(佛教)。 28 这些思想运动创造出了苦行僧、禁欲者以及修道士等让自己摆脱尘世、修炼灵魂的群体。

对现代社会的许多人来说,这种认为灵魂是人的核心并有待恩典或救赎的观点,似乎是宗教理念的要旨。即使那些对宗教教义漠不关心的人,也认为灵魂的概念对人类“精神”生活至关重要。 29 轴心时代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在那个历史时期出现的思想运动对后来宗教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事实上,如今人们所说的世界宗教都是这些运动的衍生物。

那么,这些学说几乎在同一时期出现在三个不同地区,该如何解释呢?这一历史进展的一个显著要素是,宗教创新出现在当时最繁荣的社会中,而且是出现在这些社会的特权阶层中。乔达摩是一位王子,印度佛教和中国佛教主要在贵族中传播,斯多葛主义也是一场流传于上流社会的运动。 30 在公元前第一千纪里,印度的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东地中海地区实现了社会生产与商品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这些地方比同时期其他社会(如古埃及和中美洲帝国)要更加繁荣发达。历史学家通过对一些关键指标的定量研究证明了这一结论,包括住宅尺寸、谷物产量、畜牧业类型、粮仓大小、城镇规模、工匠与农民的比例、奢侈品生产数量,甚至环境污染等。 31

但为什么经济繁荣以及上流社会和贵族生活会催生新的意识形态?我们只有一些推测性的答案,这些答案的优势主要在于它们的简洁性,以及它们同独立证据及主流科学结论保持一致。一种解释是这是一种炫耀形式,人们通过招摇显眼地放弃(部分)财富和地位,向他人表明自己完全可以承受这种程度的损失,以此彰显自己原本拥有的巨大财富和崇高地位。包括人类在内的许多动物群体中都有这一现象,因此,至少我们具备表现这种行为的认知机制。 32

另一个因素可能是,社会经济繁荣造成了这样一种情况:对一部分人来说,继续努力寻求物质财富增长或社会支配地位提高已经无法让他们获得太多回报了,在这些活动上的额外投资不会换来对等的满足感。当人们达到一定富裕水平后,可能会对那些提倡自律与节制的教义产生兴趣,并感受到将这些建议付诸实践的益处,他们可能会自发地采取一种有耐心的长期投资策略。正因如此,他们才会支持提倡自制和修养心性的意识形态,认为这些生活理念让人心悦诚服。不过由于证据不足,这种解释还只是推测性的。

为什么这些思想运动能够发展为当代社会信徒众多、分布广泛的宗教?从现代信仰者的立场来看,这些宗教的广泛传播显然应该归因于其教义中蕴含的精神价值,但历史学家不一定这么看。另一种朴素天真的解释是,这些思想运动中涉及的某些要素使它们在文化上更为成功,换句话说,它们包含了一套最令人信服的理念,所以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它们。这种看法也有些后见之明的意味,而且它的两个基础假设其实都错了——大多数人的宗教信仰并不是基于自主选择,而是基于强权指令;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也没有信仰宗教教义,而是自发修改歪曲了宗教教义,使之与古老的民间信仰更为相似。首先,人们自由选择自己所支持的宗教只是近代才有的情况,历史上没有多少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大多数时期的大多数社会中,人们在宗教信仰方面没有选择自由,因为国家、国王或神职群体为他们做了决定。民众当然会不断地向占卜师、灵媒或萨满求神问卜,但这些人并没有足够的政治影响力来取代现有宗教。其次,当轴心时代的道德智慧运动演变为普世宗教时,其内容也发生了变化。例如,佛教首先从印度流向中国和日本,且主要在上层社会传播,接着它发展出一套由僧侣制定的禁欲主义理念,此时富人阶层开始慷慨地出资供养寺庙,而平民则发展出对佛教偏务实主义的尊崇态度,代表性元素包括拟人化的神、护身符、祭品及许愿等。早期的基督教分别因为禁欲主张和末世论教义而同时对贵族和受压迫的底层人民产生了吸引力。然而它之所以能广为传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被罗马帝国所接受,同时组织有序的教会系统发挥了重要的政治影响力。在后来历次宗教改革过程中,贵族、底层社会以及教会等群体之间的冲突反复上演。 33 x6GxJYk/Qo3CSy+U83g+sxWsN2T5r7NwOJyUfeWjzoi2NpSsqjryOFEBbZ+GQmr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