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红水河社会环境

第一节 红水河流域人文历史

一、源远流长

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武帝派遣唐蒙沿牂牁江通夜郎,说服夜郎侯多同附于汉,在今盘江流域置夜郎县,后置牂牁郡。西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秋,为平定南越王的叛乱,汉武帝“遣伏波将军路博德……发夜郎兵,下牂牁江,咸会番禺。”《御批通鉴辑览》注云:“古牂牁江即今南盘江。”以后一些专家学者也认为牂牁江就是南盘江,后延伸为牂牁江泛指红水河干流。宋代绍兴年间,朝廷在广西邕州开马市,大批采购罗殿、自杞及大理等国良马,牂牁江(南盘江、红水河)即成为诸国运马至广西邕州的水道。

1635年,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深入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历经半年的反复考察,取得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在今黔西南州府黄草坝(兴义)写成《盘江考》,否定了黄泥河是珠江正源的讹传,论证了南盘江才是珠江的正源。

从1978年开始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组织技术力量,经过6年多时间的调查研究,对红水河上游的所有涓流清泉进行了反复比较后,最终确认位于云南省曲靖市马雄山东麓的大锅洞出水口为珠江正源。该山北麓另有一水分为两支:一为北盘江(属珠江水系),一为牛拦江(属长江水系)。

在珠江正源出水洞口上部的岩壁上,镌刻有“珠江源”三个大字。洞前有水利部立的“珠江源碑记”。碑文如下:

黄帝画野,始分都邑;大禹治水,初奠山川。珠流南国,得天独厚;沃水千里,源出马雄。古隶牂牁,今属曲靖。地当黔蜀之冲,山接乌蒙之险。三冬无冰雪,四季尽葱茏。滴水分三江,一脉隔双盘。主峰巍峨,老高峙立。溪流泉涌,若暗若明。汇涓蛰流,出洞成河。水流汩汩,终年不绝,是乃珠江正源。海拔二千一百余米。穿牛鼻、过花山,南盘九曲,清流激湍。红水千嶂,夹岸崇深。飞泻黔浔,直下西江。汇北盘于蔗香,合融柳于石龙,迎邕郁于桂平,接漓江于梧州,乃越三溶,出羚羊,更会北东二江,锦织三角河网,八口分流,竟入南洋。四十五万三千七百平方千米流域,二千二百一十四千米流长。年均水量三千四百亿立方米,蕴藏水能三千三百万千瓦。聚九州之英华,集五岭之灵秀。气候暖和,风光奇美,河水充盈,物产丰饶,士工昌盛,旅贸繁荣,江水恒流,世民泽被。仰前朝之伟绩,秦渠宋堤;慕当代之风流,大化新丰。今政通人和,华夏中兴。乃重勘珠江,复探珠源。拓三江之水利,展四化之宏图。乙丑孟秋,立碑永志。

珠江源——马雄山水洞

1985年仲夏,珠江流域西江干流沿岸省、自治区主要行政领导分别为珠江正源题词、作诗纪念。云南省省长普朝柱的题词是:“源远流长”;贵州省省长王朝文的题词是:“同源共济”;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韦纯束的题词是:“西水源源”;广东省省长叶选平的题词是:“饮水思源”。

二、民族文化
(一)文化多样性

红水河流域是连接云贵高原与华南低地的一条重要的民族走廊,这里居住着壮、汉、瑶、苗等民族。据文献记载,壮族是这里的土著民族,汉族是秦汉以后陆续进入这一地区的,苗、瑶等民族则是在唐宋以后才进入这一地区的。

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红水河流域的巴马瑶族自治县县城西南部35千米的新圩岩发现了古猿化石。在红水河流域的东兰、南丹等县,考古工作者也发现了不少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遗址。20世纪90年代初,考古学家在天峨县六排镇塘英村的一片甘蔗地里,采集到一批打制砍砸器和磨制石斧,属旧、新石器过渡时期的产物。在红水河流域这块土地上,先民们在通过劳动获得生存与发展的同时,还创造出了以铜鼓艺术、民族歌舞等为代表的多姿多彩的文化,形成了独具特征的红水河流域文明。

