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氮磷配施模式下小麦、玉米套作产量构成分析

3.4.1.1 氮磷配施模式下小麦、玉米套作籽粒产量分析

对小麦玉米套作产量及增产率分析知(图3.1),空白处理的产量最小。P 2 水平下的4个施氮处理(N 0 、N 1 、N 2 、N 3 )之间,除了玉米N 1 与N 3 无显著差异,其余差异显著( P <0.05),施氮水平较低时(N 0 ~N 2 ),增施氮肥能够有效增加作物的产量,施氮过多(N 3 )则抑制作物产量的增加,产量规律表现为小麦:N 2 >N 3 >N 1 >N 0 ,玉米:N 2 >N 1 >N 3 >N 0 ,N 2 处理相对空白处理的增产率最高,达到71.23%(小麦),62.14%(玉米),而相对于N 0 、N 1 、N 3 处理分别增产 48.27%、17.53%、5.25%(小麦),39.2%、14.29%、11.06%(玉米)。N 2 水平下的4个施磷处理(P 0 、P 1 、P 2 、P 3 ),P 0 、P 1 、P 2 之间差异显著( P <0.05),小麦带P 3 与P 2 之间差异显著( P <0.05),即施磷水平较低时(P 0 ~P 2 ),增施磷肥能有效增加作物产量,施磷过多(P 3 )抑制作物产量的增加,产量规律表现为小麦:P 2 >P 3 >P 1 >P 0 ,玉米:P 2 >P 3 >P 1 >P 0 ,P 2 处理相对于P 0 、P 1 、P 3 处理分别增产28.86%、7.25%、4.43%(小麦),32.15%、11.22%、5.13%(玉米)。可见,高氮(N 3 )、高磷(P 3 )处理并不能有效增加小麦玉米套作的产量,施肥效益较低,高磷对小麦产量的抑制大于高氮,而玉米则相反,中氮中磷处理(N 2 P 2 )能够有效提高作物产量及施肥效益。

图3.1 不同施肥处理下小麦玉米套作产量及增产率

注:不同字母表示各处理间差异达到5%显著水平。

3.4.1.2 氮磷配施模式下小麦、玉米套作收获后产量因子分析

由表3.1可知,中氮高磷(N 2 P 3 )和中氮中磷(N 2 P 2 )处理小麦千粒重较高,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但与其他施肥处理差异显著( P <0.05),空白处理的小麦千粒重最小,这是严重缺肥造成的。当施磷量恒定在P 2 水平时,缺氮(N 0 )、低氮(N 1 )、中氮(N 2 )差异显著( P <0.05),而中氮(N 2 )与高氮(N 3 )无显著差异,N 2 >N 3 >N 1 >N 0 ,说明在一定施氮范围内,施氮与小麦千粒重之间表现为正相关(N 0 ~N 2 ),而施氮过量(N 3 )则对小麦生长产生抑制作用;当施氮量恒定在N 2 水平时,缺磷(P 0 )与低磷(P 1 )、中磷(P 2 )与高磷(P 3 )表现为无显著差异,总体呈现P 3 >P 2 >P 1 >P 0 趋势,说明不施磷或少量施磷均不能有效增加小麦千粒重,中磷处理效果显著,而高磷虽能增加小麦千粒重,但降低了经济效益。对玉米百粒重分析得到类似结论。

表3.1 小麦玉米套作产量构成因子

3.4.2 氮磷配施模式下小麦、玉米套作肥料效应分析

3.4.2.1 数据标准化

数据标准化就是消除变量间的量纲关系,使数据具有可比性,将小麦玉米套作氮、磷肥施量进行数据标准化,转换为无量纲化指标测评值,使各指标值都处于同一个数量级上,进行综合测评分析。采用min-max标准化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线性变换。设min A 和max A 分别为属性 A 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将 A 的一个原始值 x 通过min-max标准化映射成在区间[0,1]中的值 x ′,其公式为:新数据=(原数据-极小值)/(极大值-极小值)。标准化结果见表3.2。

