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探测多元性

值得庆幸的是,大多数现代社会免于恐怖的种族骚乱与内战的摧残,属于不同族群或种族类别的人是可以和平共存的,在很多情况下,这些类别并不会发展为具有内部组织和集体目标的群体。但多元化的生存模式并不会让族群界限、族群标志或族群归属感完全不复存在。事实上在许多国家,当代移民并没有导向族群融合或同化,反而强化了族群身份认同与族群界限。可以说,城市的多族群环境为人类的心智创造了一种新局面,在这种局面中,不同族群类别的人会很容易被他人识别出来,但他们不是生活在彼此隔绝的领地上,而且他们自身对本群体的效忠与认同程度也是未知之数。

在这种局面下可能会发生什么?我们不禁会想到,一些传统的社会科学家也主张,这一切都取决于对不同族群类别的刻板印象。很明显,一个人对某些群体的刻板印象——如某类人很好斗、某类人很懒惰——会影响到他在与该群体的成员互动时采取的行为。当然很多证据可以证明这种效应,正因如此,许多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个体与他人的互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过程,也就是说,先前形成的期望会影响后续互动。但实际的互动关系其实更加复杂,这也表明人类心智作为一种信息处理装置,比传统观点所认为的要更加高效。首先,我们从许多案例中了解到,是人们的直觉触发了刻板印象,而不是直觉源自刻板印象,例如,当人们察觉到某群体与己方具有竞争关系时,就会对该群体形成负面印象,而不是先有了关于他们的负面印象后才形成敌对态度。 71 当个体掌握了关于某人的特定信息,同时也持有对其所属群体的刻板印象时,前者往往会压倒后者。例如,即使人们存在刻板印象,认为爱尔兰人常常大吵大嚷以及酗酒,这也并不会影响他们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分辨一个爱尔兰人到底是不是个大嗓门或者到底是不是个酒鬼。换句话说,当刻板印象阻碍了个体对社会环境的掌控时,它们往往会被抛弃。 72

因此,我们不应该认为在多元化的现代环境中,群际互动模式完全取决于宏观尺度的政治意识形态。事实上,正如研究所表明的那样,当个体信息与刻板印象相冲突时,个体信息会对实际人际互动产生更大的影响。同样,群体之间的互动也很可能是由一些更不起眼的因素决定的,即在直接的社会接触中人们认知系统所获取的信息。

在当代多元化的环境中,从同乘一辆公交车到匿名交易,从企业内的协作到参加某些集体行动,人们会与大量(可能来自不同族群的)个体进行各种不同的社会互动。这些生活中的微观的互动片段如何影响我们对社会类别和群体的心理表征?

很少有研究关注个体之间重复接触的可能效应,主要原因是这类研究具有操作难度。多次接触对一个人心理的影响可能与其自身状况或背景高度相关,这就导致取样更加困难。再者,这些影响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并不会被人们自身意识到,所以仅仅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他们对一些社会环境问题的看法,并不足以获得准确结论。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该关注这些微观互动过程,因为它们对理解现代环境中族群多元化的动态演变至关重要。总的来说,目前为止,类似研究还非常少,但我们有理由认为,个体对其他群体的心理表征确实会被族群接触的质量和频率所影响,这可以被称为当代族群多元化的生态环境。

人们的联盟探测系统可能会从他们的社会环境中获取关于人们所属联盟、族群或群体的可用信息。其中一些信息包括口音和外貌等标志,它们能反映个体的祖先来自何处。还有一些信息包括个体有意表达自己身份的信号,例如族群特色服装、装饰以及宗教象征物等。生活在城市环境中的人也许还会获取有关族群相对规模和人数的信息。之所以有这种可能性,是因为我们知道,在其他领域,人类心智会自动生成对他们所处环境的统计表征,而且这一过程在大多数时候是无意识的。采集者会依据自己过往数百次的觅食经验来评估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能提供的食物种类和数量,消费者会依据当下某类食物的储存数量来估算它在商品市场上价格的高低,司机会依据时间段和地段来预测目的地剩余车位有多少。这些预期都源自个人对一些不断重复的生活片段进行的自动统计推测,它们说明人类心智系统中存在对信息进行直觉性统计分析的“自然采样机制”。 73 我们可以推测这一机制同样适用于族群身份,现代社会每一天都有许多人在对不同族群类别进行类似的无意识统计分析。