广西南丹县白裤瑶铜鼓舞

在红水河文化中,师公文化、铜鼓文化、歌谣文化、蚂拐(青蛙)崇拜文化,那(稻)作文化、长寿文化以及“歌圩”、“求花”、“不落夫家”、“裸浴”等民族习俗最为著名。其他如铜鼓铸造之谜、巴马长寿之谜等,仍未被人们完全揭开。

红水河流域的自然崇拜文化是红水河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它可分为天体崇拜(对太阳、月亮、星星和雷等的崇拜)、非生物崇拜(对土、石、水、火等的崇拜)、植物崇拜(对树、竹、花、葫芦等的崇拜)和动物崇拜(对蛙、狗、牛、蛇、乌等的崇拜)四大类。在自然崇拜文化中,雷神具有生殖崇拜文化和丰殖崇拜文化的双重功能。

(二)神祇崇拜

1.雷公

在红水河流域,一向流传着“天上雷公,地下舅公”的说法。这表明,在对天体崇拜中,红水河流域是以对雷的崇拜最为重要。民间流传,每年农历八月至次年农历二月,天上的雷公关门睡大觉,天下太平,是吉利的季节,人们就选择在这一个时期内举办婚事。而每年农历三月至七月,天上的雷公出门行事,不时雷声隆隆,禁止人间举办婚事。

在红水河流域的神话传说中,雷神不但是与各民族的祖宗神如壮族的布洛陀等是同胞兄弟,同时还在洪水神话中扮演着可以毁灭人类却又可以拯救人类的重要角色。此外,雷神在红水河流域还具有降雨的功能。一旦遭遇久旱不雨,人们往往就要祭祀雷神,把降雨进而获得丰收的希望寄托在雷神的身上。

2.蛙神

“蛙婆节”长期以来流传于红水河沿岸的东兰、巴马、凤山和天峨等地区,一般是一年举行一次,在每年的春节期间举行。“蛙婆”是对青蛙的尊称,主要指的是“青蛙姑娘”。整个节日活动以祭祀“蛙婆”为中心,时间一般长达一个月左右。“蛙婆节”分为四个阶段:找“蛙婆”;孝“娃婆”;游“蛙婆”;葬“蛙婆”。

在“蛙婆节”中,青蛙不但具有神性,还被认为是女性——在远古时代女性往往与生育神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蛙婆节”中,第一个在田野里找到青蛙的人通常被视为“青蛙姑娘”的配偶,是生育神(雷神)的“女婿”,具有主持“蛙婆节”的神圣权利。在“蛙婆节”活动中,人们广为传唱的山歌,无论是《贺喜歌》、《蚂拐歌》、《报喜歌》还是《祈蚂拐歌》,其主要内容都是围绕祈求生殖——农作物的丰收、六畜的兴旺、人类生命的繁衍与健壮。举行“蛙婆节”所必需的铜鼓,本身就已积淀着许多的人类生殖与农业丰殖的文化因素。尤为重要的是,作为“蛙婆节”活动高潮的“葬青蛙”,从始至终,无不体现出人们对青蛙的生殖与丰殖的崇拜。

广西东兰县蚂拐节

3.姆六甲

对花的生殖崇拜,也是红水河流域自然崇拜文化的现象之一。如在红水河流域所流传的壮族神话传说中,女性始祖神姆六甲就是生于花中的:当人类还在混沌的时代,宇宙之间只有一团由大气结成的东西,由屎壳郎来推动。后来飞来一只裸蜂,这裸蜂有钢一样的利齿,把这一团东西咬破了,出现了三个蛋黄一样的东西,一个飞上天,成为天空;一个飞到下边,成为水——海洋;在中间的就是大地。大地后来长草,草上开了花,花里长出一个披头散发赤身裸体的女人,这就是人类的始祖姆六甲。姆六甲受风而孕,撒了一泡尿,润湿了泥土,姆六甲拿起泥土按照自己捏成人形,后来就有了人类。

