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雷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宇宙暗物质和暗能量研究团组研究员
对于很多人来说,科学家这个职业是颇为神秘的。究竟什么样的人能够成为科学家?他们是否都从小成绩优异或者绝顶聪明?又是什么样的机遇,使他们对科学产生了强烈兴趣,能够持续努力最终成为科学家?
长久以来,一流人才一直很稀缺,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这本汇集了26位顶尖科学家少年时期的故事的散文集,可以让我们了解这些科学家的早年经历,也可以以此为镜,反观自己。
这些科学家各自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各有不同。有的人是书香门第,有的人来自打工阶层,有的人从小被视为天才,也有的人成绩平平甚至是问题少年。他们的成长经历精彩而多样。虽然成长经历对成才到底有多大影响,一直是有争议的事。但翻阅此书,我感到,家长的熏陶,某位具有同理心的老师的鼓励,甚至一位小伙伴的影响,都有可能激发孩子心中的火种。让我们用善意和理性对待每位少年,努力拓展他们的视野吧。
仇子龙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松江研究院资深研究员
怎样培养一个科学家?是靠天生的聪慧、好奇心,还是靠后天辛勤的汗水?这本书采访了26位著名科学家,让我们可以对科学家的养成有很有趣的体验。虽然科学家在孩提时代大概率都具备强烈的好奇心,但是成功养成一个科学家还需要诸多其他重要因素,比如和平富庶的社会,丰富宽容的教育,以及我认为最关键的因素——前辈大师的引领。科学的历史就是科学家的历史,看着这些科学家的成长历程,也许会对我们如何在下一代中培养科学大师产生有价值的思路。
陈睿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学博士
小时候,我没有什么玩伴。我童年最好的朋友就是大自然中的小动物。我可以和蚂蚁家族一起搭城堡,和蚂蚱朋友一起过家家,我从小就下定决心和这些自然小精灵做一辈子的朋友,这也成了我的科学启蒙。我的经历正如这本书向我们展示的,成为科学家不止一种方式。
那么,如何养成科学思维呢?我认为,科学思维最重要的训练方式是多思考、多发散。人类科学的进步往往在于那些奇思妙想,有科学逻辑思维并且保持对科学的好奇,是造就科学巨匠的基石。
青少年不用过早确定自己一定要从事科学研究还是其他职业,让自己有无限的可能更重要。具备基本的基础知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并时刻保持对科学的好奇,我相信未来的世界一定属于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