人们还会自动探测一些关于群体归属感的信息,例如内群体或潜在对立群体的凝聚力,以及个体在多大程度上致力于争取群体内其他成员的福祉。团结是联盟获得成功所必需的条件,而敌对联盟越团结,对“我们”就越不利。这就是为什么在一些群体冲突中,人们会通过强调成员相似性的方式(“我们都是一样的”)来宣扬联盟的稳固(“我们都有相同的目标”)以及联盟内的凝聚力(“我们都将在同一战线作战”)。在战争背景下,人们穿着统一军装或在身体上描绘出相似文身的做法其实也是在彰显内部的凝聚力。就像我之前提到的,当族群间存在竞争和对抗时,人们会有更强烈的倾向去采用族群标志物,如传统族群服饰。如果我们的联盟心理连这类信息都忽视了,那才是真值得惊讶。在过去的30年里,欧洲许多国家的穆斯林比以往更加“引人注目”,他们中越来越多人都会穿着穆斯林的特有服饰,这可能让其他人察觉到这一族群-宗教类别人数众多且具有极强的凝聚力。 74

有一些证据表明,这种关于联盟成员的直觉统计分析会影响人们的群际互动态度。例如,罗伯特·帕特南(Robert Putnam)认为,多元化程度的提高往往与社会信任程度降低具有相关性,社会信任指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信任其他人。 75 在美国,这种影响效应可以在州域和县域水平上被检测到,但结果不是特别精确。而来自丹麦的一项研究用更为精准的调查数据验证了同样的效应,研究者统计了每个被试所能接触到的不同族群背景的人的数量以及他们居住地之间的距离。研究结果表明,一个人能接触到外来者数量越多,对陌生人的信任水平就越低,这体现出一种明显的社会生态效应。 76

我们的联盟统计分析系统甚至可能影响健康水平。许多研究表明,族群关系会影响人们的健康和主观幸福感。一般来说,少数群体成员的健康状况要比主流群体差一些。 77 即使在控制了一些显而易见的潜在因素后,比如社会经济地位和就医机会,该区别仍然存在,这表明群体地位差异本身就会对人们的健康产生影响。 78 为什么会这样呢?一种可能性是源自压力,从多项生理学研究中我们了解到,哪怕是在相当安全的实验室环境中,个体与其他族群的成员接触也会引发一定的应激反应。 79 在日常生活中,少数群体成员会与主流群体成员进行频繁互动,每一次接触都可能引发这样的反应。尽管这些影响很小,但它们反复出现后可能会导致累积性的压力,这也许是造成少数群体健康受损的一部分原因。 80 另一个看似矛盾的观察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也证明了这种解释的合理性,一些研究发现,居住在非融合社区的少数群体成员往往比与主流人群混居的少数群体成员有更好的健康状况。 81 这种所谓的族群密度效应还没有被很好地解释。但按照我们上文所论述的逻辑,可能是居住在少数族群社区的少数族群成员与主流群体成员接触较少,因此承受的累积性压力也更少。

虽然有一定的推测性成分,但这种对现代族群多元化生态效应的阐述基本符合我们所知的群际关系心理学原理。从部落竞争到现代民族主义,从温和的身份宣扬到凶残的族群骚乱,这些多种多样,甚至看起来出人意料的现象,都可以通过我们进化而来的联盟心理得到解释。人类依靠群体凝聚力获得了更多的生存福祉。为了得到这种进化优势,我们押上了高额赌注,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与之相关的进化系统可以触发强大的驱动力,以及为什么与群体关系相关的无意识计算会带来猜忌、狂怒和仇恨。 t60NqTM5JBAFXoF+XupZNlb8rhGqdsc4de8rgCGJeCvaq+jtj18xna42/q9xfA1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