这是一则流传于红水河流域的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它叙述了宇宙世界的诞生、人类始祖的出现以及人类繁衍的过程。红水河流域属亚热带气候,日照时间长,降雨充沛,植物繁茂,每年花季之时,百花盛开,争奇斗艳,因此,先民在很早的时候就对花产生了注意,并进而将之与人类的繁衍相联系。如红水河流域的《巫经》就有这样的记载:“凡儿初生,精魂蒂结于花树之间。花之华瘁,花婆主之。”当地壮语也称处于春情萌发状的女性或雌性动物为“花”,同时还把受孕的女性和雌性动物称为“得花”。

贵州省贞丰县三岔河图腾

4.花王神(花婆)

在红水河流域还存在着一系列以“花王神”为代表的女性生育神。人们多以为人类都是从姆六甲后院花园里的花朵中转生到世上来的。生于花的姆六甲掌管着人类的生育权。因此,没有生育的妇女在花王神生日的那天,都要到野外采花来佩带。而且,怀孕的时候,为了保证生出的孩子具有灵魂,还必须请师公到野外去求花。孩子出生时,也还要请巫婆到野外去请花——摘一把野花放到母亲的床头来安花王神位。

在红水河流域,还有花对人类死而转生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信仰。这一点,可从留存于这一地区的“还花归天娘”的丧俗中看出——在红水河流域的东兰、巴马和都安等县,如果有婴儿或未满 16 岁的子女(尤其是独生子)夭折,父母就要在三天内准备好鸡、鸭、小猪、红鸡蛋、红糯米饭以及两扎红纸花,放在房门口的竹桌上。然后,先请摩公向天娘(花婆)诉说主人丧子的哀思,而后由丧子之母肩挑红蛋等物品站在条凳上,随摩公向天娘(花婆)哭诉,退还白纸花(死者的灵魂),恳求天娘(花婆)再送红花——赐给儿女。摩公则代表天娘(花婆)训斥她管养不周,然后赐给她一枝红花,并告诫她今后要精心护花,疼爱子女。最后,丧子之母把红花插在房门上,烧香朝拜,转悲为喜,满怀再生育的新希望。

第二节 天峨县区位交通

一、区位

天峨县地处红水河上游,在红水河梯级开发中处于得天独厚的地利位置。红水河自县西北入境,迂回流经腹地,于东南方向出境。县城六排镇为天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县境东南部红水河龙滩峡谷的出口处,在地理位置上为该县对外交通门户。

龙滩工程坝址位于县城六排镇以北15千米、布柳河与红水河交汇处下游1千米的青龙山与白凤山之间,横跨在红水河龙滩峡谷的入口处,并以其处的古地名“龙滩”为名。

“龙滩”之名的由来,历来说法不一。元朝诗人黄镇成有诗云:“八桂山川临鸟道,九嶷风雨湿龙滩”,“龙滩”古名称或来源于此。天峨民间传说,从前红水河发大水时,经常有绕缠着漂流树木的巨大蟒蛇随洪水冲流到此处峡谷,藉峡谷里的洄水蹿身隐遁于河岸岩洞。老百姓认为巨蟒就是龙的化身,该峡谷遂被取名为“龙滩峡谷”。在规划、设计该水电工程时,将坝址选定于龙滩峡谷入口、壮语称谓为“纳福堡”(亦称“那福宝”)地方的这项工程命名为“龙滩水电工程”。

广西天峨县城旧貌

二、交通

天峨县地处广西西北部偏僻一隅,地方闭塞,远离通衢要道,交通一向不发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没有公路通车,陆路仅有马驮县道80千米,乡道305千米,供县内外步、马、轿交通及马驮运输之用。水路在红水河上有数处渡口和少许小吨位民船货、客运输以及流放木排运输。天峨县境内可通航的河流只有红水河和布柳河部分河段。红水河航程240 千米,上达贵州省望谟县,下至广西的东兰县,但通航的吨位极低,上行只能通航10吨位船只,下行可通航30吨位船只;布柳河只能横渡一些独木舟,不能上下通航。

1957年5月,丹峨四级公路建成通车,才第一次有汽车到达天峨县城。该公路从天峨县城至南丹县城全长73千米,经过以险峻著称的龙王坡,最高处海拔高达1000多米,线路曲折崎岖、上下坡坡度较大,汽车单程需行驶5小时左右。

