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常见的超声效应及伪影

超声效应主要指超声本身的一些比较复杂的物理效应,它经常在超声诊断的图形中发生,由此可造成图像伪差,导致分析错误。常见的超声效应可分为如下10种。

(一)混响效应

声束扫查体内平滑大界面时,部分声能返回探头表面之后,又从探头的平滑面再次反射,第二次进入体内。因此,这是一种多次反射。由于第二次反射再进入体内的声能明显减弱,故在实质性脏器成像时,其微弱的二次图形叠加在一次图形中,不被察觉;但如果大界面下方为较大的液性暗区时,微弱的二次图形可在液性暗区的前壁下方隐约显示。所显示的图形为大界面上方图形的重复、移位。在上方组织较薄或提高仪器增益时,偶尔可出现三次图形,位于二次图形的下方,更为暗淡。混响效应常见于大囊肿前壁,可被误认为是增厚的壁、分泌物、肿瘤等。

(二)振铃效应

声束在传播途径中,遇到一层很薄的液体层,且液体下方有极强的声反射界面。声束在穿过薄层黏液遇到前壁时,被再次向下反射。如此来回往复多次。这种多次反射发生在一个较薄的液体层,每做一次往复,声能略有衰减。随着反射次数的增加,声能衰减显著。声像图上可见长条状多层纹路分布重复的光亮带,极易辨认。

(三)镜像效应

也称为镜面折返虚像。声束遇到深部的平滑镜面时,反射回声如果遇到离镜面较接近的靶标后会按入射途径折返回探头。此时所显示的为界面深部与此靶标距离相等、形态相似的声像图。连同声束整体扫查时,此靶标的实际图形会一并显示在声像图上。镜像效应通常在大而光滑的界面上产生。

(四)侧壁失落效应

大界面回声有明显的角度依赖现象。入射角较大时,回声转向改变,回声不返回探头,产生回声失落现象。回声失落时,大界面不可能在屏幕上显示辨认情况。囊肿或肿瘤的外周包以光滑的纤维薄包膜,超声常可清晰地显示其细薄的前、后壁,但不能显示侧壁。声束对侧壁的入射角过大致使侧壁回声失落。

(五)后壁增强效应

声束在传播过程中必然随深度的增加而不断衰减,但设计者为了使声像图深浅均匀、可比,故加入深度增益补偿(DGC)调节系统。后壁增强效应是指在常规调节的DGC系统下所发生的图像显示效应,而不是声能在后壁被其他物理能量所增强的效应。增加的DGC与软组织衰减的损失一致时,获“正补偿”图。而在整体图形正补偿,但其中某一区域(液体区)的声衰减特别小时,则回声在此区域的补偿过高,形成“过补偿区”,液体区的后壁也因补偿过高而较同等深度的周围组织明亮得多,称为后壁增强效应。

(六)声影

声影指在常规DGC正补偿调节后,在组织或病灶后方所出现的回声低弱或接近无回声的平直条状区。声路中的较强衰减体引发声影,而超声波的衰减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高反射系数物体(如气体)下方存在声影,高吸收系数物体(如眼球内高密度异物)下方也存在声影,兼具高反射及高吸收系数者后方更存在明显的声影。

(七)侧后折射声影

侧后折射声影是指圆形病灶的周围有纤维包膜(声速较软组织高)时,在入射角大于临界角的情况下就会产生全反射现象。而出现在界面下方第二介质内的失照射,在圆形病灶两侧的侧后方显示为直线形或锐角三角形的清晰声影。侧后折射声影只从超声物理的角度提示病灶有声速较高的外壁,外壁多由致密的纤维组织组成。侧后折射声影不能推断病灶的性质。

(八)旁瓣效应

旁瓣效应是指第一旁瓣成像重叠效应。声源所发射的声束有一个最大的主瓣,它一般处于声源的中心,其轴线与声源表面垂直。主瓣周围有对称分布的数对小瓣,称旁瓣。旁瓣声轴与主瓣声轴间形成大小不同的角度。最靠近主瓣的旁瓣是第一旁瓣,与主瓣声轴间成10°~15°角。通常第一旁瓣发射的超声能量为主瓣的15%~21%。主瓣在扫查成像时,旁瓣也在扫查成像。但旁瓣对同一靶标的测距长,图形模糊。旁瓣图重叠在主瓣图上,形成各种虚线或虚图。

(九)部分容积效应

病灶尺寸小于声束束宽,或者虽然大于束宽,但部分处于声束内,则病灶回声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回声重叠,产生部分容积效应。

(十)折射重影效应

声束经过梭形或圆形低声速区时,产生折射现象。折射使声束偏向,但成像于垂直的示波屏扫线上。显然,折射使实物与图像间产生了空间位置的伪差。由于双侧的内向折射,1个靶标可同时被两处声束检测到。因此,显示了两个同样的图像,两个图像并列一起,如同两个真实的结构,此为折射重影效应。 r+RmgH+SUqQSQYWHfHdA5xa6MJ4WTChaxluti7yCh+CyRcEC8cfOA9K/gcYmVGy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