表3.2 小麦玉米套作施肥量数据标准化

3.4.2.2 单因素肥料效应分析

选取P 2 水平下的4个施氮处理(N 0 、N 1 、N 2 、N 3 )及N 2 水平下的4个施磷处理(P 0 、P 1 、P 2 、P 3 )与小麦、玉米产量之间建立二次型回归模型(图3.2),即式(3.1)~式(3.4):

小麦:

玉米:

式中: Y N 为不同施氮处理小麦、玉米的产量; Y P 为不同施磷处理小麦、玉米的产量; N 为氮肥施量; P 为磷肥施量。

通过对以上一元二次回归模型的检验系数 R 2 分析,可知小麦玉米间作条件下,氮、磷肥与产量之间的单因素肥效表现为显著的二次型回归关系。

3.4.2.3 氮、磷二因素交互作用分析

(1)氮、磷二因素产量回归方程的建立。以小麦玉米套作籽粒产量作为因变量,施氮、磷量作为自变量,得于籽粒产量与氮、磷肥之间的回归方程,见式(3.5)~式(3.6):

小麦: Y =2688+4499.95 N +2956.58 P +208.37 NP -2982.44 N 2 -2119.07 P 2 R 2 =0.98)(3.5)

玉米: Y =6398.67+6563.46 N +4005.47 P +3058.2 NP -6879.62 N 2 -3997.33 P 2 R 2 =0.9815)(3.6)

式中: Y 为小麦、玉米产量,kg/hm 2 N P 分别为施氮、磷量的编码值; NP 为氮、磷交互项。

经检验该回归方程中,小麦 P =0.049<0.05,玉米 P =0.046<0.05,说明模型拟合较好,能够很好地反映籽粒产量与施氮、磷量之间的关系,表明氮、磷交互作用对产量具有显著影响。偏回归系数的大小能够反映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贡献程度,小麦玉米套作氮、磷二因素产量模型中,氮素因子的偏回归系数分别为 4499.95(小麦)、6563.46(玉米),大于磷素因子的偏回归系数2956.58(小麦)、4005.47(玉米),说明氮素对籽粒产量的增产效益大于磷素,同时,偏回归系数都大于0,表明氮、磷肥都对作物的籽粒增产产生正效应。

图3.2 小麦玉米套作单因素肥料效应及边际产量

(2)基于频率分析法的模型寻优。参考薛亮等(薛亮等,2008)对玉米水氮耦合效应的研究方法,根据小麦玉米套作氮磷二因素回归模型,在0≤ x i ≤1之间各取11个水平,可得到超过小麦籽粒产量均值1696.15kg/hm 2 及玉米产量均值8645.02kg/hm 2 的组合方案67套,占全部方案的55.4%。利用频率分析法对其施氮量和施磷量各水平的频数进行统计,得到小麦玉米间作产量不小于籽粒产量平均值的管理方案,见表3.3、表3.4。

表3.3 小麦产量大于平均值的因子取值频率分布及配比方案

表3.4 玉米产量大于平均值的因子取值频率分布及配比方案

(3)氮磷二因素交互作用分析。由图3.3可知,当氮肥施量恒定时,增施磷肥将有效增加作物的籽粒产量,表现为先增加后平缓再降低的趋势,施氮水平较低时,产量的增加并不显著,而施氮水平较高时,产量的增加表现的极显著,磷肥恒定时有同样规律,但是,氮肥的增产效应要大于磷肥。氮、磷肥之间的耦合效应较好,在氮、磷肥施量水平较低时,表现为显著的协同促进作用,二者同时增加,表现为极显著的增产效果,在达到一定的施肥水平时,存在着产量的理论极限值,此时,继续增施氮、磷肥,将产生施肥无效甚至负效阶段,表现为拮抗作用。

图3.3 小麦玉米套作氮、磷肥效产量等值线图 Tk951w4iwS4ymAiLAPatVGCLlVzhktkLnzmlNtJ+ioOR2rNR8F21jry475lvHXF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