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宗教赢得了战役,输掉了战争

如果你认为一种新宗教形式出现后可以完全取代之前的类宗教形式,那么你无疑想错了。宗教组织的出现并没有消除祖先崇拜、神灵崇拜或萨满教仪式。首先,并不是所有人类群体都转变成了具有广泛社会分层和劳动分工的大规模统一政治体。此外,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多数地方的宗教组织都不得不与萨满、灵媒以及其他类似的民间宗教服务提供者抗衡。事实上,宗教历史的一大部分就是它们与这些竞争者的斗争史。如上所述,神职群体会自然而然地向中央政治权力靠拢,朝着垄断的目标奋进,他们会建立标准化的仪式程序和宗教场所,如寺庙或神龛。

但竞争总是存在的。在所有宗教组织可以涉足的地方,都存在各式备选方案的提供者,即私人化的民间专家,如萨满、治疗师、占卜师和灵媒等。罗马帝国时期,官方宗教组织与异域狂野文化对抗的结果之一是,它们不得不吸纳对众神之母西布莉(Cybele)的崇拜。西布莉的信徒沉溺于狂喜仪式和自我鞭打,他们浮华的着装与官方仪式上沉静典雅的风格形成了强烈反差。另一个主要竞争对手是密特拉教(Mithraism),密特拉教广为传播,在罗马帝国有许多追随者,甚至许多统治者也都崇拜密特拉神。 20 宗教组织利用自己的政治影响力赢得了许多战役,却输掉了战争,备选宗教方案总是有死灰复燃的机会,这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人们会求助于备选宗教方案,将其作为官方宗教服务的补充?这种需求一定存在,而且证据似乎相当令人信服,因为这些民间宗教通常处于一种不被官方认可的边缘化状态,甚至它们经常被官方宗教组织——如天主教会——排斥和禁止,但人们依然没有放弃那些传统。看起来在面对特定需求时,萨满、灵媒和巫医能够比官方宗教组织做出更好的回应。

哈维·怀特豪斯提出,其中的原因可能在于教义修习和意象主义修习之间的差异。宗教的教义修习是某种形式的智慧训练,它包含了大量明晰的命题与论述,这正是教义宗教的基本特征。相比之下,灵媒和萨满的意象主义修习则更具个人经验主义色彩,因此常常震撼人心,使人难以忘怀。教义修习的一大潜在风险在于,它产生了多少清晰的论述,也就带来了多少乏味与无聊,而意象主义修习的风险在于逻辑混乱,甚至无法用明确的概念加以表述。 21 通过对美拉尼西亚宗教运动的民族志研究,怀特豪斯指出,教义宗教组织的转变——包括统一的课程、戒律和教理等——为意象主义的复兴铺平了道路,后者的特征正是独特、鲜明但模糊混乱。在怀特豪斯从事研究考察的地区,当地人接受了一种新的美拉尼西亚宗教,与之相伴的有专业化的神职群体、系统的教义、条理清晰的戒律和成文化的仪式程序。但一些信徒随后变节,加入了一个分裂出来的组织,该组织会激发人们强劲而惊人的意象体验。这个范例表明宗教和民间信仰会引发不同的认知反应,宗教提供的是连贯性解释,而民间信仰提供的是难忘经历。 22

然而,这种差异对比可能只适用于某些情况。在许多地方,人们向萨满、占卜师寻求帮助,并不是为了接受他们的意象启示,他们想要的是针对特定问题的解决方案,比如疾病、不孕、意外事故、农作物歉收和牲畜传染病等。换句话说,民间专家所能给出的主要好处在于面对不幸做出挽救。