20世纪末,作为龙滩水电工程辅助工程之一的从南丹小场火车站至天峨龙滩工程大坝工地的全长81千米的丹峨山区二级公路通车之后,从南丹县城到达天峨县城(里程58千米)仅1小时左右的车程。

(一)陆路交通

陆路交通以公路汽车运输为主。陆路从天峨县城六排镇往东,经由丹峨二级公路到达南丹县城之后,北可通贵州省荔波县,东南经金城江区可达柳州市,南经都安县进入都南高速公路可直达自治区首府南宁市,西南可往东兰、巴马、凤山老区。

从六排镇往西为三级以下公路,至罗甸县城254千米,至乐业县城178千米,至凤山县城98千米,至东兰县城83千米。

从天峨转到南丹即达黔桂线铁路。

县境内公路网已基本构建成型。全县共有公路干线6条,境内公路538千米,其中省道S317线经过龙滩枢纽工程建设区。全县9个乡镇全部通车,98.90%的村委会通了屯级公路。2007年在自治区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移民复建项目将红水河洋里渡口建成罗天乐大桥,将复建项目天峨至乐业四级路改建为二级公路,将所有通乡公路改建为三级以上公路。

从县城六排镇至三堡乡76千米为三级柏油公路,三堡乡至贵州省罗甸县沫阳边界30千米为四级柏油公路,往北可通罗甸县城。从县城六排镇经向阳、燕来、下老等乡镇至百色市乐业县逻西乡边界174千米为二级柏油公路,往南可通乐业县城。从县城六排镇至岜暮乡25千米为四级柏油公路,往南可通东兰县。从县城六排镇至老鹏34千米为四级柏油公路,往西南可通凤山县。从八腊乡五福村至更新乡凤山界80千米为三级柏油公路,往南可通凤山县(从县城六排镇至八腊乡19千米为四级公路)。

2006年全县公路运输周转量为12965万吨千米。

(二)水路交通

从纳福堡往布柳河上游,水路到原向阳镇(已淹没于水下百余米深处)所在处附近航程约为25千米,龙滩纳福堡到纳直乡的那里村航程约为60千米;较小的航船再需增加约30千米航程即可通航到达天然形成的“仙人桥”自然景观;穿越“仙人桥”后,再往上游可进而到达百色市乐业县新化乡皈里村附近的布柳河漂流旅游活动起点码头,所需增加航程约为70千米。但那里村之后特别是仙人桥以后的几段水路险阻较多,须待龙滩工程蓄水到400米高程以后才会成为安全水道。

从天峨县六排镇往红水河下游,水路经过南丹县的吾隘镇及东兰县城附近的隘洞镇,可到达横跨大化、巴马两县的岩滩水电站,航程约为170千米。

2006年全县水路运输周转量为104万人千米。

(三)经营状况

公路客运方面,天峨县城六排镇城东路136号设有天峨县汽车站,经营线路见表1-7。

表1-7 天峨县汽车站路线表

距天峨县城六排镇18千米的龙滩库区右岸纳福堡民营码头设有个体客船运营,经营龙滩库区经红水河至贵州罗甸、羊里、望谟、贞丰的水路航线,以及经布柳河至百色乐业县的水路航线。

货运方面,陆、水两路均无专营汽车站、航运线,为零散式自由运营。从全国各地经铁路运往天峨的货物,均在南丹小场火车站中转,然后经由丹峨二级公路运抵天峨。

第三节 天峨县民族状况

一、民族分布

龙滩工程所在地天峨县是多民族聚居地,宋代以前主要为壮族。北宋皇祐年间(1049~1054年)狄青南征之后,始有汉族溯红水河而上,到此收买土产货物,或与当地原住民杂居。清代以后,从外省及本省陆续迁进更多的汉族及瑶、苗、侗、布依等民族。

(一)壮族

壮族是天峨县的土著民族,人口始终占第一位。壮族之先民乃古代岭南的百越人。这可从壮族的语言、居住地名、族称、生活习俗等方面得到佐证。

(二)汉族

汉族在天峨居住的年代较晚,少数于宋皇祐年间来到,多数于明清时代,尤其是晚清时期,从湖南、江西、湖北、河南、山东、四川、贵州、安徽、浙江等省迁来。民国时期从广东及桂东南诸县迁来部分汉族于六排、向阳等交通比较方便的地方从事商贾贸易,每有产业,便就地成家,故民谣有谓“十个来天峨,九个得老婆”。汉族在天峨被称作“客人”、“客家”、“汉人”、“布滚”。

