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成年的自己,是否感觉有缺憾,在生命的成长过程中,肯定有被关怀和被爱过的经验,否则不会长成今天的自己。 若是不曾被关怀和被爱过,会如弗里德里希二世实验的孩子,早早地就夭折。
每个人都被关怀和被爱过,但此刻不一定有体验,因为缺憾布满身心,创伤在细微处反应,让人不觉察或习以为常。有些人平时无法停顿,不是被行动占据身心,就是被思考占据身心,甚至有上瘾性的行为。一旦完全停顿下来,他的身心会感觉烦躁、焦虑、害怕与难过。 其实,这些感觉都在呼唤,呼唤人去关注、靠近与爱这样的自己。
人一定有能力爱自己。 人能成长到今天,成长过程中一定有被给予,身心之间一定有爱。身心曾经接收过的爱,人一定也能给予自己。因此正念静心,是去体验当下被忽略的身心、没有杂音的自己,那就是与自己相处了。
正念静心的练习者,一般是从每日五分钟开始,逐渐增加静心时间,体验内在的平静,久而久之可见成效。然而 我更推广随时觉察,随时让自己专注,哪怕是一秒的专注。 在每个当下去觉知,每个当下深呼吸。初学者只要想到,就可以练习一次,久了就会有走向深刻的能力,去觉知每一个当下。
在脑神经的研究中,体验当下的自己,即练习大脑的额叶。将E.Q概念发扬光大的丹尼尔·高曼在《平静的心,专注的大脑》一书中提及:“不论是僧侣还是基督徒,当专心于祈祷或念诵时,把感知集中在一个焦点。大脑的左侧额叶容易输送阻力脉冲到杏仁体,阻挡负面情绪。通过不断地练习后,久而久之,内心就会常常平和。”
即使不通过正念静心,也可以通过晤谈、工作坊、与自己对话,去陪伴与爱自己。 正念静心,是直接参与身心,不动用思维的方式,意味着无论自己如何,都可以跟自己靠近,都可以爱自己。晤谈、工作坊、与自我对话的方式,则是回溯成长历程,看见观点,体验对自己的爱,重新去联结自己。
接下来的两则案例,一则是在工作坊学习之后,启动内在的图像,好好陪伴自己、关爱自己,并且接纳亲人的历程;另一则是刻意练习,将晤谈的情境抽出,通过情境的冥想,与童年的自己对话,练习爱童年的自己。通过不断地练习,去接触内在的自己,与自己联结。
许多人喜欢掩藏自己,使得他们不知道自己是谁,需要什么。爱自己就是找到自我。通过爱和珍惜自己,改变关系和生活。有人曾经问我:这不是自私吗? 对我来说,爱是习惯、能量,也是能力,只有当我们处于一种爱和喜悦的状态时,我们才能帮助别人。
爱自己就是深深地赞赏自己,接纳自己的一切——自己的独特之处,曾经耻辱的经历,曾经的失误、害怕等。当你爱自己时,才有机会敞开自己的心灵,穿越各种阻碍。爱自己不容易,所以这是一项挑战。
崇建说:“每个人都被关怀和被爱过,但此刻不一定有体验,因为缺憾布满身心,创伤在细微处反应,让人不觉察或习以为常。有些人平时无法停顿,不是被行动占据身心,就是被思考占据身心,甚至有上瘾性的行为。一旦完全停顿下来,他的身心会感觉烦躁、焦虑、害怕与难过。其实,这些感觉都在呼唤,呼唤人去关注、靠近与爱这样的自己。”所以,在渴望层次联结的第一课:爱自己。
正念静心的练习:
从每日五分钟开始,逐渐增加静心时间,体验内在的平静,久而久之可见成效。然而我更推广随时觉察,随时让自己专注,哪怕是一秒的专注。在每个当下去觉知,每个当下深呼吸。初学者只要想到,就可以练习一次,久了就会有走向深刻的能力,去觉知每一个当下。
正念静心,是直接参与身心,不动用思维的方式,意味着无论自己如何,都可以跟自己靠近,都可以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