人类社会普遍关心的是对不幸的具体原因的解释,而不是导致不幸的一般规律或法则。人类学家E.E.埃文思——普里查德(E.E.Evans-Pritchard)在他对阿赞德人的民族志研究中阐述了这一点,他举了一个有名的例子:当人们坐在一间小屋中时,屋顶坍塌了。大多数阿赞德人都了解导致坍塌的原理——他们知道白蚁咬坏了木柱,木柱腐蚀到一定程度屋顶就会坍塌。但他们也想解释为什么屋顶在那个特定的时刻坍塌,为什么会伤害到那些特定的人。 23 这些都是占卜师要解决的问题,他们会通过巫术将事故描述为针对特定目标的伤害,显示屋顶坍塌的背后存在主观伤害意图。

这可能是宗教无法根除非正式民间信仰的原因之一。神职人员和他们的教义推广了全能神的概念,神的管辖权延伸到整个城邦、王国或帝国,神以相同的方式对待所有人。教义描述了神的运行逻辑和反应模式,例如苏美尔和埃及的神需要神庙、祭品和仪式。根据教义,当神的心态被人类行为所抚慰时,就会保护城市或帝国;当神被人类行为触怒时,就会带来泛滥的洪水或毁灭性的瘟疫,所有这些回应都是针对整个社会而不是特定个人的。官方神职人员组织的仪式是为了保证城邦的生存或国家战争的胜利,但它们并不能减轻某个农民因为歉收而遭遇的个人灾祸。相较之下,萨满或灵媒宣称的互动对象是区域性的超人类力量,他们会与特定个体的生活发生直接交集。无论是亡魂、祖先还是神灵,都与当地人的生活有紧密联系,例如祖先“心情”的好坏会理所当然地影响到其子孙后代的运势。自然,这种对比有些过于简单化了。在很多情况下,宗教代表也会为了特定情况而举行仪式,神职人员和萨满有许多重叠的职能,二者不是泾渭分明的。尽管如此,差异也确实存在,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教义宗教出现后民间信仰也一直有生存空间。 24

宗教表面上取得了胜利,但在某些方面其实输了。人们在理解宗教行为时常常陷入的一个巨大误区是,认为信奉某种宗教的人实际上也一定相信其教义,甚至许多社会科学家也会秉持这一预设。然而在宗教信仰认知研究领域,心理学家贾斯汀·巴雷特(Justin Barrett)有一个重要的发现,即所谓的“神学性正确”(theological correctness)。该概念指的是,人们声称他们相信一些官方认可的教义,例如他们的神无处不在,神会注意万事万物。然而精心设计的实验却表明,不同于表面所宣称的,人们又会在直觉上假定神的洞察力和感知力是有限的,这当然说得通,因为他们会用自己本能的直觉心理来诠释神性。所以尽管宗教组织对神以及人世间的许多事物会给出统一的教义解释,但这些解释并不一定起作用,真正引导人们期望的还是直觉信念。许多宗教都体现出了这一特征,包括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以及印度教。 25 “神学性正确”现象反映了一个人类认知机制中普遍存在的规律,只是在关于宗教的讨论中这一点常为人所忽略,即人们经常并不相信他们自认为相信的东西。

因此,基督徒会学习关于“三位一体”概念的论述,如上帝包括圣父、圣子和圣灵三个位格,三者结合于同一“本体”。他们可能声称自己完全相信这些观点,但是对于人类心智来说更有信服力的说法是“神是单独个体,有自己独立而完善的心理功能,同时又有非凡的物理能力”,原因如前所述,它更符合超自然幻想的构成法则:一部分遵从我们的直觉推理系统,一部分违背了直觉预期。因此,大多数基督徒会毫无负担地忽视三位一体概念,而大多数佛教徒则认为神是真实存在的,应该予以尊崇供奉(佛教教义认为佛是觉悟了的人)。从这个意义上看,宗教也输掉了教义之战,大多数信徒在大多数时候秉持的都是神学意义上的错误信仰。 +bt4GA/tzxrtaIGNowNv3ZEBntwO2uUoMQYlLwJvUeIEdN3LUtOzI64AgfzV2tp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