(三)瑶族

瑶族是天峨县除壮族以外居住较早的少数民族。县境瑶族属“挪”支,所操口语属“东挪”方言。他们在两汉时居住北方,后几经迁徙(路线由我国西北部迁往东部,又由东部西迁,然后再由西部往东南迁),于两汉后“当聚居于湘江、资江、沅江流域之中下游和洞庭湖沿岸地区”,宋元以前到达天峨。

(四)侗族

侗族是天峨县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仅次于壮族和瑶族,集中居住于六排镇令当、仁顶两个石山村里。由于在封建社会里深受民族歧视,天峨的侗族长期不敢承认自己的民族。据当地百姓口碑相传,清末民初,令当、仁顶两村居住的侗族还操“侗家”腔,虽离江河较远,但喜食鲜鱼;好佩银圈、项链,杀牲用剪,无刀砧等,此等习俗与古之“侗人”无异。在年过半百的侗民中,均熟知《姜良与姜妹》的侗族神话传说。

瑶族民间艺人

(五)布依族

天峨县的布依族人口次于侗族。他们分散居住在下老、向阳、三堡、坡结等乡镇。天峨县境内原来没有布依族,县境内布依族源于贵州省的黔西南州。由于上述乡镇与贵州省的黔西南州相邻,壮族、汉族与布依族通婚甚多,其子女多有皈依布依族经过数代繁衍,已成相当多的人户。

贵州省贞丰县纳孔布衣族古寨

苗族人家

(六)苗族

天峨县的苗族来自贵州,零星分居于向阳镇牛场村、坡结乡龙茶村。

(七)其他少数民族

1988年统计,天峨县境内除了有新中国成立前已经定居于此的壮族、汉族、瑶族、侗族、布依族、苗族6个世居民族外,还有随解放军南下解放天峨之后定居下来的军政干部中以及其后因工作安排、调动而陆续迁入人员中的毛南、仫佬、黎、水、土家、彝、回、满等少数民族。1990年统计,还有因婚嫁、迁徙等因素而增加人员中的藏、维吾尔、仡佬、傣等少数民族。

二、民族地域分布

民族地域分布因居住时间先后而定。壮族为土著民族,90%以上的壮族人口分布于平缓的田坝,少数分布在石山地区。汉、瑶、苗、侗等族定居时间较晚,多数分布在大石山区和茅山边远高山地带。新中国成立之后定居于天峨县的其他少数民族,大多数都分布在城镇。

分布在天峨县城和圩镇的汉族,约占天峨县汉族人口的30%。天峨县汉族的近70%都落户在县境中南部自然条件较差的石山峰丛地带。

三、民族行政区域分布

天峨县行政区域划分为2镇、6乡和1个瑶族乡。壮族和汉族在全县各个乡镇均有分布;向阳、更新、三堡3个乡镇以壮族居多;老鹏、八腊2个乡以汉族居多。瑶族分布于八腊、老鹏、岜暮、六排4个乡镇,尤以八腊居多。布依族主要分布在下老、向阳、三堡3个乡镇,以下老居多。苗族分布在向阳、坡结、三堡3个乡镇。侗族分布在令当、仁顶2个村。其他少数民族多在县城六排镇。

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1年7月1日龙滩水电工程正式开工建设以来,有相当数量来自全国各地的工程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工人及其他各种行业的从业者陆续来到天峨县工作、置业、谋生、定居,民族构成及人口数量均有所增加。2002年统计,天峨县各民族人口构成如下:总人口143249人,其中壮族80870人,汉族56099人,瑶族3668人,苗族593人,侗族833人,仫佬族109人,毛南族912人,回族19人,其他民族146人。 jGh9rk3nivXQq8WMbHmzmF9soOPRZtAhupjeOjOsLRdwL+htoiI3Y9XH7V8jIKR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